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赫哲族的故事——赫哲族

赫哲族的故事——赫哲族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赫哲族儿女在党的春风里,大展宏图,用青春和力量建设祖国、美化家园,使赫哲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幸福生活。(一)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党的建设方面,大力发展赫哲族党员,这些党员在生产建设中,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重大事件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赫哲族生产、生活水平下降,引起了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大力推动祖国建设_中国赫哲族

第四节 大力推动祖国建设

赫哲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在半个多世纪里沐浴着祖国阳光的温暖,生活在美好的时光里,赫哲族儿女一代又一代肩负起建设祖国建设家园的重任,用智慧和汗水走过了光辉历史,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中国的三江平原,闻名于世的“北大荒”就是在赫哲族祖祖辈辈居住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之间。同江、饶河、抚远,佳木斯是赫哲族聚居地,是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四排赫哲族乡、佳木斯敖其村和抚远县抓吉村的“三乡五村”,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街津口赫哲族乡这个赫哲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它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著称全国,更是电视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窗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公益、社会等诸多方面给予了赫哲族人民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党的温暖像阳光雨露给赫哲族人民带来了春天。赫哲族儿女在党的春风里,大展宏图,用青春和力量建设祖国、美化家园,使赫哲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幸福生活。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祖国各地各民族一样,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赫哲族人民奋发图强,勤劳致富,各项事业繁荣兴盛,蓬勃发展,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着。

一、街津口各项事业建设发展情况

街津口赫哲族乡坐落在贯穿全国的“同三公路”零起点,黑龙江、松花江汇合处“三江口”的同江市下游45千米处的黑龙江南岸,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是山水相依、风景秀丽、旖旎独特的旅游胜地,是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上的“中国十大著名乡村”之一、“街津口国家森林公园”及少数民族国家乙级旅游区。

(一)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政权建设方面,赫哲族在1956年成立了乡级政府,赫哲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参加了政权管理,而且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构中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参加,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党的建设方面,大力发展赫哲族党员,这些党员在生产建设中,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重大事件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也都起到了应有作用。

党和政府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尤其重视,中央指出一定要培养出各民族干部,要通过各种方法培养他们成为建设祖国的一支力量。20世纪50年代,国家无数次地组织了赫哲族各乡的先进党员、团员、妇联成员等,到祖国各地参观、考察学习,目睹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使参观者回乡后更好地带领赫哲族人民建设祖国。有的赫哲族代表多次参加国庆观礼团,每个赫哲族乡都有赫哲族代表。他们到沈阳、北京受到了开国领袖毛泽东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他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各级领导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文化建设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为将赫哲族历史载入史册,派大量专家、研究员到社会各方面多层次进行研究,为的是今后更好地建设和发展赫哲族地区文化生活、生产建设。此外,为了挖掘整理、抢救保护赫哲民族在历史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赫哲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延续,繁荣和发展,派出大批文化研究人员和艺术家深入到赫哲族地区收集、采风和创作。风靡全球的《乌苏里船歌》的诞生也是赫哲族人民在长期的捕鱼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深厚的艺术底蕴。

从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赫哲族的文化建设有了一个惊人的飞跃。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赫哲族舞蹈家齐艳华、吴玉梅自编自导自演了很多赫哲族舞蹈,在国家省市级演出受到了全国观众所喜爱,其中舞蹈《草球恋》《冬钓》《桦皮高帽舞》《蒲棒舞》《欢乐的网滩》在全国各级文艺会演中获奖。

在音乐方面,赫哲族青年曲作者尤俊利几十年来默默在音乐领域里耕耘,创作出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如《乌日贡进行曲》《小背篓》等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为广大赫哲族群众所喜爱,并在赫哲族旅游产业中广泛应用。

赫哲族画家尤永贵虽然在成名时步入老年,但他在有生之年创作了大量的赫哲民俗风俗画,为国内外所推崇。其中,反映赫哲族渔民勤劳致富的水粉画作品《富裕起来了》获黑龙江省绘画作品大赛银奖,风俗画作品《冰上人家》获1983年全国农民画展二等奖。

