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赏识,让生命熠熠生辉

赏识,让生命熠熠生辉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她就是南京女孩——周婷婷。看着自己可怜的女儿,周弘的心都碎了。听到这个消息,周弘心里升起了一丝希望,他带着婷婷找到了老中医。尽管婷婷的情况比较严重,但是老中医还是答应试一试。借助助听器,周弘准备为女儿治哑了。从此,婷婷开始摆脱手语,努力用嘴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婷婷知道说话后,一家人都很兴奋,可是她的发音并不准确。婷婷的奇怪发音引来了一车子人的好奇目光。

似乎在一夜之间,网络、报纸、杂志等众多媒体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不一般的女孩:

3岁半开口说话,6岁认识两千多汉字;

8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10岁与父亲共同完成十二万字的童话故事《从哑女到神童》;

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

16岁以优异的成绩提前学完高中课程,考入辽宁师范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她的毕业论文《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被指导教授称赞为“可以载入史册的精品”;

1997年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受到江泽民同志的接见;

2001年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在这所世界一流的聋人大学潜心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学位

她就是南京女孩——周婷婷。

谁能想到,取得这些成绩的竟是一位从小双耳全聋的女孩!而帮助她创造这些奇迹的,是她的父亲——周弘,原本只是一家工厂的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周弘由教育的门外汉一跃成为新时代的教育专家,他创立的赏识教育理论让许多父母走出了原有家庭教育的误区。

所有这一切都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最伟大的父爱。父亲和女儿共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奇迹,源自父亲心中坚强的信念

1980年6月29日,和所有即将要做父亲的人一样,周弘在焦急的等待中迎来了女儿的出世。就在一家人还在为婷婷的出世兴奋不已时,一个残酷的事实使全家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婷婷因庆大霉素药物中毒加之胎儿时受X光的摧残,听力已经完全丧失!

周弘带着女儿跑遍了南京各大医院,得到的都是同一个回答:婷婷的耳朵没法医治,她今后的唯一出路就是上聋哑学校!医生的一纸判决令带给全家的只有绝望。周弘不能相信天真无邪的女儿从此就要在无声的世界中惨然度过一生。好几次,周弘去厂里的幼儿园接女儿,都看见她孤零零地蜷缩在角落里,呆呆地看着别的小孩子玩。每次接女儿,周弘都听到幼儿园的小孩子在他背后叫着“小哑巴的爸爸来了”。婷婷渐渐地也好像觉察到了自己和别的孩子的不同,在幼儿园里,她极度自卑,大小便都不敢跟老师说。冬天,裤子尿湿了,结成冰,婷婷冻得直打哆嗦,小嘴也冻得发紫。看着自己可怜的女儿,周弘的心都碎了。

正当周弘深陷绝望之际,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唤起了他心中沸腾的父爱。周弘内心在默默地思量:“大岛茂为了有1%生存可能的女儿幸子付出了无尽的父爱,而我的女儿只不过是耳聋啊。生命是脆弱的,也是美丽的。我一定要为她打开有声世界的门。我一定尽全部努力,绝不惧怕失败。这样,女儿长大了,我也问心无愧——孩子,老爸久经磨难但从没放弃。”从此,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

一声响亮的“布单”,打开了通往有声世界的大门

婷婷的耳朵依然听不到一点声音,但这时的周弘已经不再颓废,他已经下定决心要为女儿治病,要让女儿开口说话,他坚持不懈地教女儿喊“爸爸”、“妈妈”等日常用语。为了教女儿发“灯”字音,周弘在傍晚骑车带女儿回家的路上,总是反反复复指着路灯,一遍又一遍地在女儿耳朵边上喊“灯,灯……”,骑一路喊一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弘知道了一个老中医,他用针灸的方法把很多孩子从无声的世界里带了出来。听到这个消息,周弘心里升起了一丝希望,他带着婷婷找到了老中医。尽管婷婷的情况比较严重,但是老中医还是答应试一试。于是,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周弘都要带着婷婷到老中医那里接受针灸治疗。日子长了,婷婷的耳根有了很多针眼,有的针眼里都渗出血丝了,可婷婷的耳聋还是不见起色。老中医也开始拿不定主意了,他怕孩子吃不消。在这种进退两难之际,周弘还是坚持了,他执著地认为,只要有一点希望他都要坚持。终于,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坚持之后,在针灸的作用下,婷婷的听力恢复了一点。尽管这一点听力是那么的微弱,但周弘一家人还是兴奋极了。借助助听器,周弘准备为女儿治哑了。

由于长期处在无声的世界里,婷婷已经习惯了用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已经三岁半的婷婷还不知道,人的嘴巴除了吃饭以外,还有说话的功能。为了让她真正意识到口语交流的意义,全家人决定用“食物刺激法”来刺激她说话,不说话就不给食物。

一天下午,婷婷午觉醒来后想要吃饼干,她用手指了指饼干盒,奶奶在把饼干盒递给婷婷时,突然停了下来,她大声对婷婷说:“婷婷要吃饼干是可以的,但婷婷要说出‘饼干’两个字才吃得上。”接着,奶奶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婷婷喊着“饼干”两个字。奶奶的嗓子喊哑了,可婷婷就是没法开口。饼干近在咫尺却吃不到,婷婷委屈得眼泪直流,小脸涨得通红。奶奶心疼极了,很想把饼干盒给孙女。看着女儿痛苦的样子,周弘也很心疼,但一定要让女儿开口说话的信念战胜了他的情感。他坚持要婷婷说出“饼干”两个字。祖孙俩就这么僵持着,40分钟过去了,婷婷哭得没有力气了,终于喊出了两个含混不清的音:“布单”。奶奶惊喜万分,急忙把饼干递给了婷婷,婷婷眼睛一亮,一连串说了好几个“布单”。

