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乡族自治县中学招生

东乡族自治县中学招生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民间教育一、经堂教育新中国成立前,东乡地区较大点的清真寺里均有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民国时期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所有义学一律改为学校,经科一律废止,并允许东乡族男女同校学习。
民间教育_中国东乡族

第一节 民间教育

一、经堂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东乡地区较大点的清真寺里均有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在东乡族的经堂教育中,大多数情况下阿訇扮演教师的身份,俗称为清真寺的“开学阿訇”,其年龄大小不等,学员则称为“满拉”。经堂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者麻提”教众和富人家的捐赠。

东乡族经堂教育的学制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种,其中小学部的满拉多招收7~9岁的穆斯林儿童入寺,一年多就可学完;大学部在小学基础上升入。在大学部,阿訇要教经育人和引领信众做礼拜。清真寺的学董和乡老主要负责后勤和提供食宿,主讲阿訇负责教经。学得好的满拉,几年内就可“穿衣”毕业,差的要学十多年或更长时间。

img30

唐家大寺

在经堂教育的课程中,小学部主要教读阿拉伯文,学习伊斯兰信条,进行宗教启蒙教育。大学部的基础课有《索热夫》《满俩》、修辞《班牙尼》、教法《伟嘎耶》,还有《古兰经》注释、哲学、认主学《克俩目》。还有波斯文《艾尔斯台》《帅苏里》《嘎最》《哲俩来尼》《胡赛尼》等。清代至民国年间,河州经堂教育兴盛,造就了一批学识渊博的东乡族伊斯兰学者,如马葆真、马万福、马伏海、张玉湟、马哈三等。

辛亥革命后,由民国政府倡导、回族上层人士联络,成立了“中国回教教育促进会”。该会以“辅助办理边疆教育、融洽国民感情”等为宗旨,促进回民文化教育为目的,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民国2年(1913年),甘肃都督府设提学使,马邻翼首任司长,通令各县重视回族教育。当年,在驻防临夏的马安良的支持和参与下成立了导河县回教教育促进会,公推东乡族知名人士马璘(东乡春台北庄人)为会长,马璘上任后联络上层人士马辅臣、马汉三相继举办宣讲所、崇俭会,积极地倡导民众读书识字,并提出了“民族昌盛,文化为先”的口号。在东乡族地区也陆续办了唐汪川、白嘴、赵家山、锁南、红崖子等高级小学和初级小学,在校学生有六七百人。在促进会附设的民族小学中,除正常教育外,均开设阿拉伯文课,由促进会委派或聘请阿拉伯文教员任教。促进会附设学校的经费,除省上支拨外,还通过向各行各业摊派、学田收租、向大族富户募捐等给予补贴。

民国19年(1930年),时任临夏警备司令、专员的马为良(东乡族)将“导河县回教教育促进会”改为“临夏回族教育促进会”,马为良任会长,马国礼(东乡族)成了宁定县回族教育促进会主任委员,东乡族上层人士马绍文担任了永靖县回族教育促进会主任委员,从而筹办了一大批学校,使民族教育事业蔚为壮观。

二、义学教育

自清代以来,义学开始设立,东乡族中的部分富家子弟到河州求学,东乡地区的社会教育始有萌芽。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河州知州王全臣所办的社学中就有东乡族子弟就读。道光年间,东乡族生活的区域里设立了锁南坝义学、长川里义学和洪济桥义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春,东乡族地区又设立了扎木池敦德义学、杨妥家正兴义学、平善集慎修义学、新同集敦睦义学、唐汪川养正义学和经正义学,还有喇嘛川新德义学等。在各义学里有先生一人,学生数十人,有的几十人,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为主要课程。

这些私塾、社学、义学先后培养出了一批举人、秀才和学者,为东乡族初期教育的萌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清光绪年间,平善集慎修义学培养出了东乡族唯一的武举人——马忠,人们尊称为“三甲阿爷”。自咸丰以来,东乡族还出过几位有功名的学子,譬如:

