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整治长城文化资源

整治长城文化资源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整治长城文化资源嘉峪关关城兴建的初衷是为保障西域道路的畅通。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免遭进一步破坏,恢复关城周围的自然环境,嘉峪关文物主管部门决定以迁建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为契机,开发建设以文物保护为主的嘉峪关文物景区。市政府对文物部门提出的“嘉峪关文物景区开发方案”高度重视,组织召开方案论证会。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是嘉峪关旅游一大内容或说是核心的内容。
整治长城文化资源_嘉峪关志

第一节 整治长城文化资源

嘉峪关关城兴建的初衷是为保障西域道路的畅通。在河西长城的护卫下,通过丝绸之路,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互相交流,商旅不断,使河西地区呈现出丰富独特的社会形态。清末以来,随着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嘉峪两关的“把守边关”、“固守关城”的军事防卫作用逐渐失去,逐渐成为贸易往来的关口。

嘉峪雄关结构严谨,气势宏伟,不仅是古代一项极为雄伟的防御工程,也是一件精致秀美的建筑艺术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意义和旅游观光价值。天下雄关闻名中外,为中外游客所向往。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嘉峪关市定位于工业、旅游城市以后,保护文物、开发以文化为重点的旅游资源成为了嘉峪关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整治关城内外环境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嘉峪关关城及其长城的环境进一步得到整治,维修和保护工作也进一步加强。

关城内外环境整治。《肃镇华夷志·景致·峪泉活水》云:“峪泉,乃嘉峪关坡下之九眼泉也。冬夏澄清,碧波不竭。以极西边关有此涌泉,不惟民资以生,且又沃地数顷。”陈其学《防秋登嘉峪楼纪事》诗中说:“守捉滩头递刁斗,独吟秋色水潺潺。”说明明代嘉峪关坡下九眼泉之地并不荒凉。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建设需要,在九眼泉一带先后打井数口,致使地下水位降低。20世纪70年代,嘉峪关市开发九眼泉湖,泉水不再涌流。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免遭进一步破坏,恢复关城周围的自然环境,嘉峪关文物主管部门决定以迁建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为契机,开发建设以文物保护为主的嘉峪关文物景区。1998年,在大量文物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嘉峪关文物景区开发建设方案”。

市政府对文物部门提出的“嘉峪关文物景区开发方案”高度重视,组织召开方案论证会。1999年,嘉峪关文物景区开发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市政府将关城文物保护范围内的规划权、建设权全部交给文物主管部门,并下发了《嘉峪关文物景区管理通告》,阻止了村民在文物保护范围内新建住宅的行动,迁建拆除了保护范围内的居民住宅。酒泉钢铁公司为保护嘉峪关生态环境,节约工业用水,停止使用九眼泉一带机井。嘉峪关文物景区大力恢复九眼泉湖一带的植被,保养水土。2000年春季,九眼泉水重新喷涌,再现昔日“冬夏澄清,碧波不竭”的景象。

2003年后,又关闭了东闸门以内跑马场的经营;对嘉峪关关城内外及南北两翼长城保护范围内的垃圾进行了清理,关城历史风貌基本上得到恢复。

img291

关下泉水

img292

关帝庙(2011年10月拍摄)

二、修复关城文物设施

(一)复建关帝庙

嘉峪关城内原有“武安王庙”,后移建于关城东瓮城东墙外。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肃州人佘动奉命镇守嘉峪关,在拜谒神庙时,觉得武安王庙规模狭隘,塑像矮卑,仪表差,有失风范,暗下重新修葺的决心。后来他带头捐俸资,筹资购买材料,招募工匠,开工重修。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顺利竣工。“庙貌门庑,焕然一新,丹漆辉煌,规模清雅,诚足以栖格神明,永膺福祉。”(《重修武安王庙碑记》)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夏,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又兴工重修关帝庙。庙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过厅和牌楼各一座,壁画绚丽,塑像雄伟,建筑精巧。牌楼上悬“威宣中外”匾额,一直香火兴盛。1971年维修关城时,关帝庙被严重破坏,雕塑、壁画、庙宇大部被毁!使关城一处极具古代建筑特色,又具较高雕塑、壁画艺术成就的庙宇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

