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固原回族民间口头文学类型及特征

固原回族民间口头文学类型及特征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固原回族民间口头文学类型及特征固原回族民间口头文学主要包括故事、民歌“花儿”、说唱等几类。从民俗的角度看,固原回族通过讲述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将回族宗教、历史、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艺术地表达出来[1]。讲故事的人,一般是回族中见多识广、充满智慧的回族老人。所以在回族民间,同样的一个故事,往往有不同的细节。
固原回族民间口头文学类型及特征_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第一节 固原回族民间口头文学类型及特征

固原回族民间口头文学主要包括故事、民歌“花儿”、说唱等几类。

一、回族民间故事

回族民间故事主要包括神话、传说、笑话等。从民俗的角度看,固原回族通过讲述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将回族宗教、历史、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艺术地表达出来[1]。讲故事的人,一般是回族中见多识广、充满智慧的回族老人。他们在劳动闲暇时,与晚辈们坐在一起讲讲“古今”,这既教育了后辈,又使其学到知识,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此外,回族中的一些阿訇也喜欢给穆斯林群众讲一些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故事,故事内容较为严肃。回族老人在讲故事时往往既继承前人的传说,又有个人的加工创作和发挥。所以在回族民间,同样的一个故事,往往有不同的细节。回族故事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祖阿丹”“阿丹和好娃”“阿丹寻火种”等神话传说;还有“回回的来历”“回汉自古是亲戚”“回回识宝”等史事传说;“穆罕默德的故事”“赛典赤的传说”“郑和的传说”等人物传说;“回族结婚追马的来历”“阿舒拉饭”“朵儿茶来历“等回族风俗传说。

除一些与民族来源、生活习俗、宗教戒律相关的故事外,固原的许多民间故事也通过与本地风土人情相联系,用以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例如,在海原县城南约四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峰叫马万山。这里一到夏天就浅草平铺、山花遍地开放,景色十分美丽。关于它的来历就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传说一百多年前,有个回族牧主姓单,人们都称呼他“老单”。他养了上万匹的马,据说现在海原县城的地界都是他当年的马圈呢。

那时候,每天早晨,老单的马沿着小溪进山,走在前面的马已到山根下,后面的却还在圈里;老单的马若是喝水,水桶粗的一股溪水,马上就会被吸干;若是马群奔跑起来,那飞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老单的马群中有一群“绣尾马”。这种马的毛天然的卷成一堆。其中有一匹领群的“儿马”,尾巴有磨盘大。

一年夏天,老单的马群云集在山坡上。老单带领几个管家骑马上了山顶。他一边低头喜滋滋地看着漫山遍野的马群,一边狂妄地说:“若要我老单穷,五桥沟水干石头红。”

不要看老单富,他可是个有钱不认六亲的人,抢马霸地,对雇来的牧民又狠又毒,十分苛刻。一天,有位算卦先生来到老单面前说:“听说单老爷的马多,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是吗?”老单捋了捋油光光的下巴,翻了算卦先生一眼说:“那你给本老爷算算,这马群还能发旺吗?”

“能发旺。”算卦先生掐了掐手指说:“您的绣尾马中,有一匹儿马的尾巴有磨盘大,这个大尾巴压着您的马群,如果铡掉它,那您的马群就会更加发旺。”

老单笑眯了一对鼠眼,得意的抹了抹肥下巴,吩咐他的管家找来铡子,让人套住那匹绣尾儿马。大家七手八脚地把马捆好,拖到铡刀跟前,拽起了马尾,只等算卦先生一声令下。

算卦先生念动咒语,念完后大喝一声:“开铡!”随着喊声,算卦先生不见了。老单一伙正感不妙,突听“嘎”地一声巨响,马尾已经断了,两条大青蛇从马尾里飞了出来,直冲天空,刹那间摇身变成两大片红云,并飞速的连成一片。在云头撞接的刹那间,只听“轰隆、轰隆”几声,震动天地的巨响从红云中传出,紧接着碗大的冰雹砸了下来,老单和他的马无处躲藏,都被砸成了肉泥。从那以后,老单和他的万匹马群都不见了。由于当时山上的马有上万匹,故而人们就把此山叫做马万山。

与此故事相似,一些回族民间故事也常常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使人聆听或阅读后可受到深刻启迪。例如下面这则“七十二骆驼经”,就包含着“知识无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等深刻含义。

一个人念了一辈子经,后来他觉得念的多得很了,于是就把经驮上去找真主,他想知道自己究竟念了多少。他一驮就驮了七十二骆驼经,走了好几天。一日,在路上正走着,碰到了一个白发老人。老人问他:“你驮经做啥去呢?”