在赫哲族文学领域上,赫哲族作家孙玉民从1983年开始就勤奋创作持之以恒,主要以赫哲族渔猎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小说、诗歌、散文曾在《北大荒文学》《东北风》《黑龙江经济报》《北方文学》《黑龙江武警报》《中国民族报》《民族文学》《文艺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几十家报刊上发表。其中中篇小说《乌苏里船歌》是赫哲族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小说,填补了赫哲族历史上没有小说的空白,荣获2005年黑龙江省当代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奖评奖三等奖。散文《故乡的迎春花》荣获1995年首届当代连云港龙江省散文作品评奖佳作奖。诗歌《冰上人家》,荣获2004年中华得雨杯短诗短文征文比赛优秀奖。2009年10月,他的散文《鱼尾弹奏的琴声》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主编的《建国六十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散文卷。2010年1月,散文《山水间摇来一个渔船上的民族》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主编的《二○○九年中国散文精选》一书,并著有散文集《碧绿的明冰》,诗集《赫哲人献你一束花》,长篇报告文学《边陲经济的忠诚卫士》,中篇小说《路,向迷茫的天际延伸》。

(三)资源枯竭急转舵,多项并举大建设

20世纪90年代,由于江河污染严重,加之过量的捕捞,鱼类资源日益枯竭,受自然条件影响,水产资源逐年减少,赫哲族渔业生产出现了萎缩现象。1994年渔业总产量只有5万公斤,人均收入380元,生产陷入低谷,有近1/2的渔民处于贫困状态。赫哲族生产、生活水平下降,引起了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国家各级政府领导多次来赫哲族乡调查研究,认为调查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已经成为赫哲族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并作出果断决策。

这是国家为兴边富民、尽快使边境的赫哲族渔民富起来,发展赫哲族经济实行多种经营多项并举,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巩固赫哲族渔民走下渔船转产的成果而实行的又一重大举措,并与其政策相配套。国家向街津口赫哲族乡陆续投资2665万元,用于发展养鱼、养牛、养羊、养蜂、大豆种植、木耳椴种植、药材种植。为避免黑龙江沿岸大片农田被水淹,确保丰收,修筑了围堤。有了国家民族政策的引导和鼓励,有了国家亲切关怀下的大量投资,每家每户的赫哲族渔民开展了红红火火、轰轰烈烈的致富运动,赫哲族人民有祖国为坚强后盾,无后顾之忧,致富路上干劲十足,团结互助。

img39

街津口赫哲新村  摄影:孙玉民

1995年赫哲族渔业村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5%,人均收入达到500元。1996年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8.7%,人均收入达到650元。1997年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4%,人均收入达到900元。1998年虽然遭受了严重损失,但由于几年来转产效益使赫哲族渔民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加上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呵护,1999年春国家又投资65万元,保证了受灾后的赫哲族渔民种上地种好地,保证了受灾后的赫哲人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获得了农业大丰收。与此同时,国家又投资60万元用于修复水坝民堤,使赫哲族群众农业生产得到了保证。1999年总收入47.8万元,人均收入1140元,其中农业32万元,其他各业15.8万元。1999年收入47.8万元,是转产前的3倍。

国家宏观调控引导和扶持投资给赫哲人民带来了实惠,赫哲人民致富的冲天干劲没有辜负祖国母亲的期待,结出了丰硕成果。有50%的赫哲族渔民盖起了砖瓦房,家家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冰箱、洗衣机,安装了电话,喝上了自来水,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都是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赫哲族人民建设祖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八岔赫哲族乡建设情况

位于黑龙江下游的八岔赫哲族乡位于三江平原东北部的边境线上,虽然水草丰美,一马平川,但地势较低,经常遭受洪水侵袭。1984年百年罕见的洪水漫过了八岔赫哲族乡。在灾难面前,赫哲族人民毫不畏惧,重建家园。党和国家对八岔赫哲族乡等其他受灾乡镇给予亲切关怀,无偿投资救灾巨款,在原乡址为每户赫哲渔民盖起了二层楼房,既防止了今后遭受水害,又给赫哲人民带来整洁美观的生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和全乡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八岔赫哲族乡已由昔日的一个不足百人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民族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各项基础设施完备的新型乡镇,成为三江平原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img40

八岔村景貌  摄影:胡清林景山

建乡以来,八岔赫哲族乡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多元经济,实施农、牧、渔、林、企各业并举的工作方针,使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998年生产总值为2002万元,是1979年的36倍。其中农业产值2432万元,非农业产值450万元。粮食总产8757吨,大牲畜存栏1022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元。八岔赫哲族渔业村在保持传统产业的同时,自1995年初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几年的实践,已从单一的渔业经济逐步向农、渔、牧、林、企多元经济格局的方向发展。全村现有耕地2.1万亩,大型农机具20台套,小型农机具23台套。1998年实现总收入2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8%,是1978年的30倍。其中种植业收入为255万元,比上年增长18%,传统的渔业收入占全部收入的13.5%,人均收入2900元,是1994年的4.5倍。民族村的多种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棚室蔬菜,鲟鳇鱼繁育等高新生产技术得到了运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临八”公路工程、同抚大堤工程、八岔万伏输变电工程、光缆通讯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建设为八岔赫哲族乡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八岔赫哲族渔业村的村民不仅住上了宽敞的楼房,而且还看上了有线电视、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程控电话。目前全乡实现了村村通车、通电、通话。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img41

