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

中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京族的这种传统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观念代代相传,形成了京族人注重教育、无私奉献、热爱团体的思想和坚定信念。新中国成立后,京族人民延续了注重教育的坚定信念,学校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京族人注重教育的传统,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注重教育的坚定信念_中国京族

第四节 注重教育的坚定信念

鸦片战争前的京族教育可称为京族古代教育,具有浓厚的原始性。由于这一群体绝大部分为迁移而来的穷苦渔民,特定的人口构成、生产生活状况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教育尚未从社会实践中分化出来,教育只能是生产生活实践中的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教育形式主要是社会化和模仿化,停留在渔业民族的原始教育阶段,没有分类明确的学科体系,教育内容呈现明显的原始社会性。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京族的长者对本民族青少年的生存技能教育、道德教育非常重视,注重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培养京族青少年的劳动技术及良好的道德情操。京族的小孩很小就在家中帮老人和妇女干家务,看大人制作、修补渔具,年龄稍长,男孩子就要跟男性长者到海上学习捕鱼技能,女孩子则和母亲一样担负起家中劳务直至出阁,在另一个家庭里担负主妇的重任。与这样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道德教育则是教育儿童互助互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教育。京族的这种传统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观念代代相传,形成了京族人注重教育、无私奉献、热爱团体的思想和坚定信念。

到了清末,京族三岛才开始出现私塾。由于地处边缘地带,京族的学校教育是群众自发筹办的,中央行政手段(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代表中央在各地推行的行政行为)并没有参与。虽然条件艰苦,京族人民的办学热情还是比较高涨的,这和京族身处儒家文化圈、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关,也与京族群众把遭受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归结于教育文化的落后有关。京族群众自己出资筹办、招收子弟进行基本的汉字识字教育,师资方面非常不稳定,既有汉族教师,由于语言的关系,也有从越南聘请的塾师。民国时期三岛相继创办了初级小学堂,来自国家行政的力量仍是微乎其微,京族群众出粮出资办学,其办学形式基本上是半私塾的。

新中国成立后,京族人民延续了注重教育的坚定信念,学校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京族凭借自身的语言优势与区位优势,投身边境贸易,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举成为中国最为富庶的民族。京族人民在富裕起来的同时不忘教育,他们不仅进行了微观教育投资(交学杂费、书本费等),也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应由国家承担的宏观教育投资,例如捐资办学、投工投劳修建校舍等。投资的加大使得京族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进入了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的民族行列。

img174

喃字书法

然而,理想和信念总是受到现实的打击。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贫穷,也由于民族歧视,京族小孩子就算上了学也往往遭到汉族小孩的欺负,而且由于京族历史上缺乏“学而优则仕”的榜样力量,因此这多多少少影响了京族人对学校教育的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就算在京族教育取得极大发展的六七十年代,由于“多快好省”发展教育的“左”倾思想的影响,京族聚居区虽然建立起了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体系,但其教育质量较为低下,这使得京族注重教育的传统多少有些削弱。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受教育程度与获得经济收益多少不成正比,京族群众对教育的热情急剧下滑。

今天的京族人,对学校教育的态度,可以说是较为复杂的:一方面,家长和学生都有希望获得较高学历、掌握更多知识、成为有学问的人的渴求;另一方面,这些美好愿望和渴求并不十分强烈,有一切顺其自然的思想。尽管如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他们中的不少人也深知知识的重要,因而在学习中也比较勤奋、刻苦。京族人注重教育的传统,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