张拱辰,咸丰己未科举人,家住唐汪川。

唐隶华,同治乙亥科举秀才,在家乡任教。

祁育英,光绪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家住扎木池。

唐焕章,回族,光绪乙亥科举秀才。1911年以后曾历任甘肃灵台、高台、安西县长。

张自诚,清光绪甲午科举人,在唐汪川张家村设立私塾,教授生徒。

马会三,清末禀生,家住达板科妥三十斤村。

张国琛,私塾毕业,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多才多艺,尤长于诗词书画。曾与河州学者张质生有诗词唱和,一生多有诗作。民国年间曾任甘肃宁定县长,回乡后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积极教授生徒,为促进东乡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国时期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所有义学一律改为学校,经科一律废止,并允许东乡族男女同校学习。同时,东乡族地区相继设立了一批新式小学,其中高级小学4所,即唐汪第一高级小学、锁南坝第二高级小学、夏埠高级小学、红崖高级小学。当时的初级小学有13所,即风山、汪集、红庄、百和牙沟、达板空、果园、李家坪、三合、张家等小学。抗战时期,东乡族地区还有一批“保国民”学校。在这一时期同样涌现出了一批热心教育、积极倡导创办学校的有识之士。旧式教育虽然发展缓慢,但还是为东乡人民培育出了一批人才。

三、学校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东乡族自治县的成立,东乡族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乡族的民族教育事业更是日新月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全县的中小学数目发展到了130所,在校生达到了9800名,入学率达到45%。

改革开放以来,东乡的一批宗教上层人士,大办公益事业。他们拿出资金修公路,办学校。1984年,北庄门宦教主马进成捐出自己的承包地,并拿出5000元修建了北庄小学,解决了孩子们就近上学的问题,为民间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带了好头。随后,大湾头门宦教长张明义拿出自己11亩承包地兑换了村边的4亩地皮,拿出1万多元资金,又筹措了4.2万元资金,修了大湾头小学。80年代末,胡门门宦教主马国泰提出“要修建学校,根治睁眼瞎”的倡议,集资7万元修建了红柳小学。

1985年以来,祖祖辈辈备受无文化之苦的东乡人,在州、县政府大力倡导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精神的感召下,悄悄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集资办学热潮。1988年唐汪乡唐家、胡浪等5个村的群众自发捐献个人承包地10.3亩,集资20.13万元,为唐汪回民小学建成了一座高三层、面积23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综合教学楼,基本解决了唐汪回民小学校舍不足的困难。1988年10月1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在东乡县唐汪回民小学召开了全省捐资办学现场会,全省14个地、州、市的分管领导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甘肃省副省长刘恕把当地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集资兴办教育的精神称之为“唐汪精神”;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汪玉锋、唐士德等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州政府还为他们颁发了由州长题名的木制金匾。这次会议召开后的短短一年内,全县涌现出了11位“捐资助学”先进人物。1992年,唐汪乡广大群众又捐资24万元,国家投资13万元,率先在全县建起了第一座中学教学大楼,基本解决了附近1千多名学生入学难问题。1995年唐汪各族各界人士又一次性捐资18万元,第一个在全县设立教育奖励基金。“唐汪精神”极大地推动了东乡县社会办学的发展进程,它的产生不仅带动了全县一大部分学校校园面貌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更新了县内其他地方干部群众尊师重教的理念。全县积极学习“唐汪精神”,社会各界出钱出力,大办教育,为全州乃至全省开创了走集资办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先河。宗教界知名人士、工商企业家也不甘落后,纷纷投入到这股前所未有的捐资助教浪潮中。

在“唐汪精神”的感召下,河滩乡掀起了捐资助学的新高潮和新气象,全乡各界人士先后捐资100多万元,陆续建成了汪胡、小庄、韩杨、孙咀、祁杨等6幢小学教学楼。2002年6月5日,东乡族自治县工商界、宗教界有识之士和广大干部群众慷慨解囊,一共捐款351万元,在临夏州率先设立了贫困生救助基金,使264名考入省内外大学的贫困生和63名孤儿得到了救助。

