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畲族的祖先为什么是条狗

畲族的祖先为什么是条狗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宗教信仰畲族是个多元信仰的民族,盘瓠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佛教、自然神崇拜等各种信仰,在畲族社会中同时存在。但各地畲族祖图的内容基本一致。畲族祖图与《高皇歌》互为印证,畲族人民视为族宝,是研究畲族族源、历史和文化的珍贵文物。在畲族人心目中,祖先是庇荫后人的善神,享受莫大的尊崇。
宗教信仰_中国畲族

第一节 宗教信仰

畲族是个多元信仰的民族,盘瓠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佛教、自然神崇拜等各种信仰,在畲族社会中同时存在。而盘瓠崇拜和祖先崇拜则是畲族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民间信仰,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盘瓠崇拜

盘瓠崇拜是畲族中最典型,也最具民族特色的民间信仰。在畲族社会中,盘瓠传说世代相承,广为流传。虽然传说内容在闽、浙、粤、赣、皖等省略有差异,但基本情节是相同的。盘瓠也叫“忠勇王”,闽东、浙南畲族还称作“龙麒”“盘护”“高皇”,皖南畲族还称作“龙猛”,粤东畲族则称“护王”“盘大护”“盘古大王”等。各地盘瓠的原型构成有龙犬、鱼龙、龙与麒麟等诸多说法。

关于盘瓠传说,畲族内最权威的文字资料是置于畲家诸姓谱牒之首端的《敕书》,密藏于族内的《重建盘瓠祠铁书》《广东盘皇铭志》《开山公据》《抚瑶券牒》等也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还有,畲族史诗《高皇歌》也世代传诵着这个传说。

关于盘瓠传说的实物材料是珍藏于畲家祠堂的祖图和祖杖。祖图又称“开基祖图”“太公图”“永远图记”“长联”,今藏于闽东、浙南、粤东的祖图多为清代物品,以麻布、土布为底,多为条状横幅长卷,平图勾勒,浓墨重彩。画面配有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以盘瓠传说为依托,展示畲族历史发展、社会生产、文化习俗等。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祖图为例,整幅祖图分为上下两联,每联长665厘米,宽34厘米,用古老的土布彩色绘制,画工精细,所绘170个人物,叙述传说中畲族发源的神话,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色彩。祖图自右而左排列,有25个画面,其内容具体如下。

img36

中华畲族宫中的“忠勇王殿”  摄影:钟少娟

1.十皇佛。2.高辛帝像,两旁宦官侍立。3.太医医治国母耳疾。4.高辛帝细看,以盘盛之,饲以黑饭,变成“龙麒”。5.番王兴兵犯边,高辛帝坐朝出榜,谓有能取其头者,必妻之以女。龙麒收榜见万岁。6.高辛帝送龙麒过海。7.番王左右兵将林立,酒醉睡床,龙麒斩番王首级。8.番兵追赶龙麒,为云雾阻隔。9.龙麒献番王首级,百官聚会,帝视大喜。10.帝赐龙麒锦服,忧闷不乐。假妆一女为公主妻之,龙麒不可,牵住三公主衣。11.龙麒盖钟约定七日,至第六日,公主恐其冻饿,启钟视之,已变人身。12.帝赐三女配龙麒,与公主行合婚礼。13.龙麒携眷赴高堂,鼓乐喧天。14.宫内迎新妇、新郎到,洞房花烛,百官备礼恭迎。15.龙麒挈妻入山,大会七贤洞。16.龙麒养三男一女。17.高辛帝御赐姓氏。受恩已毕,开掘仑山,供膳老幼,并无租税。18.龙麒闾山学法。19.龙麒同三子游山打猎。20.龙麒坠岩丧身,三子找寻。21.合家眷属送龙麒灵柩归山,灵柩下装四轮,以牛拖之,妻子相哭而送。22.抢主回家。23.归主岩前山,此山右似游龙,左如飞凤。24.岩前华屋。25.一家朝奏团圆。

广东潮安县凤南区山梨村的“雷氏祖图”长卷则分为16段34节。闽东畲族祖图形式上又有所差异。但各地畲族祖图的内容基本一致。畲族祖图与《高皇歌》互为印证,畲族人民视为族宝,是研究畲族族源、历史和文化的珍贵文物。

祖杖又称龙首杖、法杖,是畲族人家显示远祖权威的象征物。祖图、祖杖平时秘藏不露,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展示出来。

