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谈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抢救和挖掘

浅谈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抢救和挖掘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抢救和挖掘沈文辉摘 要:白马人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独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要搞好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抢救,挖掘工作必须要认识到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立体性特征。有一些老艺人、歌手、工匠等已不在人世,所以对白马人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挖掘是相当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浅谈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抢救和挖掘_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论文卷

浅谈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抢救和挖掘

沈文辉

摘 要:白马人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独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要搞好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抢救,挖掘工作必须要认识到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立体性特征。白马人民俗文化本身是立体的活动的,其流传环境也是立体的,我们的抢救、挖掘工作必须是立体地如实地记录下来,才能还原白马人历史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白马人民俗文化 抢救 挖掘

白马人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独特,主要集中分布在甘肃文县及四川平武、松潘、九寨沟县的两省四县交界处。而生活在甘肃陇南文县铁楼乡的白马人,被包括四川白马人在内的本民族公认为正宗,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县白马藏族是古氐族的后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要搞好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抢救,挖掘工作,必须要认识到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立体性特征。白马人民俗文化本身是立体的、活动的,其流传环境也是立体的。我们的抢救,挖掘工作必须是立体地如实地记录下来,才能还原白马人历史的真实面貌。按照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段宝林先生关于民间文艺搜集整理的基本原则,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抢救挖掘,也必须遵循“全面搜集,重点整理”的方针和“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技术要求,方可有效地抢救、挖掘白马人民俗文化,还原其本来面目,并使它很好地继承下来。

一、全面抢救,全面搜集,全面挖掘

白马人民俗文化既是独立的,又在与汉族文化相互交叉中成长,因而在抢救、搜集、挖掘的过程中,只要是与白马人有关的,不管时代,地区(方)都要搜集,抢救时不仅要抢救濒临灭绝的古代的传统作品,也要搜集抢救新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要搜集抢救白马人本民族土生土长的作品,还要搜集受汉族和其他民族影响出现的作品,以便了解其民俗流传的范围和相互变异的情况。对同一民俗现象的不同流传方式也要进行抢救挖掘,以便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研究,历史地理的研究。从内容上,不管是怎样的白马人民俗现象,进步的、落后的、低级的、伪造的,只要是在白马人当中流传的,都要进行挖掘和抢救,绝不能轻易放弃、随便丢弃,因为对作品的鉴别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坏作品的某些方面也有其参考价值。不管好坏,不管东西南北,不管是新是旧,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不管是实物还是传说,有些甚至是黄色的、封建迷信的,都要进行全面的抢救搜集和挖掘保护。搜集抢救、挖掘保护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而不是宣扬,只要与白马人有关的民俗现象应当全部无保留地搜集抢救,兼收并蓄,一概保存。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文县铁楼乡、石鸡坝乡的十几个村子白马人的民俗文化,诸如生态、农耕、工匠、交易、商贸、交通、信贷、服饰、饮食、居住、家族、村社、岁时、诞辰、成年礼仪、婚配、拜寿、丧葬、信仰、医药、游艺等20多个方面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并制定相应的问卷,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给我们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了许多线索,也有利于进一步抢救,搜集和挖掘。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县白马人也不可能独立地生活在自己祖先留守的深山之中,他们同样受到外来文化特别是主流文化的巨大冲击,主流文化已经无可争辩地吞噬着白马人民俗文化。为了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他们急于与外边的主流文化靠近甚至认同,有些人甚至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点漠不关心,他们也有人外出打工,脱下自己的民族服装,穿上汉装,他们的房屋,甚至生活方式都试图在靠近主流文化。有一些老艺人、歌手、工匠等已不在人世,所以对白马人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挖掘是相当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二、分清主次,重点整理

分清主次,重点整理是发扬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针,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将白马人民俗文化全部整理成出版物展览或演出。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抢救、搜集、挖掘的基础上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作品进行重点整理和推广,如歌舞类的池歌昼、火圈舞、迎火把送瘟神;祭祀类的三月三(四月八)祭雷神、传白马老爷;结婚、丧葬仪式及其歌曲背粪歌、打墙歌、锄草歌等。民族服饰如傩面具、沙嘎帽、衣服饰物、毛毯、鞋子等。在全面抢救挖掘的基础上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作品进行重点抢救挖掘,以便推广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白马人、关注白马人、研究白马人,促进其科学研究和文化建设事业。当然重点挖掘的作品必须是能代表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作品,能代表本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作品。对具有科学价值的研究资料则可以不经过加工整理,原封不动地进行挖掘整理供研究之用。

三、忠实记录,立体描写白马人民俗文化

忠实记录、立体描写是民俗文化搜集挖掘工作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挖掘的过程中千万不可随意改动,要保持原作之真,保持白马人群众集体创作的本真面目,一旦随意改动,这种自作聪明、鱼目混珠的做法,对文艺欣赏和科学研究白马人非常不利,因而在抢救挖掘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负责、严谨的态度,竭力保存白马人民俗的本真面貌,保持它们的原生态之美、之真。忠实记录,最好用录音机、录像机、CD机、MP3等现代化的工具和速记法,对民间文艺作品、文学性较强的东西和口头承传较强的东西,如背粪歌、锄草歌、打墙歌、祭祀歌、传说、故事,一些方言俗语等各类民俗现象,要一字不改地记录下来,韵文如此,散文也尽可能如此,绝不能在记录时擅自增删,改动。有些散文作品记录起来比较困难的,要设法尽可能地将其特点记下来,如人名、地名、基本情况、有特色的细节、一些重要的词语、人物对话等。如何保持原作之真呢?怎样保持泥土芳香呢?主要应在保持其口语特色上下功夫,保持其语言特色要做到:

(1)白马人特有的方言土语,独特的语法体系。如一些丰富的量词,丰富的结构助词,像“太阳”、“嘴”、“牛”、“水”、“山”、“虎”等一些两读词。

(2)个人特有的口头禅,形容词,代表讲述者个人风格的口头禅。(搜集传说、故事时)

(3)表现时代特征的词语及其现象。

(4)生动的方言土语。

生动的方言土语都不能随意改动,应保持原有的特色,凡是有特色的语言材料,都要尽量记录下来,一般的叙述尚可稍略,可暂时以省略号代替。

对那些以舞蹈形式和道具形式出现的作品,像池歌昼、火圈舞、传白马老爷等,应组织专门的摄影师、摄像师,进行全程跟踪拍摄,以便留下珍贵的图片、影像资料。

四、慎重挖掘整理

慎重挖掘整理是出版与推广白马人的民俗文化的必要步骤。对挖掘搜集整理的原始资料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整理,清洗去历史的灰尘,恢复其本来的面貌,挖掘整理的目的是为了面世,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白马人民俗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研究白马人的生活、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它,因此要划清整理与改编、再创造的界线。如果加工过多,改变了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本来面貌,那就成了改编和创作,不是挖掘整理了,挖掘整理一定要慎重,不能伤筋动骨,大砍大增,把白马人民俗文化特别是语言文学方面改得面目全非,因此要不怕麻烦反复调查取证研究。

首先,要选择思想性、艺术性都好的白马人民俗文化作品。如果在某一方面存在缺陷,就没有整理的基础,对那些宣扬封建迷信的、宿命论的民俗文化要慎之又慎,要分清侧重点,有些民俗现象有一部分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主题思想却是积极向上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整理中切忌不要随意改动,随意改动会大大降低其文化学的价值,可以由文学家去再创造加工,但搜集挖掘整理者绝不能那样去做。画家黄永玉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对民间艺术不懂而乱改的粗暴做法,糟蹋了民间文艺。于是很多可贵的民间珍品就再也回不来了,这是很可惜的。”聊聊几句话却说出了许多民间文艺者对民俗文化作品的随意改动和粗暴践踏。在笔者编著的《陇南谣谚》一书出版后,赵逵夫教授写信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陇南民间文学和民俗是一个富矿,应下些功夫去挖掘,可惜以往关注者少,而有的人收集民间故事,纯属瞎编,主观的东西太多,因而从文化学角度说价值不大,甚至混淆视听,无益于事。你这本书基本照录,保持原作之真,甚为难得。”这些话也说明民俗文化对其他学科的重要性,而且在搜订、挖掘、整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其科学方法,才能搞好整理,当然还有些更坏的做法是假冒搜集整理的名义,胡编乱改,以假当真,以自己的作品冒充民间文学”(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或将不属于白马人的民俗文化改头换面,冒充该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些都应当是在我们抢救、整理、挖掘的过程中所不允许的、杜绝的。

五、白马人民俗文化抢救,挖掘的方法

一般民间文艺调查、搜集、挖掘大致可分为个人零星搜集和有组织的搜集两种,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搜集、挖掘也不例外,而个人搜集应当是集体搜集的基础。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自觉和民族文化回归和觉醒,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抢救挖掘力度,做了许多工作,搞了一些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2008年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更是在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涌出现了一大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搜集者和研究者,还应加大对这些民俗工作者的培养力度,积极指导当地文化局(馆)的工作人员去做实地调查,提供有效的民俗文化线索,打消一些民间文化艺人的顾虑,让他们主动讲出来、唱出来,甚至舞起来。在晚辈、异性跟前不好讲的不好唱的要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打消他们的顾虑,调查时做到见缝插针,田间地头,有白马人的地方就有调查研究者的身影。特别不应该放过一些民族传统节日,这正是调查取证的最佳时机,可以集体组织专人分工去完成调查任务。当然调查组的工作应有计划和日程安排,调查人员应写好调查日记,可以搞一些专门的民俗文化宣传,宣传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让当地老百姓进一步增强其对本民族的自信力。

总之,生活在甘、川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的“氐人后裔”的白马人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经过历史上多次民族融合,他们坚强又相对独立地生活在甘、川的大山的褶皱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特色,其语言、历史传说、姓名、生产方式、宗教信仰、节日丧葬、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心理素质、实物以及亲友往来等,无论哪个方面都是值得研究的肥沃土壤。科学地对该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搜集挖掘和推广,不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白马人的民族自豪感,还有利于进一步丰富祖国的传统文化。

主要参考书目:

[1]段宝林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清光绪长赟编纂:《文县志》(重印本)

[3]段宝林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

[4]仲富兰编:《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

(作者简介:沈文辉,男,甘肃西和县人,中国民间故事全集陇南卷编辑、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民协会员、陇南市白马人研究会会员,现陇南市委宣传部工作。先后出版长篇小说《魇日》、《同居年代》。“5·12”地震后,与人共同完成了抗震救灾长篇纪实《震撼》、《一号交警》等。民俗文化作品有《陇南谣谚》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