1997年,为促进嘉峪关市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增添嘉峪关关城的文化内涵,嘉峪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动议复原关帝庙。关城文物管理所通过专家学者多次论证,于1997年底确定了关帝庙复建工程方案,向嘉峪关市计委提出立项申请(嘉文广发[1997]60号文件)。1998年4月1日,嘉峪关市计划委员会嘉计投[1998]44号文件批复了文化局关于“复原关帝庙工程的立项请示”。此项工程建筑总面积520平方米,总投资80万元,关城文管所自筹70万元,市财政一次性补助10万元,工期为1998年3月至6月,1998年8月正式建成并开放。正庙中塑神色庄重的关圣帝君塑像,陪殿中的关公正秉烛攻读《春秋》,和原庙塑像布局有很大的不同。且砖、瓦等建筑材料从山西一古建拆迁工地购进,庙宇仿古,壁画及彩塑工程聘请关公故里山西解州古建工匠制作完成。

(二)修建关城碑廊

2001年,为使关城周围遗存的古代石碑及近现代石碑得到妥善保护,提升关城文化内涵,嘉峪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向政府提出建设嘉峪关关城内碑廊工程的立项申请,决定在外城西北建碑廊向游人集中展示嘉峪关历代碑刻。2001年6月4日,嘉峪关市计划委员会下发嘉计投[2001]219号文件,同意工程立项。工程总投资40万元,全部由关城文物所自筹。工程于2001年6月开工,到年底完成土建工程。碑廊总长120米,高4.5米,分别列置碑刻16通,其中古代碑刻10通,现代碑刻5通,复制碑1通。2002年9月底向游人正式开放。

img293

碑廊

(三)保护十五里墩

十五里墩(也称干河墩)在今市区内兽医站斜对面。1992年扩建312国道,距墩距离很近,经文物部门及市上领导努力,使国道在原基础上向南移4米。1994年筹资8万元,对该烽火台树立保护标志,于周围砌筑围墙,安装围栏。

img294

保护十五里墩(干河墩)

三、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

依托嘉峪关关城开发,建设文化旅游景区。1998年,嘉峪关市政府经过充分论证规划,在坚持保护文物的方针前提下,决定依托名扬中外的嘉峪关关城开发建设嘉峪关文化旅游景区。

1999年1月8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成立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副市长杨林任总指挥。

1999年3月至2001年8月18日为嘉峪关

文化旅游景区一期项目施工建设时期,总投资4516万元。

2002年3月至2002年8月14日为嘉峪关

文化旅游景区二期项目施工建设时期,总投资1215万元。

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是嘉峪关旅游一大内容或说是核心的内容。而嘉峪关文化旅游景区是以嘉峪关关城文物景区为核心,长城第一墩文物景区和石关峡悬壁长城文物景区为两翼的一个大景区。

嘉峪关文化景区是以“万里长城——嘉峪关”为依托而建设的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物旅游景区。从1999年3月开工建设到2003年4月新迁建成的长城博物馆向游人开放为第一阶段。

(一)关城文化景区

关城文化景区包括关城游览区、九眼泉湖、黑山石雕群、文物展示区、休闲度假区、游客服务中心等功能区。关城游览区是指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西端的嘉峪关。登临凭眺,壮观奇美,雄关高耸,雕梁画栋,飞檐凌空,气势巍然。登上嘉峪关城,可向西凭吊苍茫无垠的戈壁古战场,北观可领略形如铸铁般的黑山峻势,南望终年积雪,银装素裹的祁连山,东眺繁华如锦的市区钢城,令人心旷神怡,悠思万千。九眼泉湖风景独特,湖光山色融于天籁,可饱览风物野趣。黑山石雕群雕刻古今知名人士和文人、墨客,游览嘉峪关的题词和诗赋,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img295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二)游击将军府