“我去找真主,想问一下我把经念完了吗?”

那老人就又问道:“你再有啥事要做吗?”

“没有了。”

“就为了这点事,不必去了,你转过头看吧。”

那人回头一看,只见身后一片汪洋大海。海边有块石头,石头上站着个鸟儿正在张望。它刚喝了口水,就想飞走。

那老人问:“你看到啥了?”

“看到了大海和在石头上站着喝了口水的鸟儿。”

“你回去吧,你念的经就和那个鸟儿喝的水一样多。”

这人明白了老人的意思,他只好垂头丧气地折回来了。走了几步,他回头一看,老人、大海、鸟儿全都不见了。

讽刺富人为富不仁的故事在回族民间故事中占有很大比例,这类故事生动形象,听后使人难以忘怀。如固原回族民间流传的“狼吃萝卜”的故事,就辛辣地讽刺了有钱人“见人下菜”“见人行事”的恶习。

有个富人给儿子娶媳妇,家里来了很多亲朋,可这个人却见人行事。他看着有钱人、当官的人来,又是端肉又是端菜;看着无钱无官的人来,只给端一碗萝卜菜。有个穷朋友就对他说:“我们今年萝卜成了,只可惜让狼吃光了。”“狼还吃萝卜?我才不信呢。”“哎!原来我也不信,可我一看肉全让狗吃光了,狼不吃萝卜再吃啥呢?”

上面这三则回族民众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固原回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展示了一幅幅浓郁的回族风情画卷,真切地反映出回族群众的思想风貌和社会生活。当然,由于回族民间故事受宗教和民族的影响,在其故事所涉及的出生、饮食、婚姻、丧葬、家庭、交际、伦理等各方面的日常生活内容里,几乎都有伊斯兰教的民俗教化功能。如在固原回族的饮食习俗方面,“阿訇宰牲的来历”这个民间故事就能形象地说明固原回族的饮食文化特点。

传说在一次对敌战斗中,奸商为了赚钱而把坏牛肉作为好牛肉出售给了作战的战士,结果导致士兵们全部中了毒,于是先知穆罕默德便下令,宰牲一律要请阿訇(宗教人士)检验,并要阿訇亲自诵经后再宰,不准其他人随便杀牲。自此后,伊斯兰教的阿訇宰牲便成了一种制度。

在固原回族的日常起居、服饰等习俗方面也有大量浸透着伊斯兰文化色彩的民间故事。如固原回族在相互见面时,经常以“色俩目”(祈真主赐平安)问好。关于这个问好,也有一个优美而动人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先知伊卜拉欣和他的妻子撒勒夫人已经年过半百还没有儿子,后来易卜拉欣娶了哈哲耳后,生了一个儿子叫伊斯玛仪。撒勒夫人就更想得子,日夜向真主祈求,求真主赐她一个儿子,让伊斯玛仪有一个兄弟,两人共同继承伊卜拉欣的事业,完成真主赋予的使命。到伊卜拉欣100岁时,撒勒夫人已经90多岁,真主被她的真诚所感动,就决定赏赐撒勒夫人生子。在撒勒夫人临盆前几天,来了几位天仙向先知伊卜拉欣报喜,一开口就说“色俩目”,此后撒勒夫人果然生了一子。从此以后,凡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都起而效仿天仙的做法,彼此见面互道“色俩目”。

这一习俗世代相传,延续至今,现已成为固原回族人相互见面时表示友好的礼节,成了固原回族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同时,固原回族民间故事在其自身发展历程中,还不断的吸收和融合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内容,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回汉自古是亲戚”“宛尕斯的故事”等民间故事中描绘了回汉通婚的状况及回族形成的来龙去脉。回族是在汉文化氛围内形成并成长起来的民族,固原回族的民间故事在其产生及发展的历程中,毋庸置疑地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如“插龙牌”“李郎降龙”等神话故事则更明显的表现出了这种影响。因为在伊斯兰教中所谓龙王、雷公、求雨仪式等都是不应存在的,穆斯林是不信仰龙的,但在民间故事中出现的这类情节与语言,显然是受到了汉族及其他一些民族文化的影响。