八岔村景貌  摄影:胡清林景山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赫哲族地区培养跨世纪的建设人才,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八岔中心校新建了600平方米的初中教学楼,并设有中小学微机室、图书室、卫生室、大队活动室、档案室。现有微机16台,图书近3000册,中心校的办学条件达到了省内农村一流水平,1999年八岔中心校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目前中心校舍面积为1404平方米,共有教职员工44名,其中赫哲族15人,在校学生576名,其中赫哲族学生64名,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乡卫生院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有医护人员11名。近年来医院购置了B超、X光机等新型的诊疗设备,并选配了一批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提高了防病、治病的水平。

近几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八岔乡新农村建设发展较快,八岔乡自筹资金26.23万元,完成赫哲族老区的3条长918米,面积3829.3平方米的砖铺巷道改建,争取资金39.6万元,建设赫哲族新区3条长600米,面积3300平方米的白色路面,在江边修建了江边休闲公园,乡村面貌得到了全面改善。2007年,争取上级投资完成了乡政府所在地2000延长米的砖铺巷路建设工程。又在扶贫办、交通局等单位的扶持帮助下,完成新强村巷道1800延长米沙石路铺设工程,落实新安屯农田路500延长米沙石路铺设工程,争取民族扶持资金20多万元,建设了400多延长米的老区至坝外的白色路面。先后完成黑泡河小区综合治理;新建900平方米的乡中心小学与240平方米的新胜小学,组建了八岔村大型农机合作社;完成了八岔乡至新颜5千米白色路面建设工程,建成了663平方米的乡卫生院办公楼。八岔村新建砖瓦民居24栋,占地6000平方米,48户村民搬进了新居,并在新区中心修建了娱乐健身广场。投入资金70余万元,进行了人畜改水工程。乡村道路进行了绿化,绿地面积2000平方米,对乡所在地改厕50个,修建棚栏围墙3000多延长米,凉亭2个,2007年实施了绿化、亮化项目,完成了主干街道的亮灯工程。目前,全乡90%的农户住上了砖混平房,10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并无偿使用,100%的农户安装了闭路电视,98%的农户用上了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10%的农户用上了电脑,100%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争取和自筹资金完成了5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的建设,并修建了标准化的篮球场地,安装了乒乓球台和其他多项体育设施。

八岔赫哲族乡现有干部42名,其中赫哲族干部15人,占干部总数的36%。随着乡域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民族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也不断提高,成为民族乡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四排赫哲族乡建设情况

四排赫哲族乡位于饶河县东北乌苏里江西畔,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距县城21.5千米,全乡总面积52平方公里,全乡辖区4个行政村、1个国营林场,总人口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17万人,四排赫哲族乡是饶河县唯一的民族乡,也是全国仅有的3个赫哲族乡之一。四排乡地势平坦,沼泽密布,草原湿地面积较大,现有58000亩耕地面积,主要种植水稻、大豆、玉米、白瓜等,水稻种植面积8000亩,大豆16000亩,玉米26000亩,白瓜6000亩。四排乡发展特色养殖,并形成规模,现有鹿500只,狐貉5000只。重点开发民族手工艺品加工项目,主要有鱼皮画、鱼皮挂件和桦树皮工艺品。

四排赫哲族乡2008年实现社会总值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4元。民族经济昔日以渔猎为主,现经产业结构调整,构筑了以农为主,渔业为辅的多业共同发展的民族经济发展新格局。农业为四排乡的主导产业,国家投入建设“西四”小区工程,建成了万亩灌区,渔业在自然捕鱼的基础上,已走出了一条“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渔业发展新路子。全乡有网滩6处,捕鱼船只45只,捕鱼水面2.9万亩,养鱼水面820亩。养殖业则以狐貉、鹿为主,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个体经济主要围绕旅游开发建设,得到了一定发展,在乡域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img42

四排乡乌苏里江边  摄影:王洪刚

文教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乡村建设也有长足的发展。乡中心校获省民委授予的“民族教育先进学校”称号,师资水平、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和提高;医疗卫生方面有长足的发展,B超、X光机得到了普遍应用;民族体育事业影响深远,挡木轮、叉草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也深受其他民族喜爱,四年一届的全国赫哲族“乌日贡”体育大会,得到全国赫哲族及俄罗斯那乃族的踊跃参与。