畲族的盘瓠崇拜中的“盘瓠”,又有“盘护”“盘古”等。盘瓠究竟是什么?传统的说法认为,盘瓠就是犬。这不仅在《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汉文古籍中有记载,同为具有盘瓠崇拜的苗族、瑶族民间,也把盘瓠看做是神犬,各地珍藏的早期畲族祖图也明白无误地把盘瓠画成犬的形象。因此,盘瓠崇拜实际上是犬崇拜。但近年来一些畲族学者认为,盘瓠是龙麒而非犬,畲族祖杖(也称龙头祖杖)就是龙麒的象征,认为犬崇拜是汉族文人的误导和对畲族的污蔑。其实,犬崇拜在山地狩猎民族中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在畲族祖图和畲族来源传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畲族祖先向以耕山狩猎为生,因此出现犬崇拜并没有什么问题。而龙麒作为行云布雨的“龙”的形象,则是农耕民族的崇拜对象。畲族盘瓠崇拜逐渐由犬向龙麒的转变,实际上正是畲族的生产方式由耕猎型向农耕型转变的反映。

二、祖先崇拜

畲族社会强调慎终追远,不忘祖先。对祖先的崇拜和信仰,是畲族信仰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在畲族人心目中,祖先是庇荫后人的善神,享受莫大的尊崇。严格来说,盘瓠崇拜也可以看成是畲族祖先崇拜的一种变化形式,或者本身就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

在畲族社会中,祖先崇拜可以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把敬祖宗列为族规条例的首要内容,且相信祖宗有灵,能庇佑福荫子孙,以至将祖先视为保护神,虔加敬奉。二是祠堂作为祖先英灵聚会、享受香火祭祀之地,也是畲族最为神圣的地方,族中大事都要在祠堂中举行,以让祖先知晓,同时每年要在祠堂进行隆重的祭祖活动。三是为了让祖先在阴间过上好日子,从而更好地庇护在世的子孙后代,畲族民间普遍都十分重视对祖先坟墓(阴宅)的营造。一般在先人死后先进行简单的埋葬,初次埋葬虽然也有选择墓地,但比较简单,仅以死者的生肖来确定安葬的有利方位,将死者埋葬在临近村落的山坡上。初次葬三五年后,死者的遗体彻底腐化,将死者的骨殖捡起,用一陶罐安置,再请“地理先生”(阴阳师)选择一处风水宝地,进行隆重的二次葬。在许多畲族乡村,“起屋(盖新房)、造地、生儿子”被认为是人生中的三件大事,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出息的标志,可见畲族人对安置祖先亡灵的重视程度。四是每到逢年过节,家中都要置办酒、肉、时果和节日食品等各类贡品,向祖先的英灵献祭。五是家中有喜幸之事,如做生意赚钱了、子女考上大学、在危险的事故或灾难中得以幸免,等等,畲族都视之为“祖上有灵”,认为是受到了祖先的庇护,都要到祖先的神位前献祭和祷告。

畲族祖先受到尊崇,然而许多地方畲族的祖先崇拜是有条件的。如果家中长时间不走运,或者频繁遭受灾难,一些畲民就会认为是祖先“没目”,没有庇护他们。再加上风水先生言之凿凿说是其某位祖先的墓地风水妨碍了家运,则常常引发自掘祖坟的事情,并从此不再祭祀这位祖先。

三、世俗神灵信仰

畲族民间信仰体系非常复杂,呈现出典型的多元性。[1]除了上述氏族神灵之外,还有诸多的世俗神灵。这些世俗神灵大致由六个方面构成。

1.神圣化的族内英雄与历史传说人物

畲族信仰的一些世俗神灵历史上确有其人,这些人曾有过非凡业绩,生前受村民拥戴,死后被奉为神灵,不仅为本村本姓所膜拜,而且成了灵威弥漫一隅的地域性神灵,并为当地族内人所共同祭祀。如闽东福安金斗洋的“雷氏三十二公”雷朝宝,生于清康熙年间,武林高手,时人称为“豹子师傅”。

有些世俗神灵则是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因其高尚的品行或超凡的力量为族人所神往,族人以此立庙祭祀,寄托某种心愿,寻求某种庇护。如浙西南插花娘传说而形成的神灵“插花娘”。著名的畲家传说人物还有雷海清、雷万春等世俗神灵。

2.职业性神灵

长期的狩猎生活形成畲家的猎神崇拜。粤东现存“游山仙子”“打猎大王”庙宇;闽东畲族猎神有雷万春、吴三么等。占主导地位的农耕经济的影响下,畲村产生了农神。如粤东、闽西畲族供奉“田头伯爷”“开山伯公”神农等,还有畲家戏班的戏神雷海清(即“田都元帅”)。