2004年4月28日,由文化旅游景区筹资170万元完成了游击将军府的原样陈列,并对游人开放。

(三)长城博物馆

通过参观长城博物馆可以了解中国长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文物的厚重璀璨。休闲度假区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是游客陶冶情趣、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自然风光区。整个景区内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小桥流水,清泉瀑布,鸟啼鹿鸣,既有北国的粗犷,又有南方的清秀,是一处人文景观佳美、景色宜人的旅游胜地。该旅游景区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2007年5月8日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包括嘉峪关文物景区在内的66家试点景区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的要求,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日,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批准发布北京市故宫博物院等66家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公告的决定》(旅发[2007]21号),嘉峪关文物景区正式荣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由于长城博物馆在市南区,距关城十余里,不便游人观览。2000年,为更好地发挥长城博物馆的作用,适应嘉峪关市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充分体现长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社会效益,市委、市政府通过精心决策,决定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迁建于关城东闸门下文物景区。该工程于2000年9月4日开工,2001年11月底竣工。装修陈展工程于2002年5月10日开工,2003年4月28日《中华之魂》——长城历史文化陈列正式对外开放。该项目总投资1430万元,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馆名由著名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题写。

(四)长城第一墩旅游景区

墩台在嘉峪关城南约7.5公里处,矗立在讨赖河谷北岸80余米高的悬崖峭壁边,墩高约11米,伟岸挺拔,别有风姿。这里自然景致特别,站在第一墩东南约50米处向西北望去,只见讨赖河从祁连山冰沟口冲出,切割出百八十米深的峡谷,险峻壮观,长城在这里崛起,宛若游龙腾跃于戈壁瀚海之上,逶迤驰骋奔向万里之外的辽东大海。

img296

第一墩景区(古兵营)

2003年9月28日,利用国债资金,以长城文化旅游为核心,依托关城南翼长城讨赖河墩建成的长城第一墩文化旅游景区投入运行。初审造价1195万元。

长城第一墩旅游境区依托长城第一墩而建成。景区从2002年开始筹划实施,经过市计委、市旅游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的共同努力,报省计委争取国债资金700万元。2003年6月23日完成了图纸设计,6月27日完成了所有工程投标工作,7月5日全面开工建设,9月28日向游客开放。

景区规划面积3.22平方公里。包括有长城第一墩、地下河谷、观景平台、滑索、吊桥、“醉卧沙场”雕塑群、“中华龙林”等。在第一墩东侧300米处的讨赖河崖壁上修建了一处洞穴式的地下服务区,洞中曲径通幽,建有地下遗迹、自然风化石等景观,洞口有架空索道与讨赖河对岸相连。游人可脚踩洞口玻璃板栈道凌空观河,也可乘架空索道,穿越讨赖河大峡谷滑向对岸。长城第一墩西侧讨赖河畔二层台上,建有古代军营、古战场遗迹、讨赖客栈和“醉卧沙场”雕塑群,为游客展现古代边防将士军事演练、军事防守和士兵生活的场景。游客也可从古代军营旁的吊桥上步行向讨赖河对岸。长城第一墩旅游景区从保护环境、保护文物、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不破坏自然风貌的前提下,使现有的长城、墩台、峡谷、荒漠戈壁景观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img297

第一墩景区(大峡谷滑索)

img298

悬壁长城景区(丝绸古道雕塑群)

(五)悬壁长城文物景区

该景区位于嘉峪关市区西北14公里处,距嘉峪关城8.4公里。景区以悬壁长城、石关峡及黑山为依托,以长城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突出人文性、自然性和特色性。

2005年4月28日,依托悬壁长城兴建的悬壁长城——石关峡文化旅游景区建成。初审造价1451万元。景区规划开发面积26.5平方公里。项目从论证到建成开业历时一年九个月,于2004年8月8日正式开工,2005年4月28日建成开放。

img299

悬壁长城景区(丝绸古道雕塑群)

石关峡位于悬壁长城南侧,历史上为丝绸之路必经之路,峡谷内自然风光独特,还有古代黑山岩画等文化遗迹,具备开发旅游的资源优势。景区在整修石关峡河道、改造漂流渠道和完成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建成仿明清建筑风格跨河水门一座,水门既是悬壁长城横跨河道的军事防御设施,也是景区的门端前景。水门长48米,高13米,建筑面积268.33平方米,悬壁长城与水门之间修筑连接长城158米,恢复了历史原貌。体现古代丝路文化的“丝绸古道”雕塑群伫立于石关峡口,用花岗岩雕成的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等名载史册的古丝路上的历史人物塑像展示着石关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内涵,再现了古丝绸之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交流、商贸往来、文明传播的源流不绝与进步发展。景区还建有219米的漂流渠道及码头、水池,有驼队和马车载客等项目。水门的二厅展厅中陈列有从商、周至明、清的戈、矛、戟、弓箭、刀、剑、匕首等古代兵器供游人参观。

