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哈尼族歌舞蹈

哈尼族歌舞蹈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 民间歌舞一、音 乐哈尼族的民间歌谣非常丰富,民歌种类繁多,有歌或歌调如“哈巴”,有山歌或情歌如“阿茨”,还有“哭嫁歌”“摇篮曲”等。“哈巴”是哈尼族最为重要的歌吟调式,在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中凝结着哈尼人的文化传统、族群记忆和民众智慧,本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节中对其专门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从演唱“阿茨”的这种种限制中,还隐约可窥见哈尼族严格的氏族外婚制的历史习俗。
民间歌舞_中国哈尼族

第八节 民间歌舞

一、音 乐

哈尼族的民间歌谣非常丰富,民歌种类繁多,有歌或歌调如“哈巴”,有山歌或情歌如“阿茨”,还有“哭嫁歌”“摇篮曲”等。主要分为以下八大类:

第一,不限时间、场所,可以在公众面前演唱的传统历史或即兴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哈尼“哈巴”;

第二,在山野农耕、没有直系异性亲属时,男女社交两人秘密相约时演唱的“阿茨”(山歌);

第三,在各种祭祀习俗场所中演唱的“摩批突”(贝玛歌);

第四,在特定的丧葬习俗中演唱的“迷刹威”(哭丧歌);

第五,特定的婚嫁习俗场所演唱的“然密必”(嫁姑娘);

第六,生活中长辈领小孩时演唱的“阿尼托”(哄领娃娃歌);

第七,儿童在村里或田边地角玩耍时演唱的“然谷纳差昌”(儿童游戏歌);

第八,节日庆典农闲时,大家相聚在一起,在特定的场合可以公开娱乐欢唱的“罗作”(舞蹈歌)。[11]

哈尼族传统民歌的演唱还都有着各自的规律,每一种民歌开腔引句的衬词都各不相同。如“哈巴”(也称“拉巴”)开腔就要先唱“萨依”,“阿茨”则一开腔先唱“依吾瑟”。民间有句谚语:萨依——拉巴也,依吾瑟——阿茨古。意思也就是说只要你听到歌者第一句唱的是“萨阿依”,那他一定是要唱“哈巴”;若是他一开腔唱“依吾瑟”,那唱的一定是山歌了。

根据这些不同的开腔衬词,我们可以知道歌者要唱的究竟是何种传统歌曲。

“哈巴”是哈尼族最为重要的歌吟调式,在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中凝结着哈尼人的文化传统、族群记忆和民众智慧,本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节中对其专门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为大家介绍另外七种传统民歌。

(一)阿茨

阿茨是哈尼语山歌、情歌的总称。在哈尼语里山歌为“阿茨”,唱为“古”,“阿茨古”即唱山歌。“阿茨”没有固定的唱词内容,见花唱花,见水唱水,即兴而歌,以出口成章、张嘴成歌为显著特点。“阿茨”的内容多以爱情为主,但其所涉及的内容极广,其中也包括四季天象、农事生产、婚姻家庭社会生活等。

由于“阿茨”中含有“动情”“玩耍”之意,且其所唱内容较多地反映了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因此,它不能像哈巴一样随时随地都可演唱,其歌唱的时间、地点和对象都有严格限制,夜晚不能唱,屋内和村里不能唱,在同宗族异性血亲面前也不能唱。一般是在山野劳动时、在节庆、农闲时或在特定的社交场所中才能演唱。从演唱“阿茨”的这种种限制中,还隐约可窥见哈尼族严格的氏族外婚制的历史习俗。

以前,很多哈尼族青年都不识字,不会用书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阿茨”便成了男女青年表达感情、寻找另一半的重要媒介。有很多恩爱的夫妻当初就是通过“阿茨”结识的。直到现在,哈尼族青年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了,但他们还是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谈情说爱。

(二)摩批突

摩批突是专门由哈尼族祭师摩批演唱,用于各种祭祀场合的歌。它也用哈巴调式演唱,但由于其引句衬词与哈巴又有所不同,故自成一类。如用在祈祷时,要以“哎咳!”开头;在唤请神灵降临时,又要用“哈呃——呃”为起首。摩批突分为以下四大类:

1.涅突,即“献鬼神”,为请神驱鬼的祈祷用调式,如:昂玛突(祭寨神)、伙别呀兹(砌破家)、活拖拖答(保家庭)。

2.苏拉枯,即“叫魂”,如:如拉枯(叫心魂)、热拉枯(叫小娃娃魂)、伙拉枯(叫家魂)、卡拉枯(叫庄稼魂)。

3.斯批突,即“祭亡灵”,共80套,按葬仪高低分三种层次,最高等为杀羊祭,80套唱全;中等为杀牛祭,唱80套之大半;下等为杀猪鸡祭,择其要者而唱。

4.游批,直译为“睡摩批”,即摩批睡于木床之上,呵欠调息进入神灵附体状态时唱的歌调,如:游批(摩批睡)、阿乌如(走地狱)、咪爬嘎(走黄泉)、阿乌勒(躺下边)。[12]

(三)迷刹威

直译为“女人痛苦的哀哭”,即“哭死人调”。有专门的女性歌手演唱此调,哈尼语谓之“搓威威玛”。也可由家中的女性来演唱。迷刹威用哈巴调式演唱,但也因其有别于哈巴的引句衬词而另作一类。其引句衬词为“嗯哼哼!呃”。迷刹威也分几类,一般有“搓莫刹威”(哭祖辈)、“然谷刹威”(哭小娃)、“搓达刹威”(哭情人)等。

(四)然密必

“然密必”意为“嫁姑娘”。是在婚嫁场合所演唱的一类哈尼族民歌,仍然用哈巴调式吟唱。其引句衬词为“嘿!咿咿咿”等。依据婚礼习俗场合中不同部分的需要,然密必可分为“汁多日”,即“喜酒歌”,歌手主唱;“苏咪衣”,即“出嫁歌”,为新娘与家人、女伴对唱;“密威威”,即“哭嫁歌”,新娘出门上路时唱,唱时悲声大作,作难舍难分状;“哟却瑟赫”,即“女伴送别”,为送行的女伴唱,伴有哭声,集呼唤、诉说、惜别、哀怨和祝福于一曲;“阿拉答”,即“贺喜歌”,歌手主唱等。[13]

(五)阿尼托

“阿尼托”,即哄领娃娃歌。是生活中长辈领小孩时演唱的歌。多由妇女轻声哼唱,也有祖父或爷爷等男性长辈唱给孙儿们听或是小姐姐唱给弟弟妹妹们听。用哈巴调式,多一句重复哼唱,听来温柔安静,使人非常放松。以“呃呃呃”或“瑟呃”之类哄小孩子的词语作衬词。“阿尼托”里面又有不同的几个小类:如“阿尼托”(领娃娃)、“阿尼母”(哄娃娃)、“阿尼尼加加”(哄领娃娃)、“阿尼母夏”(哄娃娃睡)等。

(六)然谷纳差昌

儿童在村里或田边地角玩耍时演唱的歌,即儿童游戏歌。哈尼族儿童游戏歌虽也用哈巴调式吟唱,但结构、韵味、内容等极有特点。曲调短小精悍,形式丰富多彩,有齐唱,有伴唱,有对唱,多边舞边唱,或边游戏边唱,对儿童娱乐身心、启迪智慧极有作用。首句衬词无专门性的固定词,常以首句、中间句或末尾句作衬词,且各地区大不一样。如绿春县平河乡的“也咿也咿也玛百”“打木底里打腊腊”,牛孔乡的“龙娄里龙”“呃嘞嘞哈哈哟”,红河县乐育乡的“比的哩”等。句型大体整齐,有偶句型与奇句型,顶真辞格大量使用,这是儿歌的最大特色。如:然谷纳差昌(小娃玩着唱)、阿密策(小囡唱)、阿毕必然擦纳阿(小娃娃唱玩的歌)、杂呀参尼阿呃(小娃娃唱唱玩玩)。[14]

(七)罗 作

“罗作”是节日庆典农闲时,大家相聚在一起,在特定的场合公开娱乐,边舞边唱的歌。“罗作”意为“舞蹈”,因此罗作也是舞蹈歌。哈尼人非常喜爱唱跳罗作,民间有俗语云:“不跳罗作脚杆痒,不唱罗作嘴巴痒。”这里前一个“罗作”指的是“舞蹈”之意,而后一个“罗作”取的就是其“舞蹈歌”之意。罗作歌唱形式多样,可以齐唱、主唱、伴唱,也可男女对唱。其引句衬词一般为“作瑟”“作赛”等。按照不同的舞蹈形式,罗作也相应分为不同种类:罗作(舞歌)、波罗撮(波罗舞歌)、博丛都厄(敲竹筒舞歌)、咚博撮(敲竹筒舞歌)、嘎博撮(爱乐舞歌)。[15]