3.自然神

畲家自然神与农耕生活最为密切,如谷神、谷娘、谷仙子、种子仙、稻秧仙、青稻仙、黄稻仙等,这些自然神在部分地方有自己的小庙和祭坛,大多数地方则依附于畲村附近的巨型或奇形怪状的岩石或树木。由于这些物体形态迥异,便演化出精灵化的传说,并作为神灵供奉。而实际上,在畲村,这些巨石、大树、奇石、怪树本身就是作为神灵加以崇拜的。

在畲族民众看来,这些神化了的自然物具有显著的通灵作用,威力强大,能给予他们有效的保护。畲家生儿育女,一旦这些五行缺“金”“木”“水”的年幼子女体弱多病,便常请这些“石母”“树神”“河神”庇佑,将自己的子女托付于这些自然神祇,将某块巨石、某棵树、某条溪流拜作孩子的母亲,并将子女的名字冠以“石”字、“树”字或“水”字,如“石贵”“石禄”“石子”“树生”“树发”“松树”“樟树”“水生”“溪水”“河水”等,认为认了这些自然之母后,孩子就可以健康地成长。

4.汉族社区渗入的民间俗神

畲汉长期杂居,由于受汉族宗教文化的影响,畲家供奉灶神,畲村供奉土地神现象已十分普遍。如江西畲族供奉土地公、银主公,每家厅堂供奉牌位,是“天地君亲师位”。由于地域的差别,亚文化圈的不同,各地汉族地区渗入畲村的民间俗神也不尽相同。

在畲族地区影响最大的汉族民间俗神当数妈祖和临水夫人。妈祖原名林默,北宋福建莆田县湄州屿人,传说她生于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年仅27岁。林默生前懂医术,识潮音,习水性,洞晓天文气象,能预言天气变化。她一生矢志不嫁,专以行善济世为己任,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死后,仍魂系海天,每每在海船危难之际,化身为红衣女子飞临现场,为遇难商旅除厄解难。妈祖离世后,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乡人也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州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州妈祖庙。此后,在封建帝王的推崇下[2],人们为了缅怀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到处立庙祭祀她。据《世界妈祖庙大全》提供的最新数字,目前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妈祖信仰不仅遍及中国的各个省份和港、澳、台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朝鲜,菲律宾,印尼,越南,泰国,挪威,丹麦,法国,加拿大,美国檀香山、旧金山,墨西哥,巴西,新西兰以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妈祖庙宇或祀奉场所。

临水夫人,俗名陈靖姑,也写作陈静妈、陈进妈、陈贞姑,唐末五代时福州下渡人(一说古田人)。传说她与林纱娘、李三娘义结金兰,并一起赴闾山学法,师承许旌阳真人。三姊妹得道之后,合称三奶夫人。长大后陈靖姑嫁与刘杞为妻,据说在她怀孕几个月后,古田遭受到很严重的旱灾,为了解救百姓的苦难,她自愿堕胎来专门祈祷求雨。神被感动了,就下了雨,人们对她非常感激。但她却因为劳累过度,24岁时就死去了。临终前,她表示希望死后能当神仙,来拯救难产的妇女。后来人们在她殉难之处建立的临水宫(即龙源庙、顺懿宫),成为海内外公认的纪念这位妇女儿童保护神的“祖殿”“母宫”。陈靖姑生前与死后尊称极多,比如临水夫人、顺懿夫人、慈济夫人、顺天圣母、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助生娘娘……民间则习惯地称之为陈夫人、陈太后临水奶(奶,方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娘奶、夫人奶、大奶夫人等。因为陈靖姑善于“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护国佑民,功德无量,所以不仅在古田,就是在闽江流域、福州地区乃至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台湾和东南亚等许多地方,也都广为传诵和崇拜。在古田和福州,有关临水夫人的民间传说也十分丰富。

历史上,畲族辗转迁徙于闽南、闽东等妈祖与临水夫人信仰的发源地之间,与当地汉族长期互动、交往,其信仰文化也深受影响。至今在畲族社会中,妈祖和临水夫人都有着广泛的信众。闽东、浙南畲族民间道教与临水夫人有着十分深厚的渊源,畲族传统的宗教舞蹈奶娘催罡、传师学师、铃刀舞、祈福舞等,都深刻地反映了临水夫人在闽东、浙南畲族民间信仰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而闽西、闽南畲族乡村数量巨大的天后宫,则彰显了妈祖在当地信众的普遍性。尽管闽东、浙南也有崇信妈祖的畲民,临水夫人在闽西、闽南也不乏信众。但总体来说,福建中南部以南地区的畲族多信妈祖、东北部以北地区的畲族多信临水夫人的格局是比较清楚的。

