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脱贫致富海原县

脱贫致富海原县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脱贫致富海原县海原,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大县,位于宁夏的六盘山区,地处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大地震,给这里带来了灭顶之灾,海原半座城池一夜之间轰然塌陷,73640人在这次地震中遇难,接近全县人口的59%。在大地震之后的若干年里,海原又遭受了兵匪以及干旱、冰雹、瘟疫的侵害。海原虽然是贫困县,但文化并不逊色。海原“花儿”民族特色鲜明,回族风情浓郁,一批民间花儿歌手已唱出宁夏,走向全国。
脱贫致富海原县_话说宁夏

脱贫致富海原县

海原,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大县,位于宁夏的六盘山区,地处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这里有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菜园遗址,还有古老的天都山石窟和西安州古城。走进海原,你会为它灾难深重的历史而叹息,更会被海原人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所感动。

提起海原,人们都知道这里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县。然而历史上的海原,曾经有一个浪漫的名字———海喇都,蒙古语的意思是“美丽草原”。翻开史书,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明代之前的海原是水草肥美的地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海原曾经是“畜牧耕稼膏腴之地,人力精强,出产良马”。《后汉书·西羌传》中也曾用“沃野千里、群羊塞道”来描述海原的丰饶。直到明成化年间,驻扎在这里的士兵为防御鞑靼、瓦剌等民族的侵扰,专门筑起了堡寨、高墙,并焚毁墙外的林木开阔视野。从此,这里逐渐成为荒芜的土地。后来,清政府广招流民开荒、屯田,致使植被遭到了更加严重的破坏。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干旱、风沙频频光顾这里。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大地震,给这里带来了灭顶之灾,海原半座城池一夜之间轰然塌陷,73640人在这次地震中遇难,接近全县人口的59%。在大地震之后的若干年里,海原又遭受了兵匪以及干旱、冰雹、瘟疫的侵害。

海原没有碧蓝的大海,但有海一样的黄土高原。山是凝固了的海浪,川是风干了的河流。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祖祖辈辈守望着,生生死死相依着。古往今来,她承载着海原人民的一切悲苦与欢乐,她激发着海原人民永恒的信念和精神。数十万回汉人民在这片苍茫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他们用超常的毅力打造着海原的品牌,他们用非凡的智慧书写着海原的历史。

海原由甘肃划归宁夏已经50年了,作为一个农牧大县,海原人民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海原人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守穷待援的被动局面,因地制宜,全力开发县域经济,依托特色优势产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天,海原的特色种植已形成区域化和规模化格局,马铃薯、硒砂瓜、小茴香、葱韭蒜的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实现产值5亿多元,农民人均仅此一项收入900多元。草畜产业紧随其后,紫花苜蓿突破百万亩;封山禁牧后,兴建养殖科技示范村、高效肉牛养殖示范区、标准化舍饲棚圈,畜禽饲养量接近200万头(只),产值收入可观。

海原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日益发展起来。全县已实现了乡通油路、村通砂路的目标,农民出行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扩展了通信网络。教育发展、卫生改善、文化繁荣,“两免一补”政策深得民心,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逐年增加,“两基”工作通过了自治区的评估验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少生快富”工程,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海原为此获得“全区农村卫生建设先进县”“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试点工作先进县”的光荣称号……这一切都在向世人展示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环境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海原形象。

海原虽然是贫困县,但文化并不逊色。海原“花儿”民族特色鲜明,回族风情浓郁,一批民间花儿歌手已唱出宁夏,走向全国。具有乡土气息的剪纸、刺绣、口弦等民间艺术熠熠生辉,海原作家群的文学创作独树一帜,回族作家石舒清的小说享誉中国文坛。

这是一方充满希望的热土。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历经苦难的海原人民任劳任怨,艰苦创业;在十年九旱,“滴水贵如油”土地上,耕种自信,收获希望。虽然,这里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但坚强不屈、勤劳勇敢的海原人民无怨无悔,不弃不舍。父老乡亲一如既往坚守着这片热土,世世代代耕耘着这片希望的田野。贫穷压不垮海原人,海原人奋斗的意志永远不老,海原人美好的追求亘古不变。他们已经创造了奇迹,他们必将再创辉煌。

(刘梦凡 杨孝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