二、舞 蹈

舞蹈总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着,内容常与古老的传说有关。哈尼族舞蹈从伴舞的乐器来划分,有三弦舞、芦笙舞;从舞蹈的身体动作来划分,有翻身舞、跺脚舞;从道具特征上划分,有棕扇舞、大鼓舞;从动作模拟来看,有劳动舞、动物舞等。各种舞蹈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中进行,如在十月年跳棕扇舞,祭神跳大鼓舞,老者逝世跳“莫搓搓”,嬉戏娱乐跳动物舞等。哈尼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是,舞蹈动作幅度不太大,力度也不太强,但讲究舞姿的轻盈、灵巧、欢快、细腻和含蓄,突出舞蹈的意蕴美。尤其是动物舞蹈,动作诙谐逼真,妙趣无穷,所模仿的动物动作惟妙惟肖,而且模仿内容相当广泛,有孔雀开屏舞、白鹇争食舞、野鸡登山舞、猴子搬包谷舞、公鸡啄谷舞、老熊洗脸舞、老鹰叼鸡舞等。哈尼族民间舞蹈有本民族的个性风格,但也不排斥对其他民族舞蹈的精华内容的消化与吸收,尤其是汉族、彝族和睦杂居的地方,哈尼族广泛地吸取了其他民族的舞蹈艺术。[16]

下面以元江县为例介绍几种当地最为流行的哈尼族舞蹈:

img67

弹三弦的哈尼男子   摄影:王建福

(一)牛皮鼓舞

具有浓郁的古朴风味和民族风味的牛皮鼓舞,它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鼓舞”。其舞姿,忽而像猛虎腾跃,表示哈尼人的英武、强悍;忽而像老熊嬉戏,表示哈尼人的极度欢乐;忽而像雄鹰展翅,表示哈尼人的不屈不挠;忽而挥舞武器四方拼杀,表示作战的激烈;忽而将武器高举,表示战斗的胜利……舞姿变化无穷,千姿百态,是哈尼族原始舞蹈的典型。哈尼人还编了一首民谣唱道:“牛皮鼓一响,哈尼山寨多吉祥;牛皮鼓一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二)莫搓搓

哈尼族的丧葬有别于其他民族,只要村中有老者死去,村民们就要为之举行隆重的“莫搓搓”仪式。“莫”即“老”,“搓”即“跳”,意思是为死亡的老者跳舞。

死者入柩后的服丧期间,每晚,死者的女性亲属要到棺前哭丧。挽歌声中,贝玛在灵堂屋前举行为死者开路的“小莫搓”:手持燃着的三炷黄香,穿着祭祀服,戴着祭祀帽,帽前插三根箐鸡毛,双眼紧闭,摇头扭身,左右甩手踢脚地绕着灵柩跳。

“小莫搓”举行后,死者的亲属要到村中宽阔的场地上烧起篝火,篝火熊熊燃起时,死者家要在灵堂前放三响土炮。听到炮声,村里的男人手持毛巾,女人手持棕扇,纷纷汇聚到烧着篝火的场地上,在贝玛的率领下,围着篝火举行“大莫搓”。

不管“大莫搓”或“小莫搓”,都要擂鼓击铓作乐。特别是“大莫搓”,鼓铓声在舞蹈期间不能停顿,并要越击越响,越击越紧。

img68

糯比支系葬礼上跳“莫搓搓”的摩批  摄影:刘镜净

在铓鼓声的伴奏下,男性模拟动物或鸟类动作起舞。女性手持棕扇,各自起舞,其舞姿不求统一,但每个动作均有象征性。有的表示对死者的尊敬,有的表示生者对死者的深切怀念,这种原始的杂合舞蹈,既肃穆,又热烈非常。[17]

