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反而葬送了生命的防潮堤

反而葬送了生命的防潮堤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田老村的防潮堤,在1934年开工,1978年完成。用44年的时间建造了高10米,总长度为2433米的二重防潮堤。真可谓空前的工事,空前的防潮堤。防潮堤是安全安心的象征。但是,对它过度信赖的居民们,反而葬送了生命。政府成了防灾的主体,是防灾的最大不幸。

三年多过去了。日本人想解开这样一个谜:在防灾意识看似已经深入人心的日本,3·11的地震和海啸为什么还是死了两万多人?原因何在?原来在岩手的三陆地域,1896年(明治二十九年)发生过大海啸,死者2.2万人。其中田老村(现在宫古市田老)死者1859人。当时的釜石町人口为6529人,死者4041人,几近全灭。从此以后,日本人就以明治三陆海啸的规模为模式谋划防灾。如田老村的防潮堤,在1934年开工,1978年完成。用44年的时间建造了高10米,总长度为2433米的二重防潮堤。真可谓空前的工事,空前的防潮堤。

著有《不死人的防灾》(集英社,2012年)的灾害学学者片田敏孝,恰巧在大地震发生的前夕曾经采访过当地的老人。问道:大海啸来的话,你准备逃吗?老人回答说:明治三陆海啸和昭和三陆海啸这里都遭殃了,但这回有了巨大的防潮堤,应该没事了。片田说:这不行,防潮堤只有10米高。昭和三陆海啸是10米高,明治三陆海啸是15米高。老人说:你看,这回有两道防潮堤。如果有超越这两道堤坝的海啸来了,我老头也应该死了。在3·11之后不久,片田深入灾区,想到了这位老人。他自问:大海啸来袭,这位老人逃离了吗?死了那么多人,肯定有很多人没有及时避难。后来再一打听,这位老人果然死于这次海啸。

海啸

悼念

海啸发生后的2011年3月20日,《朝日新闻》这样写道:日本第一的防潮堤,居民们称之为万里长城,流露了强烈的信赖感。防潮堤是安全安心的象征。因为有防潮堤在,所以不想逃离或来不及逃离的人很多。

这里就表露出一个悖论:建造防潮堤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保护居民们的生命。但是,对它过度信赖的居民们,反而葬送了生命。这样看来,越是巨大的防潮堤,越会让人防灾的警惕意识变得松懈。

在海啸的重灾区岩手县釜石市,防灾人员曾向当地市民发放过海啸可能浸水的区域地图。这张地图,是根据明治三陆海啸(1896年)和昭和三陆海啸(1933年)等海啸之后的最大受灾范围而绘制的。拿到这张地图的市民是如何想象的?他们首先在地图上找寻自己的家。看看自己的家是否属于受灾预计的范围。“太好了,我家海啸不会来。”“不好。我家会有海啸。”如此等等。但是3·11的大海啸,有很多地图外的区域首先遭到了重创。为何要发放地图?是为了市民能逃离灾难不死人。但相信预测思维定势还是死人了。对此,片田敏孝这样挑明话题的真意:这是否就是日本防灾教育的“正常化的偏见”呢?这是否就是这场大海啸死了那么多人的一个原因呢?建造了防潮堤,发放了可能受灾范围的地图,就以为人可以对自然算无遗策了,对自然的敬畏也没有了。而且把防灾都委托给政府,鲜活的生命也无条件地交给了冷冰冰的政府。政府成了防灾的主体,是防灾的最大不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