闽西、赣南畲族供奉土地的典型形式是“伯公”信仰,这种在客家地区盛行的民间信仰在畲族地区也十分流行。在有些畲村,一个村中的伯公神坛就多达十余处,可见伯公信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伯公也叫“社官”“社公”“福主”“公王”等,是混合了土地神、祖先神、自然神等多种神祇为一体的特殊神灵,虽然伯公在神祇社会地位低,但它为人守土,乐善好施,所以在畲族、客家传统社会中却是个极有权威的神灵。在闽西、赣南、粤东一带有“入山先问伯公”“伯公唔开口,老虎唔敢食狗”“宰牛杀羊,问过公王”等民谚,可见伯公在畲族与客家人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此外,畲族许多喜庆娱乐活动,如舞龙灯、“犁春牛”等,也都要从祭祀伯公神坛开始。

5.世俗化的道释诸教尊神

畲族信奉的道教诸神主要有“三清”“三官大帝”“真武帝”“玉皇大帝”“财神爷”“紫微大帝”等。道教活动在畲族民间主要通过巫师的法事活动来表现。尽管道教在畲族民间十分活跃,但畲村却很少设道观,也极少有道教诸神的造像,仅于神堂神龛或房屋的中堂上设感应灵台,以文字标示。[3]

佛教在畲族社会中也有相当的影响。观音菩萨受到畲家普遍膜拜,不仅供奉于寺庙,也供奉于家中,甚至供奉于祠堂之内。其他,如如来佛、弥勒佛、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也是畲家信仰中常见的神灵。

然而有趣的是,畲族村寨不仅没有道观,连独立营建的佛寺也少见。众教合一、多神一庙倒是常见现象。以闽西南岭畲族村的天后宫为例,庙虽名为“天后宫”,实际上除了妈祖,还供奉了如来、观世音、文殊、地藏、普贤、弥勒等佛教诸神菩萨和关帝、伏羲等人神,甚至还有土地、五谷仙等自然神。这种众神一庙的现象,生动地体现了畲族宗教信仰祈福求吉的功利性特征。

6.鬼魂幽灵

畲村流传厉鬼有五通鬼、天吊鬼、伤亡鬼等。在很多畲族乡村,都专设有祭祀厉鬼的场所,称为“厉坛”。畲民认为,厉鬼如果得不到祭献,就会四处游荡,祸害别人。因此在清明节扫墓时,也将厉坛纳入其中。在祭祖活动中,也要专门为厉鬼进行献祭,以保宗族人畜平安。

总之,畲族宗教信仰是以氏族神灵与世俗神灵相结合为崇拜对象的多神崇拜。

四、畲族巫师

畲族巫师是畲族宗教活动的操作者,在畲族的宗教信仰中,畲巫扮演了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角色,在人与神之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畲族聚居的村落大多都有巫师。

大凡巫师都有法门之别,粤东畲族巫师受法于茅山,茅山为道教名山,位于江苏句市境,茅山上清派是道教重要派别。闽、浙畲族巫师主要受法于闾山。闽、浙畲巫认为,他们不仅有闾山之术,还兼得茅山之术,即集闾、茅之大成。

闽东畲族中流行一句谚语:“山哈(畲族自称)做生,华老(畲族称汉族)做死。”意思是畲族请巫师主要是为现世利益,汉族请巫师则多是为死人超度。据说畲族巫师的法门来自闾山和茅山,法力无比,因此畲巫都藏有两颗法印,一为闾山印,另一为茅山印。畲巫在清醮法事中有一段经文表达了对所持法术的自信:“承请闾茅众师公,头戴花冠身着红;行符咒水游天下,杜灾降福纳凡民;请上师公为教主,证明清醮保安康。”不论是道师还是巫师,闽东的正一派道士多为父子传继,有的甚至还形成家族规模,只有少数纳徒承宗。

畲巫在法事前要行罡步法,据说因奶娘(陈靖姑)的罡步最有法力,所以畲巫就行奶娘罡步。这种罡步模拟传说的陈靖姑事迹以及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刚柔相济,姿势优美,塑造陈靖姑(也叫陈十四娘,闽东一带多称为陈奶娘)的女神形象。整个过程还配以法器悠扬的具有畲歌韵味的伴奏,的确富有地方艺术特色。在法事进行过程中畲巫还要配以多种不同的手势,称为“雷诀”,据说不同的“雷诀”具有不同的法力,无意中这些手势也成了难得的舞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