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列宁和“不断革命论”

列宁和“不断革命论”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17年,列宁走得更远,他进一步主张,任何有效的民主变革,都必须辅之以不断革命论一直坚持的社会主义建设。毫不奇怪,列宁战争期间的著作中,有大量的段落带有不断革命论的味道。尽管如此,列宁和托洛茨基之间仍然存在理论上的差异,其中有些差异在革命之后成为他们之间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另外,列宁并不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列宁的观点,在1914年后更接近于托洛茨基的观点,如我们在以上第十一章看到的,他这样做时,已经是从一个很接于托洛茨基的立场出发。“普鲁士道路”把前资本主义形式和资本主义形式整合在一起,因此“综合发展”的概念已经隐含其中。虽然把自己限制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措施中,但“民主专政”被认为能够与反对资产阶级的严厉措施相兼容。1917年,列宁走得更远,他进一步主张,任何有效的民主变革,都必须辅之以不断革命论一直坚持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基础上,列宁增加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种专政理论似乎否定了他自己的政党学说,而政党学说正是托洛茨基以前反对布尔什维主义时集中批判的内容。革命本身是有国际目标的,但最初它必须只限于采取特定的集体主义手段,不包含直接的彻底的向社会主义转变,托洛茨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毫不奇怪,列宁战争期间的著作中,有大量的段落带有不断革命论的味道。当然,很多布尔什维克对列宁回到俄国后第一次表明他的新立场的“四月提纲”的反应,就是指责列宁的托洛茨基主义。托洛茨基在1917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即他与列宁之间存在的分歧是次要的。直到1940年去世,托洛茨基一直坚持这一立场,其他很多人也赞同他的观点列宁在1919年之前没有读过《结论与展望》的事实,可以被用来为他对托洛茨基的学说存在明显的误解进行辩解。

尽管如此,列宁和托洛茨基之间仍然存在理论上的差异,其中有些差异在革命之后成为他们之间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最明显的是,列宁1917年的著作中表达的“两阶段”革命的观点,并不同于托洛茨基两个革命相嵌在一起的概念。另外,列宁并不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整个1917年,他都认为通过军事专政落实 “普鲁士”式的解决方法,仍然是极有可能的。真正将两位理论家区分开来的,是两者对革命的原因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问题存在不同看法。正如我们已看到的,列宁通过对发达资本主义的理解,而不是通过以托洛茨基的方式重新解释俄国的“落后”,开始接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是必然的。在列宁看来,认识到俄国社会形态内部的“综合发展”,无助于解释社会主义革命会成功的原因,“不平衡发展”的因果作用也仅限于国际冲突中。列宁的策略转变,包含了与俄国的内部条件相关的观点,但是它们与俄国工业化的“特殊性”无关,而与战争造成的影响息息相关。

与托洛茨基一样,列宁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一个国际主义的理由,即如果它不能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它就可能失败。然而,在这一点上,列宁与托洛茨基存在一个重大的区别:列宁逐渐认为,大部分农民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会保持合作,因为现代资本主义造成了所有被压迫者的新的团结,为自治和经济计划提供了手段,即使在俄国落后的条件下也是如此。但是这也意味着俄国革命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外部,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内部制约因素。在这里,与托洛茨基存在的观点上的分歧,支配了1924年列宁去世后有关经济政策的争论(参见以下第十五章)。列宁将世界革命看作一个长期的进程,其中有挫折也有进步,而且在不同的国家显示出很大的差异。1917年,列宁尽管坚信俄国革命不会在很长时间内孤立无援但他有时又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被继续孤立。

正如苏联的编辑们主张的,所有这些都不能证明列宁是“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家,但他的著作的确很容易作出这样的解释,托洛茨基的著作却不具有这一特征。20世纪20年代时,布哈林和斯大林提出,列宁对“一国社会主义”持支持态度,但他们并不像托洛茨基那么固执(参见以下第十五章)。列宁使用了国际主义术语证明十月革命的正当性,但是他也诉诸于国内形势,表明俄国可以在没有外部援助和根本性的内部冲突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