总之,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创造,固原回族民间故事所塑造的一系列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故事人物,体现了真善美必定战胜假丑恶的基本思想,歌颂了重礼仪、守信义、助人为乐等美好品格。民间故事既起到了对群众风俗教化的独特功能,又丰富了固原回族民众的文化生活,也对民族团结和发展起到了凝聚和促进作用。

二、回族“花儿”

“花儿”又名“少年”,是广大回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歌形式,具有高亢、豪放、优美、悠扬的特点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固原地区广为流传的回族“花儿”于200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类之中。回族“花儿”的基本特征是,体裁迥异、短小精悍、灵活多变、粗犷豪放、节奏丰富、旋律性强和富有音乐形象、艺术个性等。

(一)“花儿”的结构形式 固原回族“花儿”在结构形式上有四句“花儿”、五六句“花儿”(俗称“折断腰”)和三句“花儿”等多种形式,也有繁长的叙事体形式。但无论哪一种结构形式的“花儿”,都有一定的格律,非常讲究旋律节奏,富有节律感。

我想起了尕妹哭一场,

哭麻了我一对眼睛;

哭下的眼泪你没见,

驮桶里驮给了两担。

img148

▲西吉县回族“花儿”歌手——李凤莲

这首“花儿”在结构形式上就是以四句为主,且以夸张为基本手法,深切而形象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恋人的无比思念。再如:

东山里的日头西山里落,

心里有话没处说;

难过死我哩。

这是三句式结构的“花儿”,第一句是比兴,二、三句为本题,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还如:

上去个高山打三枪,

枪没响,

枪口里有了病了;

连叫了三声头没抬,

没抬头,

你要的官王么秀才

这是一首六句“花儿”(也叫“折断腰花儿”),其基本音节为:一句为三二三,二句为三,三句为三二二,四句为三二三,五句为三,六句为三三二。

固原回族“花儿”除以上四句、三句和六句等结构形式外,也有长篇叙事歌,如徐兴亚主编的《六盘山“花儿”两千首》中就收有“你这个姑娘好打扮”“没脸鬼”“山里的野鸡娃红冠子”“小哥哥出门”“紫花儿”等多首长篇叙事歌,其中“紫花儿”这首长歌,共有241节,每2句为1节,全长482句。主要歌唱了一位美丽的回族女子紫花儿的不幸婚姻以及对自由婚姻的追求经历。下面是“歌头”中的几节:

核桃仁柿饼大红枣,

谁不赞咱回回茶味道好。

咱六盘山回民天下富,

家家开着山花铺[2]

(二)“花儿”的韵律 固原回族“花儿”押韵的方式是:有的“花儿”句句押韵,多数“花儿”是一、三句一韵,二、四句一韵。因此,它既不同于格律诗那么严格,又不同于自由诗那么自由。同时,固原回族“花儿”一般都是奇句以单字句结尾,偶句以双字句落尾。“花儿”在押韵时不仅押句尾韵,而且还在句尾前押复韵。例如:

回回庄子上的礼拜寺,

花大门修(给)了千年;

眼泪擦掉了你把饭吃,

人家的人你不要牵念。

这首回族“花儿”就是一三句一韵,二四句一韵。再如:

海原的“花儿”菊花青,

杨柳的叶叶儿啥青?

我阿哥比我娘老子亲,

你走在路上(者)打听。

这首回族“花儿”押韵的方式则是句句押韵,即一韵到底,但这种押韵形式在固原回族“花儿”中不占主体。

(三)“花儿”的曲调 固原回族“花儿”在旋律上起伏较小,较多地运用羽调和角调,衬词衬句使用较少,段尾或句末上常常作滑音。调子上既有传统的套曲,也有即兴编的新曲,有时也采用信天游或一般民谣体。就曲调来看,在众多民间“花儿”中,就有“信天游调”“秧歌调”“新编调”“送大哥调”“五哥放羊调”等多种曲调。如《干妹子好来实在好》这首“花儿”,就采取了信天游调:

青青的杨树长得高,

看见干哥哪达儿好?

