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五湖四海宁夏人

五湖四海宁夏人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湖四海宁夏人宁夏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历史上一直是中华大家庭多民族共同生息、繁衍的地方。清代以后,随着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融合趋势的进一步扩大,宁夏地区可以说已经会聚了天下五湖四海之人,以至于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宁夏有天下人,而天下无宁夏人。这些响应国家号召进入宁夏的天南海北之人,可称为20世纪宁夏的“新移民”。
五湖四海宁夏人_话说宁夏

五湖四海宁夏人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历史上一直是中华大家庭多民族共同生息、繁衍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处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交织缠绕的宁夏地区,事实上已经成为各民族东来西往、南去北来的会聚之处。

从秦汉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出于开拓边疆、巩固边防和发展经济的需要,频繁从各地向宁夏地区移民。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兵在宁夏屯垦,并在宁夏境内修筑了著名的秦长城。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两次巡视宁夏,向宁夏地区移民70万,在宁夏平原首开大规模开渠垦田、发展农耕经济的先河。唐代,宁夏南部地区成为连贯中西交通贸易的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佛教传入关中及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到了元、明、清时期,宁夏乃是中央政府苦心经营的所在,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更是以空前的规模进入宁夏。

据《元史》记载,元世祖中统及至元年间,曾从湖北省向宁夏地区数次移民。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政府设立宁夏卫,又从中原地区调拨军民移居宁夏,其中以吴越人居多。这些移民带来了颇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一时间使宁夏的社会生活习俗“彬彬然有江左之风”。

在明代,还有一个社会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内地读书人以官员和被流放者的身份频繁进入宁夏,这些“知识移民”的到来显然给宁夏整体的社会生活面貌带来了新的变化。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截至嘉靖年间,历任宁夏最高行政长官巡抚的42人当中,41人来自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河南、山东、河北、山西这些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虽然这些官员在宁夏生活的时间都不很长,但他们在位期间,积极倡导中原先进文化,建立各类学校,大兴儒学。

宁夏又是历代失意官员和文人的贬谪之地。明代更是如此。明洪武初年,一批江南知识分子被驱赶流放到宁夏,这些江南文人擅长于吟诗作文,巨大的生活命运的变迁使他们很快在宁夏形成了著名的“流寓诗派”。值得称道的是,“流寓诗派”的诗人们不仅自己创作,同时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带动了宁夏本地的文学创作,并共同推动和促进着宁夏读书风气的空前高涨。据史书记载,整个明代,宁夏考中进士的读书人有29个,中举人者数以百计。于是,当时的宁夏出现了“风俗休美、贤俊汇集”,考中科举的读书人可以与中原各地相媲美的文化盛况

清代以后,随着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融合趋势的进一步扩大,宁夏地区可以说已经会聚了天下五湖四海之人,以至于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宁夏有天下人,而天下无宁夏人。

综观古代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从中原地区向宁夏移民,起码产生了这样两种积极的效果:一方面,由中原地区向宁夏移民,无疑加强和巩固了边防,促进了当地社会局势的稳定;另一方面,伴随着人口迁徙的是文化的流动。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原和江南地区的人民进入宁夏,尤其是“知识移民”来到宁夏,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往往在自觉和不自觉当中,带来了一整套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外来的文化与宁夏原有的地域文化在一个时期里碰撞、冲突、渗透,最终相互融合,从而积淀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移民文化。

移民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积淀,它作用于古老宁夏的社会历史进程之中,同时,作为一种在相当久远的年代里所形成的特殊的文化精神传统,它对宁夏人的当代生活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翻开20世纪的宁夏社会发展史,移民文化这一古老的历史文化景观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为了响应党中央“开发和建设大西北”的伟大号召,全国各地的干部、工人以及知识分子满怀着“革命者志在四方”的理想主义情怀,告别家乡,来到西北,投身于宁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些响应国家号召进入宁夏的天南海北之人,可称为20世纪宁夏的“新移民”。在20世纪下半期这一大规模的移民潮中,有这样几个移民群体给当代的宁夏社会生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痕。

从1958年宁夏建区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来自上海和浙江的江南移民是新移民潮中的第一批“弄潮儿”。据统计,1959年到1960年两年间,光是来宁的浙江青年,人数就达10万之多。这些自小生长于南国水乡的新移民,分布于宁夏的各个地区。当时宁夏条件最艰苦的固原地区,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就破天荒一下子涌入了大量的南方人。他们的到来,不仅给宁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同时,他们也把江南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追求和重视知识的信念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生存智慧带给了宁夏这片古老的土地。

