首页 理论教育 五彩缤纷看民间

五彩缤纷看民间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目前所见民间文化题材普及读物中引人瞩目的一套丛书。其中前五种是民间文学,后五种是民间艺术。
五彩缤纷看民间_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14.五彩缤纷看民间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著名作家、文化学家冯骥才先生主编,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结丛书首批10种民间文学艺术图书自2004年9月问世以来,以极其民间风格的装帧设计、图文版式和独特的内容、别开生面的编排,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报刊相继推介,图书市场行销走俏。这是目前所见民间文化题材普及读物中引人瞩目的一套丛书。

中国结丛书首批10种分别是:《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民间剪纸》、《民间年画》、《民间皮影》、《民间面具》、《民间风筝》。其中前五种是民间文学,后五种是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类,精选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50年来在民间口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所获浩如烟海的作品中的精华,以口语性强,在民众中广泛传播,具有精品和经典之作意义为入选标准。又重点突出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几种体裁。编选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在可读性强、文学性强、文化价值大的几种口头文学作品中,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地展示中国民间的厚重历史、广博生活和民间民众祖传的智慧和思想。在各体裁的编排分类上,编著者也是极具个性,融入了深刻的学术思考和学术成果,不落窠臼,独备一格。

比如《民间神话》,编选者申明,所谓民间神话,是比较于典籍神话而言的,即指从民间口头搜集而来,无论盘古开天地,还是女娲补天,抑或后羿、燧人、祝融、伏羲、仓颉,关于他们的讲述,都不限于古代典籍,而是从民间讲述中记录、整理而来,是口头的口语的。有些神话几千年前就见之于古代文献的记录,如今竟然还在民间活跃,还在口头流传,这是特别值得珍贵的。编排顺序和小类分别也是颇有匠心。全编分为“开天辟地”、“补天造人”、“洪水兄妹”、“射日填海”、“发明发现”、“英雄治水"六类神话,基本上表明编选者对神话发展历史脉络和发生与传承顺序的学术观点。其可读性则体现在所收篇章中。入编神话既有汉族神话,也有少数民族神话,将各民族神话属于同一时期和同一类型的神话统摄起来,使科学性、艺术性、可读性、浪漫性得到较好的体现,展现出中国民间神话的体系性和独特风貌,在文化深层也展示了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壮族的《巨人夫妻》,布依族的《力嘎分天地》,布朗族的《巨神顾米亚》,彝族的《诸神争大》、《独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苗族的《一天变一生》、《四朝人烟》,佤族《人从石洞里出来》,布依族《降风捉旱》,侗族《向天讨歌》等,不仅想象瑰丽,而且充满古朴原始的神话气息,许多母题、类型、意象、诸神都是此前闻所未闻、罕见记载的。

《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也都具备《民间神话》编纂上的特色。从这些民间文学的阅读中,读者可以充分享受口头文学精彩口语叙述的美感,那种夹杂着智慧的流畅,那种平直朴实和白描的简洁美,那种亲切的乡音,那种娓娓道来又峰回路转的韵味,都迥异于作家文学,又显露着极高的文学成就。话里话外,语言之间,又随处可见民族的历史、哲学、宗教、俗信、伦理、道德、风俗、社会、生活,打开了一扇民间的知识之窗,令人刮目相看、耳目一新。

