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阖家团圆过大年

阖家团圆过大年

时间:2022-05-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这些食品都是家常便饭,不觉稀奇了,可是早年间,因为生活水平不高,这些食品作为“奢侈品”,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享用。一些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家庭,过年的时候还会特意准备另一种食品—鱼,最好是鲤鱼。辞旧迎新,拜年拜年是东北人民过年的传统习俗。年味十足的农家院 大红的灯笼,烫金的对联,装点出过年的喜庆气氛。除了贴门神,耍龙灯也是一项重要的过年习俗。

Heilongjiang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虽然节日相同,大家都喜喜庆庆过新春,但是不同地区,庆祝新春的方式,却有或大或小的差异。东北黑龙江省的民众,是如何庆新春的呢?

过年最少不了的,吃!

东北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说的就是进入春节时的情景。过年的时候,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这些小食品都是用麦芽糖制作的,不是很甜,但是在生活不富裕的年代,能吃到麦芽糖,已经是一种不错的享受了。

糖果
各式干果、糖果是过年必备的小吃,用它来招待客人,也是小孩子们的最爱。

不过这些小食品不单单是用来吃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祭灶,让灶王爷吃了糖嘴变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也是春节即将到来的一种标志,预示着马上要过年了。

越是上了年纪的东北人,就越重视过年,而且过得还特别讲究,于是就有了一首生动贴切的民谣:“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八粥

民谣中提到了腊八粥、炸豆腐等,这些都是春节时老东北的传统食品。今天,这些食品都是家常便饭,不觉稀奇了,可是早年间,因为生活水平不高,这些食品作为“奢侈品”,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享用。

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当然,春节的时候,不是只有以上几种食品,还有像古代祭祀用的糕点,包括蜜供、萨其马等食品。一些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家庭,过年的时候还会特意准备另一种食品—鱼,最好是鲤鱼。除夕夜吃鱼,预示着年年有余(鱼),鱼也是一种祭祀用品,兼有美食和贡品之作用。另外,饺子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素馅的饺子用来做上贡敬神的贡品,而大家吃的普遍都是肉馅的。生活并不宽裕的人家,饺子馅一般是肉菜混合的。早年间,东北的人家不管多穷,除夕夜吃饺子是家家必需的。

除了年糕、饺子等众所周知的食品,“老东北”的人家还要吃“豆儿酱”。豆儿酱是一种传统凉菜,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做成,和肉皮冻相似,只是原料有所不同罢了。此外还有“芥末墩儿”,用来佐酒、开胃。

当然,除了这些传统的食品,还有一些必不可少的食品,就是糖果、干果和瓜子这类小食品。时至今日,这些食品都流传了下来,不过现在想吃就吃,不用等到春节才能一饱口福了。

如今的春节,餐桌上的菜品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丰富而营养。而近些年,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趋势,年夜饭不在家吃,而是在各大酒店订好去“撮一顿”。

辞旧迎新,拜年

拜年是东北人民过年的传统习俗。人们用美好的贺词来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希望。古时候,拜年的意义要狭窄一些,其含义是为长辈恭贺新年,磕头问安,要对长辈行大礼。当然,遇到同辈亲友的时候,也要互相道贺,不过礼节上的要求比对长辈要宽松得多。

拜年也是有一定顺序的,首先从家里开始。大年初一的早晨,首先向家里的长辈们拜年,而长辈们会事先准备好红包,也就是压岁钱,分给来拜年的晚辈们。给长辈们拜完年之后,才是给其他族人拜年的时间。拜年的路上遇到了亲友熟人,都要说一声“过年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吉祥话,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

时代进步,拜年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拜年的习俗不仅没有被摒弃,反而增添了许多新内容,例如赠送贺卡等,而贺卡进一步变化,演变成电子贺卡和短信拜年等。

年味十足的农家院
大红的灯笼,烫金的对联,装点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门神

岁晚贴门神,喜气舞金龙

旧时年俗,岁晚时节,东北人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贴门神,以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

“门神”二字最早见于《礼记·丧服大记》中。郑玄注:“释菜,礼门神也。”在唐代之前已有门神之俗,唐代以前桃符上有神像以驱邪也早已成俗。

舞龙表演
春节舞龙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对于门神,各地有不同的理解。最早的门神故事题材,是南朝粱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的神荼、郁垒。传说黄帝时期的“神荼”、“郁垒”能捉鬼,经常在度朔山的章桃树下,对众鬼进行审问。他们将那些做了坏事的恶鬼用草绳捆起来,然后送到老虎面前,让老虎把它们吃掉。到了汉代,在门上贴“神荼”、“郁垒”像就形成了一种风俗。

而唐代李世民之后,民间普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画像当作门神,这也是现今流传最广的。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心情烦闷,经常听到卧室外传来异常的响动,最后闹得皇宫不得安宁。他很害怕,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文武大臣,希望文武大臣能为他出主意,解决他的难题。还真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秦叔宝。秦叔宝对李世民说道:“臣生平杀敌如切瓜,收尸像聚蚂蚁,还怕鬼魅吗?愿和尉迟敬德全副武装立宫门外把守。”李世民大喜,就让两个人守在门外。果然,整晚都没有再听到异常的声音,李世民睡得十分安稳。不过有一点,两个人不可能每天都守在门外,他们也需要睡觉休息,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找画师绘制了两个人全副武装的画像,挂在李世民的房门外替代他们守夜。以后,人们就模仿这个办法,将两个人的全身画像挂在门上,他们两个人也就被当成了门神。

除了贴门神,耍龙灯也是一项重要的过年习俗。耍龙灯,别称“舞龙”、“龙灯舞”,是黑龙江省极具民间特色的娱乐活动。

从春节开始,一直到元宵灯节,很多地区的民众都有耍龙灯的习俗。耍龙灯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舞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耍龙灯当然少不了“龙”,古时候的“龙”,大多是用草、竹、木、纸、布等材料粗制而成,龙的节数为了吉利,基本上都是单数,最常见的是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最多可达二十九节。不过十五节以上的“龙”会比较笨重,舞动起来很不容易,所以十五节以上的“龙”多数用于装饰、展示,因而这种“龙”的外观,通常要比舞动的“龙”华丽,以供人欣赏。还有一种奇特的龙—“火龙”,内置燃烧物,夜间舞动起来十分壮观。

如今,舞龙的习俗不只是在春节,每逢重要的节日,或者是大型的庆典,甚至在婚庆的时候,都会舞龙舞狮,展现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