赫哲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大花园的一朵奇葩,有民间说唱文学“伊玛堪”,有内容丰富、形式短小的“说胡力”。赫哲族的工艺美术独树一帜,最为著名的是鱼皮制品和桦皮制品、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多次宣传报道,工艺品曾多次参加过国内外展出,受到世人的瞩目和喜爱。

世界旅游热的兴盛,也带动乌苏里江畔的四排赫哲族乡大力开发旅游建设,将旅游发展成为赫哲族经济的生长点。

2000年国家投资500万元用于建设四排赫哲族乡风情园。在建设过程中分三期开发,第一期工程投资50万元,建造木刻楞房“撮罗子”“撮罗安口”等传统赫哲民族古老民舍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渔猎风格气息。此外还附设其他旅游服务项目,如餐饮设施、娱乐项目、民族歌舞场地及民族体育设施,使赫哲族古老的生产生活、民族习俗、历史文化集旅游为一体,使赫哲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得已传承,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四排赫哲民族风情园建于2001年6月,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于2001年7月4日正式对外开放,园内设有住宿、娱乐、餐饮等,深受游人喜爱。

img43

四排乡赫哲族新区  摄影:王洪刚

四、敖其湾赫哲族旅游区建设

敖其村在佳木斯市郊区政府所在地,南临完达山脉,北靠松花江畔,属丘陵地区。敖其赫哲族村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土地以山坡地和洼地为主。

敖其赫哲族小学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校舍面积750平方米,有12个教学班,22名教师,420多名学生,其中赫哲族学生35名,开设了英语、微机课等。曾有多名赫哲族学生从这所学校走出,考入燕山大学、佳木斯大学、齐齐哈尔民族师范、省少数民族干部学院等高等院校。

敖其卫生院,共有医生3名,护士2名。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心电图、B超、防疫科。村民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

村内新建54座砖瓦结构的居民房。居民吃上了自来水,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电话,修建了通往沿江公园200延长米的水泥路面,建立112平方米的社区办公室。敖其在成立赫哲族村以后,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在调整产业结构以后,则以经济作物为主,秋白菜、马铃薯、西瓜、香瓜等播种面积近1000亩左右。建有养殖小区一个,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有30户养殖大户,49户从事养殖业生产。

有耕地5159亩。其中旱田4559亩,水田600亩,人均将近3亩。

佳木斯市投入5000万元,使敖其镇赫哲族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节能环保的要求,基本达到了城市化标准。

据了解,佳木斯市为敖其镇赫哲族每户村民补贴2/3的建房款,户均补贴在3.8万元以上。在户型上,设计了60、80、100平方米三种户型。民居住宅造型统一设计,集中施工,房盖全部采用彩钢,民居外墙使用保温板,墙体统一粉刷,室内设有浴室和冲刷式厕所,功能齐全、布局合理。

在配套设施方面也具有城市化的特点,建设了3.2公里的水泥路,村内路和环村路全部实现硬化,供电线路全部采用地埋方式,自来水管网全部入户,村民吃上了放心水,做饭用沼气,供热用节能锅炉,买日用品有小超市,进城有公共汽车。

美好的环境需要统筹的环境卫生工作,村里组建常年保洁队伍,建立健全了各项环境卫生工作制度。垃圾清理采取分户隔离放置、日产日清的方式进行。

目前,敖其镇被黑龙江省政府确定为百强乡镇建设重点镇。

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湾赫哲族旅游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城市密集区内,具有旅游经济战略的重要位置,经各级有关政府及专家论证决定投资兴建东北最大规模的赫哲族旅游区。该旅游区占地面积约83公顷,大体分综合服务区、综合文化展示区、滨水休闲旅游区、赫哲新村发展区、狩猎休闲旅游区、生态预留发展区等6大功能分区,旅游区规模宏大、内容极其丰富,各大区域分别各具民族特色,入口综合服务区功能为游客提供综合服务,主要建设文博馆、文化产业中心、萨满神屋、风情大道、神树广场等。狩猎休闲旅游区主要将狩猎展现在游人面前,使人能够看到过去的狩猎生活,其间还建有别墅、星级宾馆等。滨水体闲旅游区内设望江楼、主题雕塑、特色酒吧、风味鱼馆等餐饮,娱乐、观赏场所等。生态预留发展区建设赫哲人家等。

旅游区总投资1.41亿元,已建成整体的2/3,赫哲族人民正满怀希望,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之中,民族文化在旅游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卷二,人民出版社,1951年,第5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