黄河的沿上芦子草,

你看见干妹哪达好?

干妹妹好来实在好,

走起路来水上漂。

再如“送阿哥”一曲,采用的则是“送大哥调”:

我送阿哥黄羊坡,

黄羊坡上黄羊多,

一只黄羊两只角[3]

心里的话儿很难说。

我送阿哥清水河,

清水河里两只鹅,

公鹅展翅飞过河,

母鹅跟上叫咯咯。

我送阿哥红柳坡,

红柳坡上红柳多,

红柳的叶叶往下落,

尕妹妹连声叫哥哥。

img149

▲回族“漫花儿”

这首回族“花儿”不仅曲调悠扬动听,而且综合运用了比喻、顶真(如每节中的第一句最后一个词与第二句第一个词的环环相扣)、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听(读)起来异常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花儿”的演唱形式 固原回族“花儿”很少用乐器伴奏,常常采取将右手搭在耳后“干唱”(清唱)的方式来演唱。在表现形式上,一般以自唱为主,对唱和齐唱为辅。自唱式就是歌手一人独自演唱,如下面这首“花儿”:

清油辣子醋调上,

面片子稠稠地舀上;

阿哥吃了上新疆

你把尕妹子领上。

对唱式“花儿”在固原回族“花儿”里也有一定数量,且大多为男女对唱。例如:

男:大山洼里花儿红,

照花了阿哥的眼睛;

看着尕妹子怪心疼,

花衣裳穿了个紧称。

女:墙头上一对红公鸡,

我当是一对老鸹;

阿哥唱歌好声音,

我当是吹响的唢呐。

……

img150

▲固原回族“花儿”对唱

(五)回族“花儿”歌谣的命名 固原回族“花儿”曲目无“令”之称,大多属于抒情短歌,一般唱什么内容就叫什么名字。如“菊花湾里的一湾湾水”“漫起花儿我唱起歌”和“千万年的黄河水不干”等都是以每首“花儿”的第一句命名,体现了固原回族“花儿”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风格。其中“千万年的黄河水不干”一首的具体歌词为:

千万年的黄河水不干,

万千年不塌的青天;

千刀万剐的我情愿,

舍我的尕妹是万难。

这首“花儿”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回族青年内心的爱情感受,其题目“千万年的黄河水不干”就是歌词中的第一句。

(六)“花儿”常用的表现手法 固原回族“花儿”在艺术手法上大都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常常婉转、形象、含蓄地表达出回族少男少女的爱慕之意和对美好婚姻的大胆追求。

所谓“赋”的艺术手法,就是用铺陈排比的语言来表达主题。在语言形式上,这类“花儿”常常表现为主人公对内心情感的直接表露或对事物的直接描述。例如下面这首“花儿”:

天上的云彩跑马呢,

不知道晴呢(吗)下呢,

地上的水汽拉雾呢,

尕妹妹哪一天来呢?

在这首“花儿”中,歌唱者对自然现象“云彩跑马”“水汽拉雾”进行了直接描述,最后一句才揭示主题——“尕妹妹哪一天来呢?”,真切地表现出这位回族青年思念恋人的内心世界。

所谓“比”的艺术手法,就是应用恰当而新鲜的比喻,以形象而直观的事物来表达丰富的、难以描述的情感。例如下面这首“花儿”:

阿哥是凤凰天上旋,

尕妹是园中的牡丹;

不说尕妹妹长得端,

还说阿哥的眼馋。

在这首“花儿”中,作者把“阿哥”比成“是凤凰天上旋”,而把“尕妹”比成“是园中的牡丹”,可谓郎才女貌、天生一对。如此,怪不得“阿哥的眼馋”,原来是“尕妹妹长得端”。

所谓“兴”的艺术手法,就是先用其他事物起兴,然后引入要描述、要刻画、要表达的事物或情感来。“兴”的艺术手法常常与比喻连用,即在起“兴”的同时,也蕴涵着比喻。例如:

白马下了个黑骡子,

打不到高山的顶上;