中国结丛书的另五种是民间艺术若干品类的介绍、鉴赏,同样在编排上充满创意和创新。与以往民间艺术类图书最大不同是,这些种类的图书,不是单独孤立的作品展示,而是在介绍代表性作品的时候,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此一民间艺术品类的历史、文化、民俗、技艺、传承、生活背景。这实质上是由民间艺术的独特文化性质决定的。民间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并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民间艺术是民间生活、民间风俗的有机构成。比如年画,在民间它是年文化的一个部分,它与年俗中的祭灶、祈福、纳祥、更新的俗信融为一体,它当然由于它的绘画、刻版、印刷、染色、造型、神像等与美术发生着密切关联,所以过去的年画介绍,多止于美术家从美术的角度,并且限于从作品及其技法的意义上评价和鉴赏。但是,中国结丛书《民间年画》突出了传统视角,把年俗、传承、艺人、技艺、工具、流程、作品、作品的意蕴、作品的民俗作用,统统展示了出来,人们品味鉴赏的是整个年画文化及其年俗。这就让读者开了眼界,更其深刻地理解了年画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价值、历史和社会价值。年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品类的意义也就十分显赫地突显了出来。在具体介绍中,又首次以中国年画若干著名产地(如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湖南滩头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等)分别表现,让读者了解到年画文化的多彩多姿和传播流变。一地一风格,一地一色彩,一地一技法,一地一神祇,一地一画俗,一地一年画。民间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让人叹为观止。当然,《民间剪纸》也真实、全面地展示了此一种母亲艺术的民间真情态,那些老大妈的手艺,那些用于窗花、鞋样、绣底、丧葬、祭祀、俗信、嘉庆的各民族的剪纸作品,或粗犷,或细腻,或写意,或摹真,或稚拙,或机巧,或单色,或点染,真个是五彩缤纷。《民间皮影》从唐山皮影到甘肃皮影、北京皮影、东北皮影、南方皮影,一路看来,详尽地介绍了皮影制作、表演的流程和过程,又把刻绘的工艺技术一一道来,且全面展示了上至神仙天界、下至阴曹地府,以及人世间的种种神、鬼、人的造型,奇形怪状,人间万象,令人过目难忘。结合这些皮影形象的造型和人物形象塑造,该书还通俗易懂地表述了皮影戏剧的情节和故事,使文字阅读和视觉形象相结合,仿佛是观看了一出出活的皮影表演,使读者赏心悦目。《民间风筝》所介绍的风筝作品,从民间传人传世之作到当代艺人的继承创新,各种风筝造型和作品多达数百,显现出民间创作的活力和想象的丰富。其中的文配图,既有历代文人骚客吟咏风筝,也有民间风筝歌谣;既有曹雪芹这样的文学大家的风筝佳话,也有编者的鉴赏分析,可谓别开生面。《民间面具》则以面具的发生发展为历史线索,把萨满面具、傩戏面具、戏曲面具、京剧脸谱串在一起,介绍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品类。以上民间艺术作品,大多出自民间匠人、艺人、传人、巧姐之手,这套丛书让我们看见了这些艺术的活态情形及其民间生活。这是生活之美,也是美的生活。

显而易见,中国结丛书10种,只是民间文化中的沧海之一粟;这10种样式所展示的斑斓图景,也只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作中一个缩影和侧面。中国民间文化有浩如烟海的资源和无以计数的品类与作品;中国民协要开展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也还仅仅是一个开端。这让读者生出无限期待和向往:我们什么时候能一窥中国民间文化的全貌呢?如此浩无际涯的文化海洋,还将养育出中华文化多少伟大的成果?

对民间文化,我们当刮目相看!它绝不是低俗的、低级的、简陋的、粗糙的、肤浅的、可笑的文化,相反,它是可以和圣贤文化、庙堂文化、阳春白雪、经史子集、道学理学、佛教道教相提并论的文化的另一半,它是口头的、生活的、活态的、传承的、历史最久远的、影响人生最直接最深刻的文化。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的概念和理念来看,它是口头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头文学从古至今流传未绝,它是历史的口碑和人民口头的“史记”,先祖的智慧、人民的思想、大众的情感浓缩其中,沉甸甸的,厚重无比。

民间手艺,作为生活中的美,作为民间文化中可视的形象的可触的物化的部分,是为生活服务的,又是愉悦人生和生命的;是易损易毁随用随弃的,又是代代相传保留历史记忆的。民间造型和民间艺术,凝聚着民间的情感和人民的审美理想。民间审美既透着稚拙、古朴、简洁、粗犷、世俗,又有着大雅、大美、大智慧、大技巧;民间审美是历史之美、寓教于乐之美、与生俱来的习性之美、习得与习惯之美。我们必须用一种全新的审美思维和审美眼光来理解它和认识它,它也将在这种新的审视下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发现。

美国著名民间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有一段经典论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民间审美的独特性,她说:“每一种原始文化都代表了某种可与伟大的艺术或文学作品相媲美的东西;现代个人艺术作品就应该与整个原始文化相比较,而不是将一个茶壶的花边设计同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相比较,或将采樱歌同莎士比亚的诗句作比较。要是只以单项艺术品相比,那么,原始文化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但是,倘若人们着眼于文化的整体——宗教、神话、男女的日常行为方式,那么其内在的一致性和奥秘就如任何一项艺术品一样,将为未来的搜索者提供同样的美学上的满足。”这个观点非常精确和经典,是这位人类学家长期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原始文化如此,民间文化亦然,因为后者是前者的直接承续,保持着始终如一的文化功能和形态。如此看来,对民间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所接触、感知、熟悉的门类样式越多越好,要特别关注整体性的观察。也可以说,对民间文化的真正认识及其深度,完全取决于对它认知的广度,广度越宽阔,深度越深刻。中国结丛书的10种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几乎只是民间文化这沧海一粟或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它虽也迷人,但离我们真正把握民间文化的大千世界和真价值,还只是一个开端而已。我们已经从这10种图书中学会从一个整体性的文化构成中去观察、了解和认知民间文化,所以,我们期待着丛书的续集,以便展开这一独特的文化长卷,让一个全新的文化世界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具有颠覆性的审美感受和全面提升我们的审美境界。

(本文刊于2005年《中国文化报》,中国结丛书获2006年第三届中华优秀图书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