改革开放以来,东乡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治穷治愚,推进东乡文明的战略重点来抓。在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同时,根据东乡县的实际,制定颁布了《东乡族自治县教育条例》,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从1999年开始,财政每年拨款18万元,专门解决女童和贫困儿童的杂费和课本费,提高了女童入学率。2002年东乡县向全县中小学发放救助金39.08万元,对10718名贫困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救助。

img31

信息化教育

在东乡族自力更生办教育的过程中,党和国家也对东乡县的基础教育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从1998年开始先后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教育项目——国家一、二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其中“一期义教”工程项目,累计投资1300万元,新建、改建学校46所,“二期义教”项目投资1256万元,以东乡民族中学教学实验综合楼为主要建设项目的6幢教学楼于2003年秋季全部竣工。“义教”项目的实施,使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在群众集资办学的基础上又有了一次质的飞跃。2000年,东乡县开始实施投资总额达2085.6万元,包括土建、师资培训、课桌凳教学仪器配备、校本课程开发的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项目实施4年来,先后新建、改扩建高标准、高质量的山区小学57所,累计培训教师3600人(次),配发图书23万余册、课桌凳5810单人套、篮球架127副、太阳灶336副、火炉581套,救助贫困中小学生2.04万人(次),发放救助金65万元。中英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自治县许多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学条件,带来了全新的“参与式”教学理念,为全县小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东乡民族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998~2000年,国家计委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在东乡投资250万元,先后修建了汪集、东塬、那勒寺、龙泉4幢山区中心小学教学楼。自1998年以来,又先后争取到希望工程资金、世界宣明会等慈善机构和中国日报社、兰州晨报、省扶贫办、州计委等省内外单位及个人援助教育资金1000多万元,先后修建了沿岭中报学校、龙泉荒山学校、龙泉周牙学校、五家奴土坪学校、东塬满三学校、汪集何家学校、锁南坝高门学校、那勒寺沟沿学校等32所学校,解决了5700名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总之,自1998年以来,全县在教育方面共投入资金5366万元,累计新建、改扩建学校126所,建设改造校舍面积96544.5平方米,危房率下降到5.6%。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电脑等教学设备,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随着历届东乡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认识的不断加深及“长效工程”的持续实施,全县201所学校全部得到不同程度的建设改造,终于圆了东乡民族希望在家门口上学的梦想。近年来,东乡县中小学教学质量开始大幅提升,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入学率大幅度增加,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逐年增多。2002年东乡县有3名学生进入临夏州文理科前20名,创造了东乡县高考历史的最好成绩,首次有东乡族学生进入兰州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重视教育、关心教育、参与教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东乡族教育发展体系已初具规模。截至2005年年底,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达206所,即中学7所,小学196所,幼儿园2所,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达39712人,教师2361人,适龄儿童入学人数为32196人,入学率为96.9%。2007年,东乡族自治县把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四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思想认识有了新突破。全县上下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确立并实施了“教育立县”战略,制定了《全力实施“两基”攻坚,全面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对教育工作下了最大的决心,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空前高涨。社会各界一次性为教育事业捐款500多万元。二是工作机制有了新突破,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落实了教育“四率”目标管理责任制,果园、沿岭两个乡镇顺利通过“普九”验收。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97.2%,巩固率为98.8%,其中女童入学率为95.3%,初中入学率为50.4%,巩固率为98.6%。三是硬件建设有了新突破。11所农村寄宿制中学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改扩建学校25所,19所学校开办了学生食堂,远程教育项目正在实施,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四是队伍建设有了新突破。通过分配和特设岗位新增加教师240名,考试清退代课教师100名。全县共组织2500多名教师在县内外培训、考察和学习。2007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到148人,有13名考生进入全州文理科前50名,是历年来高考成绩最好的一年。

img32

小学教育

img33

学前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