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怎么衰落的

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怎么衰落的

时间:2022-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导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走向衰弱的直接原因是政治原因。除此之外新现实主义本身所具有的较大的局限性也充分暴露出来。首先,新现实主义电影把表现对象限于普通人,特别是贫民的日常生活。从许多影片的实际表现来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轻视对人的表现的。

三、新现实主义的衰落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1950年后走向衰弱,到1956年德·西卡和柴伐梯尼合作的最后一部影片《屋顶》问世后,新现实主义基本上结束。尽管这面旗帜后来仍被一些电影创作者高高举起,但性质已完全不同。导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走向衰弱的直接原因是政治原因。到50年代初,反法西斯主义的问题在意大利已居次要地位。已经稳固了的资产阶级政府开始攻击新现实主义影片是受共产党影响的、对社会现状具有破坏性的影片,指责影片真实反映人民的困苦生活是在国外损害意大利的形象。一位意大利内阁部长公开宣称电影是让穷人忘记现实、松弛身心的东西,所以暴露式的影片从哪方面讲都不合政府的口味。1949年意大利政府开始对电影实行全国管制,负责电影事务的内阁部长掌有发放制片贷款、审查影片内容和批准影片输出的全权,这对新现实主义是很大的限制。除此之外新现实主义本身所具有的较大的局限性也充分暴露出来。

首先,新现实主义电影把表现对象限于普通人,特别是贫民的日常生活。反对对事件进行集中概括,宣扬每一个生活事件都是一个挖不尽的金矿。例如在柴伐梯尼看来,不仅一个工人丢失了一辆自行车可以拍成一部影片,一个女人去买一双鞋也可以创作出一部影片来,认为艺术家要做的工作只是发掘这一经历的全部戏剧要素,并按照它们平凡的日常性来表现这一事件。一些新现实主义影片情节十分简单,只同经济相关。而一旦这种作法被视为艺术原则,不随社会和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其结果会使作品流于表面和肤浅,对观众的吸引力也难以持久。即使是表现普通人,新现实主义也有遗憾之处。从许多影片的实际表现来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轻视对人的表现的。人在电影中只是一种与现实环境相同的“背景物”,人只作为某种现实、某种命运的说明而存在。例如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失业者、家庭妇女等实质上都只是在象征战后意大利的贫困,他们的存在同影片中呈现的破落街道、肮脏的贫民窟没有什么区别。除了少数影片外,人物在性格特征上都比较模糊,他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象征而出现。因此在一些影片中几乎所有的人,尽管他所属的阶层、职业、社会地位不同,但他们都是善良的、值得同情的小人物。例如警察与小偷,游民与失业者,农业女工和家庭妇女,甚至大家闺秀,几乎都成了贫困化的受害者。他们是一种抽象的恶,即贫困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某个阶级或某个阶层、集团的具体存在的人。不去表现人,不去刻画典型性格的文艺作品,是不会有永久生命力的,新现实主义也不能摆脱这个客观规律。另外在选材上,新现实主义也比较狭窄,在地域上只表现南方大城市,如罗马、米兰的情景,北方工业区完全被忽视。在50年代经济复苏,政治经济斗争日益复杂的时期,这种题材上的狭隘性就更加无法适应。所以这种开始受到人民广泛欢迎,后来被很多人如法炮制的反映贫困的影片,在人们的贫困逐步缓解的时候,就不再被人注意了。正如在新现实主义后期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安东尼奥尼在1962年说:“今天制作一部关于一个自行车被偷的人的影片似乎不再重要了。自行车的问题已经解决。重要的是了解这个自行车被偷的人现在心里想些什么,他自己怎样去适应战时和战后时期的经验,以及我们国家所发生的一切在他内心留下了什么痕迹。”他认为新现实主义缺乏深度是言之有理的。

其次,新现实主开创了电影再现美学的新纪元,发展了一整套最大限度地追求真实的拍片方式。它取消了依赖明星、人工照明和搭建布景等做法,在叙述故事时强调按时间顺序展开,拒绝采用闪回之类的手法,这些都大大推动了电影美学的发展,但其中某些趋于极端的做法对它自身也是损害。比如它十分贬低编剧和表演的作用,把构成一部影片艺术性的主要元素情节结构和表演技巧,同商业电影的胡编乱造和明星制度混为一谈。柴伐梯尼曾说:“编剧技巧无非是一种把死板公式硬套在活生生的社会事实上面的技巧。”“对新现实主义来说,演员,作为扮演另外一个人的人,跟故事一样没有存在的理由。我的意思是说,在新现实主义中,每个人必须演他自己。”这些话不免过于极端。新现实主义的创作者们当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节约经费出发尽量简化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不聘用要价很高的电影明星,这都可以理解,并且在实际效果上起了反对好莱坞的胡编乱造和明星制度的作用。但后来却发展为非情节化和非性格化的艺术主张,这就有些违背本意了。

我们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既要看到它在当时的进步作用,以及作为一面旗帜对以后电影发展的巨大影响。也要看到它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一种艺术主张有重大的缺陷和遗憾。但新现实主义的衰弱,并不表明意大利电影的衰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在50年代末分化为三派:一是以德西·卡和柴伐梯尼为代表的“纪事派”或称新左拉派,这一派后来发展为生活流电影;二是以维斯康蒂为代表的“故事派”或称新巴尔扎克派,后来的意大利政治电影主要受这一派的影响;三是运动后期新崛起的青年导演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为代表的内心现实主义,他们是战后影响最大的非理性主义电影的先驱。

【注释】

[1]《电影作品》1981年第3期,第8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