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赛典赤·瞻思丁

赛典赤·瞻思丁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赛典赤·瞻思丁赛典赤·瞻思丁是元代优秀的政治家,对云南地方的政治、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赛典赤·瞻思丁_回族文化概要

一、赛典赤·瞻思丁

赛典赤·瞻思丁(1211—1279年)是元代优秀的政治家,对云南地方的政治、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赛典赤·瞻思丁全名赛典赤·瞻思丁·乌马儿(al-Sayyid Shams al-Din‘Umar)。在阿拉伯语中,赛典赤意为荣耀的圣裔,瞻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儿意为长寿。据考证,瞻思丁是穆罕默德的第31世后裔,生于中亚布哈拉,少年时就随祖父率部众追随成吉思汗,直至忽必烈时代,深得蒙古皇室的信任和重用,先后升任丰、靖、云内三州(今大同市西北、呼和浩特市一带)的都达鲁花赤、后改任太原、平阳二路达鲁花赤、燕京路断事官、燕京路宣抚使、中书省平章政事(位同宰相),受命出任陕西和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云南平章政事。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统一云南,率先推行行省制,是第一个在云南建立孔庙,传播儒家文化的回族政治家。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委任瞻思丁为云南平章政事,这时他已63岁。临行时,忽必烈特地面谕,“云南朕尝亲临,比因委任失宜,使远人不安,欲选谨厚者抚治之,无如卿者”[1]。鼓励他以“谨厚”的政治风度治理云南。瞻思丁到云南后发现,亲王、军人和行政部门之间职权不明,而少数民族地区又有土司统治,社会秩序紊乱,人民生活困苦,曾激起各族人民的暴力反抗。至元十二年(1275年),瞻思丁向朝廷陈奏,“云南诸夷未附者尚多,今拟宣慰司兼行元帅府事,并听行省节制”[2]。经世祖允准后,把宣慰司和元帅府纳入行省的管辖,加强了行省权力,改制郡县,使武官不再管理民政,首开中国政治史上的行省制,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行省建立、郡县改制基本结束时,瞻思丁开始了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其中治理滇池是云南历史上第一个“民众至今受其赐”的规模最大、最科学的水利系统工程。元代以后历代对滇池的治理,基本上是沿袭瞻思丁疏六河、扩海口的办法。松花坝经历代加修,至今仍是滇池地区水里枢纽工程之一,仍在造福春城人民。

针对云南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的状况,瞻思丁下令修筑驿道,并沿途设置驿馆,派驻官员,保护行人商旅。驿路的修建打通了云南与中原及邻省、邻邦的交通往来,为先进技术和外来移民的进入、各民族的交往创造了便利条件,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瞻思丁对民间的商业贸易采取了支持与鼓励的态度,“薄征税以广行旅,筑驿馆,导水治桥,兴市进,皆候农隙”[3]。并从云南民族习惯出发,仍用民间传统货币——海贝作为交换媒介,而不强制实行全国统一的钞法,保障了云南民间贸易的发展。瞻思丁通过一系列措施大力恢复、发展经济,增强了边疆地区对中央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瞻思丁入滇以后,在中庆首建孔庙,兴办儒学。至元三年(1266年),瞻思丁在鄯阐的五华山上修了一所学校,劝导各族子弟入学,并从内地选聘学者、文士前来任教,宣传儒学,使儒家文化在西南边陲得到广泛传播。同时,作为穆斯林,他在中庆等地建立了12座清真寺,发展了伊斯兰文化。

至元十六年(1279年),瞻思丁与世长辞,消息一经传出,朝野震悼,“百姓巷哭”。元世祖忽必烈“思其功德,嘉念不忘”,对其“四川分陕,朝廷无西顾之忧;六诏行台,郡县奠南服之理”的功绩给予很高的评价,追封为“咸阳王”、“雍国公”。[4]春城的老百姓昆明建起了“报功祠”,俗称“咸阳王庙”,以表达他们永远的哀思。云南的回族尊称他为“咸阳王巴巴”,每年都举行“尔麦力”深切地怀念。[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