白宏丧葬礼俗中的“莫搓搓”,它的由来还有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相传远古时候,有个朋然夏阿妈,怀孕后生下了77个儿子,其中有虎、有凤、有龙,也有人,出生后他们都各自离开了阿妈。孤独的朋然夏阿妈到处去寻找她的儿子,有一次找到龙儿,龙儿请她去龙宫养老,阿妈住不习惯,龙儿送走阿妈时,给了她一包五谷种子,并嘱咐阿妈要她在断气之前,叫人敲响铓鼓,我即返回为阿妈办理后事,阿妈回来后种了满山的谷物。日子好过多了,四周的人听说,都来请阿妈传授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的知识,阿妈高兴极了,便敲起铓鼓。龙儿回来见阿妈活着,便问为何敲铓鼓,阿妈照实讲了,龙儿认为阿妈做得对,同意以后每逢山寨欢乐的日子,也可以敲铓鼓。所以,如今不仅老人去世办丧要举行“莫搓搓”,就是过年、过节也要跳起“莫搓搓”的扇鼓舞。

白宏支老人寿终时,凡举行“莫搓搓”的尸棺要留在家中两三个月,每12天举行一次“莫伤”。当天要请本村外寨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死者的家屋前后跳“答莫搓”,借以谈情说爱。“莫搓搓”的殡仪历时2~3天,开始由“贝玛”唱古老的葬歌,挽歌。全村男女老幼和外村前来参加“莫搓搓”的客人们身着盛装,有的骑着打扮得花花绿绿的高头大马,男女成双成对手摇扇子,吆喝着跳起“莫搓搓”。跳舞的行列,围绕着死者的房屋来回转圈,昼夜不停。同时土炮隆隆,震耳欲聋,大号、唢呐长鸣。锣鼓喧天、彩旗飞扬,哭的哭,唱的唱,笑的笑,哀伤伴着欢乐,正是文献描述的“忽歌忽饮忽泣”,直到尸棺出了寨门。[18]

直到现在,“莫搓搓”礼俗仍在哈尼族中盛行,但封建迷信的礼仪逐渐被革除,敬老的美好风尚得到了发扬光大。

(三)棕扇舞

豪尼,是哈尼族一个较大的支系,同汉族一起过春节。正月初三至初五,要举行棕扇舞盛典。

img69

棕扇舞   摄影:白岩松

img70

哈尼棕扇舞   摄影:果 侬

棕扇舞活动只限于男性,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他手持棕扇,合扇向众位乡亲做三次揖,然后将扇展开,示意棕扇舞盛典开始。一时间,铓、鼓声震天动地,在欢快的乐声中,先由主持仪式的老者绕着酒宴跳一圈,动作多为甩手抖身,意为跳掉身上的灰尘和疾病,迎来新一年的吉祥和幸福。接着,参加宴席的其他人手持棕扇,依次单人或双人绕宴席跳一圈。跳到高潮时,众人群起而舞,时而像白鹇展翅,象征身弃尘秽,展翅迎新;时而像白鹇喝泉水,象征新一年的生活将会像泉水一样甘美;时而像蝴蝶采花、蜜蜂采蜜,象征豪尼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时而像吓唬斑鸠,象征赶走农田灾害,争取新一年获得丰收。舞蹈独特优美,不仅反映了豪尼人民去秽迎新的心愿,也反映了善良、奋进的美德。[19]

(四)娃娃舞

娃娃舞哈尼语叫“阿扎辙”,即大家一齐跳的意思,是哈尼族豪尼支的传统舞蹈。

“阿扎辙”有一套完整的动作。舞步轻快、活泼、节奏鲜明。舞蹈分“阿哈辙辙”“阿咪辙辙”“阿依慈慈拨比”“亨娜扎阿依提麻”四个组合。参加舞蹈的人数不限,各成双数,围成圆圈。舞者边跳边唱,歌词和动作紧密配合。“阿扎辙”有一定的程序,各个组合之间衔接得很紧凑,唱词不间断。动作的特点是手携手,一出一进一左一右跳动,编绳子、搭脚等。[20]

歌舞时,众人围成圆圈,男女孩相互交叉,手携手,忽而跃进,忽而跳出,忽而向左跳动,忽而往右跳动。有时队形如编绳子,表示大家和睦地在一起欢乐;有时将脚搭在一起,表示愿永远跳在一起,乐在一起。舞蹈动作简单易跳,但舞步轻快活泼,节奏鲜明,气氛热烈,情绪饱满,既有娃娃的特点,又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由于舞蹈象征着对太平生活的歌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哈尼山寨一有喜庆的事,总要鼓动孩子们去跳“娃娃舞”。