尕妹妹就像个金镯子,

戴不到阿哥的手上。

在这首“花儿”中,歌唱者先描述了一种现象——“白马下了个黑骡子”,而且还“打不到高山的顶上”,表明主观愿望难于实现,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这首“花儿”的真正歌唱对象——尕妹妹与阿哥的恋情。同时,“白马下了个黑骡子,打不到高山的顶上”两句与“尕妹妹就像个金镯子,戴不到阿哥的手上”两句还构成了比喻(隐喻)关系。其比喻之贴切,其起兴之巧妙,都足以令人叹服。自然,在一首“花儿”中,综合应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描绘事物,在固原回族“花儿”中数量是极多的,从中可看出回族劳动人民无比的智慧与创造才能。

(七)“花儿”的内容 固原回族“花儿”的内容涉及到劳动与时政、爱情以及日常生活等诸方面,但众所周知,“花儿”的核心是情歌,多数“花儿”以表现爱情为主题。

1.爱情“花儿”。固原回族“花儿”的内容大部分与爱情有关,主要歌颂和控诉封建礼教及社会丑恶现象给恋人造成的生离死别。在这类“花儿”中,大多表现出回族群众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因此当地群众把这种抒发灵性的“花儿”称为“干花儿”“山花儿”或“土花儿”,把演唱“花儿”叫“漫花儿”或“漫少年”。这说明,人们用此方式来抒发情怀,传递感情。

img151

▲西吉回族“花儿”对唱

固原回族爱情“花儿”,内容广泛涉及到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借以抒发不同类型的感情。满腔的激情、不顾一切的去思念、义无反顾的去相爱,都充分体现了固原回族青年男女的精神追求和爱情内涵。例如下面这首爱情“花儿”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一情感:

青石头青来蓝石头蓝,

阿哥和我心相连;

石头烂了心不变,

我要和阿哥结百年。

这首“花儿”以石头起兴,孕育着“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忠贞爱情观,既生动形象,又真实感人。再如:

大山根里的呱啦鸡,

谁知道是公的(吗)母的;

尕妹妹见了叫我呢,

不知道是真的(吗)假的。

这首“花儿”以固原山区特有的呱啦鸡(一种野生鸡)来起兴,表达出男青年对自己爱慕的“尕妹妹”把握不准的忐忑不安的心理,读起来十分形象生动。

2.劳动与时政“花儿”。劳动与时政类的“花儿”常常表达着固原回族群众歌颂美好生活和祈愿、求子、祝福等诸多的感受与精神、心理需求,并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创作出的“花儿”为主。例如:

拔完一块伸直腰,

“花儿”漫上了九宵。

大旱年为啥垛垛高,

责任制铺下的花苞。

就这个话,

责任制铺下的花苞。

这首“花儿”通篇以“赋”的艺术手法,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回族农村的新气象和劳动者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八)“花儿”的语言特色 固原回族“花儿”主要用汉语演唱,但许多“花儿”中也夹杂着不少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等外来词汇,这与回族的族源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宗教意识和伊斯兰文化色彩的词语(词汇),在固原回族所创作和演唱的“花儿”作品中有着明显的表露。因此,以汉语词汇和波斯语、阿拉伯语的音译词相结合、相混合的独特语言表达方式,便成为固原回族“花儿”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下面这首“花儿”:

img152

▲海原县回族“花儿”歌手马汉东

黑云缝里雷炸哩,

要下个冲坝的雨哩;

我要叫声胡达哩,

要嫁个连心的你哩。

“胡达”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波斯语[Khudai]或[Khudā]的音译,意为‘自在者’。通用波斯语的穆斯林对安拉的称呼。中国西北部地区的穆斯林亦有沿用此称呼者。”在这首“花儿”中,主人公在美好姻缘遭到雷雨般的打击时,她首先想到的是要向心中至高无上的“胡达”喊冤,企盼“胡达”能够拯救自己,让她嫁给意中人。再如:

七月的葡萄架搭架,

八月里结了个满架;

一心想嫁个阿訇爸,

心软着嫁了个满拉。

这首“花儿”代表了回族女性婚姻择偶的一种趋向——一心想嫁个“阿訇”或者是“满拉”。而无论“满拉”还是“阿訇”,都是固原回族语言中的特有词汇。因此,固原回族“花儿”在语言形式上的这一特点,便使其与其他民族、其他地域的“花儿”区分开来。