悬壁长城,是明代建嘉峪关关城后为守护穿越黑山的天然孔道石关峡口,在峡口南、北山上所建的长城。北面黑山山势险峻陡峭,长城如蜈蚣登山,蜿蜒直上,蔚为壮观。所以称悬壁长城者,是极言其险、其奇,形如倒挂、势若悬空,难于企及。悬壁长城延伸直抵黑山之巅,如铜墙铁壁,固若金汤,天然屏障,易守难攻。修复后的悬壁长城,主体由墙体、障城、烽堠组成。墙体长620米,高4.5米至5米,底宽3.5米,顶宽2.5米。障城一座15米见方,墙高4.5米,总面积225平方米,黄土夯筑;烽堠二座,均在山巅,7米见方,台高7米,雉堞高1.7米。

img300

1987年12月,悬壁长城竣工开放

(六)石关峡长城景区

农民个人筹资修复长城,1999年黄草营农民杨永福筹资100多万元,计划修复嘉峪关西北断壁长城及其烽火台、营盘。2001年进入实施阶段并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7月得到甘肃省文物局的批准,于10月10日破土动工,2002年6月18日竣工。新建长城267米,烽火台3座,营盘1座。

img301

2005年4月28日,石关峡景区建成

四、其他旅游景区建设

(一)新城魏晋民俗文化旅游景区

新城魏晋墓群位于嘉峪关市东20公里处约13平方公里的戈壁上。被专家学者称为地下画廊,以其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吸引着中外学者和游人。2003年甘肃省政府积极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进行项目申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经过3年的考察论证,2007年,新城魏晋墓文化旅游景区和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作为一个项目,被正式列为甘肃省自然遗产保护基础设施世行贷款项目进行维修。世行贷款与国内配套资金比例为7:3.嘉峪关二景区项目总投资6500.17万元,世行贷款508.1万美元,国内配套资金总额2435.43万元。此项目建设期3年,为2008—2010年。

img302

魏晋墓大门

img303

七一冰川(2001年8月拍摄)

(二)“七一”冰川览胜旅游区

“七一”冰川位于嘉峪关市南128公里的祁连山上,海拔4300米~5145米,冰层厚度平均80米,最厚处可达12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多。远眺冰川,如银屏高挂、玉女横卧,晶莹夺目,美妙壮观。

为改善旅游条件,方便游客,2003年嘉峪关市投资370万元,由嘉峪关公路总段施工,修筑了从S215线101公里处至冰川脚下全长10.06公里的公路。山下6.56公里,为四级沙砾道路,路基宽6.5米;山上3.5公里,为等外公路路基4.5米。使游客可以乘中巴、大巴等交通工具直达距冰川1.4公里的地方。与此同时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利用中央国债资金53万元修建了“冰川环保探险旅游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70.67平方米,有十一间住房,两个蒙古包,用于管理与接待游客、供游客食宿。另外配备两台发电机、两组免冲式环保厕所,改善了服务功能、提高了接待能力、促进了冰川旅游事业的发展。2004年5月1日还开通了嘉峪关市区至镜铁山矿的“游501/ 502次”“七一”冰川旅游列车

img304

西部明珠

img305

(三)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

同时,还开发了迎宾湖旅游园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雄关广场等自然景观,与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点相匹配,为嘉峪关市搭建起了雄厚旅游资源平台。

(四)黑山岩画景区

属于规划内的参观内容。岩画主要分布于石关峡口、四道沟、红柳沟、磨子沟等处。刻画内容主要是人和动物,以动物居多。人物画面有舞蹈、围猎等,也有几幅祭祀、生殖崇拜和喇嘛庙图画。它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当地游牧民族的牧猎生活情景。画面简练生动、幽默风趣,有重要观赏和研究价值。石关峡内黑山岩画还需要进一步普查、开发和加深研究。

除上述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外,还有迎宾湖旅游园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雄关广场。