(五)车莫舞

每个民族在庆丰收时都要举行娱乐活动,但豪尼人庆丰收的娱乐活动十分独特、有趣,他们的“车莫舞”就是专为喜庆丰收而跳的。

“车莫舞”只限于姑娘们跳,中年妇女及老年妇女勿需参加,小伙子不准来调情,不准来嬉闹,只能乖乖地坐在一旁观看。

这种跳“车莫”庆丰收的娱乐活动,一般在明月皎洁的夜晚进行。舞前,领舞者“车莫呃”一声欢唱,姑娘们随着歌声翩翩起舞,边唱边跳。一时像挥镰割谷,左手捏谷把,右手镰刀下;一时像欢乐地打谷,双手握谷把,挥汗掼谷穗;一时像精细地抖谷,挥起一捧谷,将谷粒抖下,将谷渣抛弃;一时像挥汗背谷,不断揩汗,快步行走。直唱跳到明月落下山去,众人才满心欢喜地散去。

由于“车莫舞”深受哈尼姑娘的喜爱,所以世代相传,越跳越美,越跳越欢。特别是现在,只要天晴月明,你就能听到悠悠动听的歌声,看到优美多姿的“车莫舞”。[21]

此外,在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地区,人们还喜爱跳铓鼓舞。

(六)铓鼓舞

铓鼓舞是哈尼族在传统节日——昂玛突上跳的一种祭祀舞蹈,舞蹈雄浑豪放,气势轩昂,质朴劲健,热情洒脱,表现出了哈尼人大山一样的性格,森林一样的情怀。铓鼓舞产生于哈尼族以狩猎为生的背景下。人们为了在狩猎时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无意中发现打击山中空心树会发出响声,于是他们用原木凿空绷上牛皮,做成了鼓。鼓声除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外,有时轻轻地敲击也可以起到吸引猎物的作用,若是单身或人少而碰到猛兽时,急风暴雨似的击打又可以起到吓跑野兽防身自卫的作用。

img71

锣鼓不分家   摄影:王建福

那古朴、深沉、凝重、韵律非凡而神秘的舞姿将围观者的思绪带到了远古时代的哈尼部落,仿佛亲眼目睹哈尼先民们与大自然英勇抗争。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又模仿农业生产的农耕动作,使铓鼓舞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特别是铜的发现和利用,开始有了铓,成了名副其实的铓鼓舞。铓是代表谷子的饱满,鼓是代表谷子粒多,现在铓鼓舞是祈祷庄稼饱满、粮食丰收或庆贺节日喜事的一种主要活动。特别是哈尼人祈祷风调雨顺、万事吉祥的传统“祭龙”仪式,更是离不开铓鼓,他们总是将铓鼓舞贯穿始终。每逢节日期间,哈尼人均在林中设立铓鼓场,唱起缅怀祖先业绩的“哈巴”叙事长歌,跳起粗犷雄浑,反映哈尼人远古社会生活以及开凿梯田艰辛的铓鼓舞。

舞时,首先由经过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开鼓仪式,在铓锣、铓鼓上敬酒,持铓绕桌三圈,向四方行礼,再重敲铓锣三下以示开始。之后,舞者持铓背鼓,边敲边舞,围成圆圈,击鼓者在外围,舞铓者在中心。舞时身体重心下移,腿部不断屈伸,身体上下起伏变化。此时,哈尼族妇女则在一旁手拉手排成两行,跳着舞,那舞姿古朴深沉,气浑力厚,刚柔相济。整个舞蹈古朴刚健、深沉有力、韵律新颖、热情奔放,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男性的阳刚之美,并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哈尼人刚毅淳朴的性格特征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哈尼铓鼓舞曾被誉为“世界风采的艺术”,在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和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以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广受称赞。在首都举行的中华鼓舞大赛中获最高奖——山花奖。铓鼓舞再现了哈尼族祖祖辈辈坚韧不拔,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团结拼搏,冲破千难万险,奔向理想目标的伟大民族性格。铓鼓舞是哈尼族古老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不但是哈尼族舞蹈的精华,而且对研究哈尼族历史以及繁荣今天的民族舞蹈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