总之,“花儿”因其最能表达和抒发回族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情感,所以成为固原回族民间一种最主要的民歌形式。如在上世纪80年代,民间艺术研究者曾在固原一个村庄,就收集了近千首“花儿”。因此,“花儿”在固原回族民间文学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在回族民间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下面这首“花儿”所唱:

“花儿”本是心里的歌,

不唱是由不得自家;

刀子拿上头割下,

不死嘛就这个唱法。

三、回族民间说唱

固原回族民间说唱,最典型的、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就是宴席曲。回族一般把举行婚礼或办喜事称做“宴席”,把参加婚礼、送亲叫做“吃宴席”,因此把在新婚宴席等喜庆的场合演唱的曲调叫宴席曲。尽管伊斯兰教严禁弹唱歌舞、音乐和戏剧,但固原回族在新婚等喜庆的宴席场合仍有贺喜唱曲的风俗。

固原回族宴席曲,内容健康,形式多样,有歌唱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有歌唱解放后回族人民新生活的,更多的则是歌唱青年男女爱情的。固原回族宴席曲的代表作有“五哥放羊”“纺四娘”“十里亭”“赛买姐”“娶媳妇”等,其中“娶媳妇”集中反映了回族在娶媳妇时,从迎接新娘到谦让客人、安排吃住的全部过程和宾主互相礼让、文明谦恭的习俗。传唱在海原南部山区的“十里亭”,则细腻地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情意绵绵、如醉如痴和难舍难分的爱情故事。在众多的宴席曲中,“王哥”极富代表性:

扁豆开花麦出穗,

王家的哥,

自打你来了我没瞌睡,

王家的哥。

拾了个铲铲打了个镰,

王家的哥,

心闲弄了个心不闲,

王家的哥。

拾了个麻秆钉了个秤,

王家的哥,

心定弄了个心不定。

王家的哥。

怀里揣的黄杏儿,

王家的哥,

你只愁来了没空儿,

王家的哥。

怀里揣的毛核桃儿,

王家的哥,

晌午来了个噘舌头

王家的哥。

怀里揣的热馒头,

王家的哥,

尕妹子领上上兰州,

王家的哥。

这首曲儿四句一节,通过扁豆花、麦穗、镰、秤等这些日常事物来比兴,并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和直白的人物语言,刻画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回族少女对爱情由朦胧到觉醒再到义无返顾勇敢追求的心理状态,是固原回族宴席曲中的精品。

此外,固原回族的宴席曲有独唱、对唱和合唱等形式,此起彼伏,十分热闹,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也常常将婚礼演绎得热闹非凡。如有一首赞美新婚夫妇的宴席曲唱道:

恭喜恭喜大恭喜,

东家交了好运气,

女婿娃干散(精干)新媳妇俊,

杨宗保配了个穆桂英。

……

这首宴席曲从开场白一直唱到赞美新郎新娘,再唱到祝福全家和睦,表现了固原回族人民在新社会的幸福生活,因此受到回族群众的普遍喜爱和欢迎。

固原回族宴席曲作为一种音乐文学体裁,音乐和语言是互为依存的,表现出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大多数曲目都采用异文叠加的构词手法。要说明的是,回族宴席曲与回族“花儿”有一定的区别。一是叫法上不同。回族群众一般把“花儿”叫做“野曲”,把宴席曲叫做“家曲”。所谓“野曲”是指在野外唱的曲子。因为“花儿”大部分为情歌,不便在家里、村里以及长辈面前唱,这也是“花儿”流传地区人们都自觉遵守的不成文的规矩。而“家曲”是指在家里、村庄里演唱的歌曲。二是歌词结构和曲调也不同。宴席曲为欢快明亮的,而“花儿”则不全是这样,由于是人们的“心里话”,喜怒哀乐的各种感情都会涉及。三是内容上有差别。“花儿”的词意明朗直露,可直接或间接地向对方表达情感;而在宴席曲中,歌手只能演唱传统的爱情故事,歌手要避免言词不当。

在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固原回族群众在举行婚礼及喜庆之时,现已普遍使用录音机、VCD等现代音响设施来增添喜庆气氛,传统的宴席曲已经很少见到,现存的一些回族民间宴席曲大多是前人所辑录、保存下来的,可谓是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