(五)西部明珠气象塔

是我国最高的气象塔,同时也是国内首个科普气象站,集气象观测、气象科普、观光为一体,是嘉峪关市新的标志性建筑。气象塔的外形宛若刚从碧海中跃出的一只“海豚”。该气象塔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造型立意为戈壁滩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明珠”,这也同身处大西北茫茫戈壁的嘉峪关市相呼应。塔楼高99米,占地面积5278.75米,由裙楼、筒体、网架结构、球体等组成,共二十层,地下二层,地上十八层,期中:一层是气象科普展区,二、三层是休闲娱乐区,十四、十五层是高空观光区。外形犹如一只跃出湖面戏珠的“海豚”,其中一、二、三、十四、十五层是可供参观,其余楼层是工作间和设备间。西部明珠气象塔由中国气象局和嘉峪关市政府联合投资兴建,于2009年7月初建成并已投入使用。

(六)城市博物馆

位于嘉峪关市新华南路西侧,建成于1988年底,于1989年10月正式开馆,是我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地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面积12,312平方米,陈列面积1,766平方米,主体建筑外形呈烽火台式,恰似烽燧相望,长城相连。内设7个展厅,以“伟大的长城”基本陈列为主体,分“春秋、战国长城”,“秦、汉长城”,“北魏、隋、唐、辽、金长城”,“明长城”四部分,集中国史学界、文物考古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长城研究成果于一体,将从战国直到明代,上下三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构筑史,作图表模型、文字版面、彩色图片形式浓缩在1,100多平方米的展厅空间中,既为长城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又使一般游人在短时间内,对中国长城在时间、空间演化上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博物馆还设有“中国古代兵器装备展览”、“嘉峪关文物展览”、“名人书画展览”,收藏各类历史文物和长城书画作品7000多件,其中“长城工牌”、“永乐铜炮”、“嘉峪关关照印版”等都是研究长城的珍贵资料。

(七)迎宾湖旅游园区

位于迎宾西路北侧的迎宾湖旅游园区,有库容135万立方米,水域面积达24.4公顷的人工湖一座,园区种植草坪23.33公顷,湖边一周建有文化长廊,文化氛围浓厚。湖东岸草坪中立有管仲、包拯、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曹端、于谦、海瑞、于成龙、林则徐等名人雕像10尊,组成廉政文化长廊。湖东北边有一形似甘肃省地图的小人工湖,整个夏秋季节,烈日炎炎,晴空如洗,园内芳草茵茵,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气色宜人;湖面平如明镜,水色湛蓝,微风起时,涟漪泛起,水天一体。游人信步湖畔,令人有如置身于江南水乡之感。

img306

鸟瞰迎宾湖(2007年8月拍摄)

(八)东湖生态旅游景区

位于嘉峪关市南市区东,由互相串联的三座水库组成的安远沟水库(亦称“东湖”)是景区的核心景点。景区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按照“功能配套、设施完善、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基、方便群众”的理念进行设计,充分体现了“三池水、一片绿”的特色风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充分发挥了城市之“肺”的作用。总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库容315万立方米,水域面积达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90万平方米,草坪28.2万平方米。景区建有国家体育中心铁人三项赛训练和比赛场地。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是嘉峪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景区建成后社会效应良好,景区已成为当地市民和周边地区群众休闲娱乐旅游的好去处。游人置身其中,无不对规划设计及建设者们把戈壁荒滩在短时期内建成水乡美景由衷地佩叹。

(九)雄关广场

位于南市区,总面积11.8万平方米,按其功能分为“游览”、“休闲”、“文化”三部分。游览广场有雕塑、音乐喷泉、花池、草坪,观赏花木,可供愉悦眼目;休闲广场,瀑布挂银帘,小河漂玉带,健身设施丰富多彩,十二生肖铜铸像惟妙惟肖,成人可随处健身,孩童可嬉戏娱乐;文化广场有六十平方米电视彩屏、露天舞台,沉降式看台,大型双面浮雕墙,书画长廊。广场将传统审美观念和现代化城市建设手法相结合,创造了新的人文景观,是嘉峪关市及周边居民所喜爱的休闲娱乐之场地,同时也是外地游客观赏嘉峪关城市风貌和夜境之地。

img307

雄关广场

img308

东湖生态旅游景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