江南文化伴随着人口的流动,跨越了千山万水进入宁夏。“塞北江南”的美好名称因为江浙人的到来而更加流光溢彩。40多年来,来自江南的人们已经见惯了大西北的大漠风尘,已经听惯了河套平原的黄河涛声。他们的容貌在悄悄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他们的语言表达如今已糅合着故乡的声音和西北的情调。在岁月的更替和生活的变迁当中,在南方人与西北人的相亲相爱当中,江南文化与宁夏本土文化自然而亲切地融合在了一起。于是,在宁夏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北方的厚重、古朴,我们也能时时看到南方的轻灵和秀美。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江南文化与宁夏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事实上已经为40多年来宁夏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它使宁夏人的精神文化性格在粗犷、豪放当中注入了南方的温柔和细腻,它使宁夏人的生命和生活空间从此拥有了更为开阔的美好天地。它拉近了宁夏人与外地人的心理距离,它使我们虽然远在大西北却时时刻刻感受着时代的激情和生活的召唤。

说及20世纪下半叶进入宁夏的新移民群体,不能不说到规模庞大的“工业移民”。从1958年到70年代后期,伴随着宁夏工业建设的数次高潮,来自沿海和发达地区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源源不断地进入宁夏。某些时候,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一些外地大厂甚至成建制地搬迁到宁夏。

工业移民进入宁夏,使宁夏本地人逐渐对工业文明产生了由衷的亲近感,同时,一种伴随着工业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不经意之间进入宁夏人的社会生活。宁夏人历来住的是土坯房,工厂的崛起,使宁夏人开始见识高大的厂房,而带暖气的工厂家属楼的修建,着实让许多宁夏人羡慕不已。20世纪60~70年代,在宁夏首府银川市,只有少数几家国营大厂有能力为职工盖起四层楼的住宅。每当夜深人静时刻,从这些不多的楼房中所透出的灯光是温暖的,也是更多银川人对明天的憧憬与期待。

新移民的大规模涌入,给当代宁夏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新鲜灵动的色彩。这种新鲜灵动的精神气质经岁月的沉淀和发酵,最终形成了宁夏地区的新的移民文化。在当今的宁夏,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深切感受到新移民文化的绚丽色彩。

到过宁夏的外地人,对银川的第一个感觉是:银川的姑娘非常漂亮。他们许多人弄不明白,在天气干燥、时常风沙扑面的西北腹地,银川的姑娘何以显得如此容光焕发。答案可能是多样的,但银川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以及它所拥有的独特文化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移民聚居、通婚,从优生学的角度来说,容易使下一代人有灵秀之气;移民文化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底色,银川人的精神气度里便包含了融会百家之长的高雅和诗性气质。

在河套平原,银川几十年来一直有“小上海”之称。说银川是“小上海”,并不是说银川真的在经济和文化上可以与大上海平起平坐了。这一说法,更多的是来源于银川人在生活方面的讲究以及某种可称时髦的物质和精神追求。这当然也源自充满活力的移民文化心态以及频繁地与大城市的沟通和交流。别忘了,银川人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都有亲戚。比如:银川人在吃、穿、用方面喜欢追求品牌。这一风气,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60~70年代。那时,银川城里不少人家都拥有一辆名满天下的产自天津和上海的“飞鸽”“凤凰”或者“永久”牌自行车。

20世纪80年代,彩电走俏,银川人到处去“淘”彩电,纷纷以家中拥有进口彩电而自豪。这使得有一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说,银川是全国中、小城市中彩电拥有率最高的城市!这个官方说法着实让外地人大大吃了一惊。

在穿着打扮方面,银川人的敢穿和会穿更是令来银川出差的外省市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常常奇怪,都说宁夏人观念保守,可是银川人接受穿着“新概念”的速度却并不保守。头两天在北京、上海甚至广州、深圳流行的服装,怎么眨眼之间就在银川街头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出现了。国内许多著名艺术家和演员包括一些体育明星来银川,都会由衷地感叹:宁夏街头的姑娘小伙子穿着打扮非常漂亮、有特色,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也许,穿衣打扮只是移民文化开放心态最普通的表现形式。

(郎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