这一声“布单”来得这样艰难,这样痛苦,虽然它离“饼干”的正确发音相去甚远,可这一声对婷婷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婷婷终于意识到了口语交流的意义,知道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总对着自己张着嘴巴的缘由,原来他们都是在教自己说话。从此,婷婷开始摆脱手语,努力用嘴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婷婷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周弘不懈的努力,这其中也包括周弘心理上的不断调整。婷婷知道说话后,一家人都很兴奋,可是她的发音并不准确。她叫苹果“布多”,称鸡蛋“希旦”,把糖块喊成“当带”,说巧克力为“倒滴滴”。有一次,周弘带着女儿坐公交车,婷婷突然完整地说了一句:“婷婷——邀(要)——嗤(吃)——倒(巧)——滴滴(克力)。”婷婷的奇怪发音引来了一车子人的好奇目光。有人在议论:“这个女孩子一定是个哑巴。”“小哑巴也想说话哩!”听到这些议论,周弘只觉得自己如芒在背,难堪极了,他很为自己和女儿感到羞耻,他看看婷婷,希望她赶快住口,但婷婷仍然不停地喊着要吃“倒滴滴”。就在那一刹那,周弘忽然改变了想法,他决定让女儿说下去,并为女儿能完整地说出这句话竖起了大拇指。从此,周弘不再为别人好奇的眼光而感到羞愧,不再为别人背后的议论而觉得不安。别人怎么议论无关紧要,只要婷婷能开口,这比什么都重要。是的,女儿现在还口齿不清,可是她会好起来的,她不是已经知道说话了吗?

在生活中,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常常比正常的孩子招来更多的异样眼光,于是许多家长都忍痛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孩子与社会接触。诚然,异样的眼光有时会伤害到孩子,可无论如何,总比把孩子关在家里要强得多。父母的不安,更多的还是出于自己要面子的心理,他们觉得生了有缺陷的孩子是件羞耻的事,家丑不可外扬。殊不知,越是这样的孩子越要让他们与社会接触,他们需要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了解生活,获取帮助,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教育一个先天耳聋的孩子,其中的艰辛只有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婷婷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后,周弘并没有就此满足。和同龄的健康孩子相比,三岁半才开口说话的婷婷,差距还很大,她学习每一个音都要比正常儿童花多得多的时间。为了发一个“哥”字,婷婷用了三年。如果按照正常儿童先学口语再学书面语的方法学习语言,婷婷无论如何都无法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

在焦虑和期盼之中,周弘从女儿明亮的眼睛中得到启发。语言除了口语,还有书面语,既然聋人的眼睛特别敏锐,那么为什么不能用书面语与口语、说话与识字同步的方式来教育婷婷呢?于是,在经历了多次尝试之后,周弘发明了“母语玩字法”。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婷婷开始追赶同龄小伙伴。

周弘的做法是:把女儿看到的事物、嘴里说的话以及自己该对孩子说的话随时写在家中的墙壁上、地上、纸上,甚至写在女儿的手心和手背上。女儿笑了,就写“笑”;女儿哭了,就写“哭”;看星星,就写“星星”;看月亮,就写“月亮”。这样,婷婷在看到字形的同时,也能够对字意有感觉。每一次父女俩外出玩耍回来,两人的手心和手背甚至胳膊上都写满了字。一次,婷婷的母亲出差,婷婷一边追着火车一边喊“妈妈”。看到这个场景,周弘抓住女儿的手,写下了“依依不舍”。

为了纠正女儿的发音,周弘首先自己学会说普通话,然后帮助女儿逐个纠正发音。炎炎夏日,在闷热的屋子里,周弘为女儿赶制了一套卡片式正音词典,有一千四百多个词汇,每天都纠正她的发音,从而使婷婷掌握了发音的规律,说出了一口别人能听得懂的普通话。

周弘在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时,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

婷婷六岁时,她的阅读水平和识字量已远远超出了同龄人。凭借这一点,婷婷还救了自己一回。有一次,周弘和他的妻子在婷婷睡觉的时候出门了。婷婷醒来后见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吓得大哭起来,边哭边喊:“大老虎来了,大老虎来了。”糟糕的是,夫妻俩谁都没带钥匙,任凭他们怎么敲门,婷婷都听不见。周弘使劲踹门,婷婷隐约听到门那边有声响,她更加害怕了,大叫:“不得了啦,大老虎上楼了,大老虎上楼了!”周弘试了很多办法,可是非但依然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婷婷更加惊恐了。忽然,周弘想到了一个方法,尽管婷婷听不见,但她可以看见呀!于是,周弘从邻居那里借来了纸和笔,告诉婷婷外面不是大老虎,而是爸爸妈妈,让她赶快来开门。借着一根竹竿,周弘把写好的字条送进了屋子。婷婷看到了,终于明白了,她飞快地走到门边打开了门。

一本不起眼的小书开启了周弘对教育进行理性思考的大门

在教育婷婷的过程中,有一本书对周弘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本书不仅指导周弘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还为他后来提出和倡导“赏识教育”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它就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著的《幼儿才能开发》,一本仅有六万字的不起眼的小书。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的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大学生。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的这本书实际上是介绍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小提琴家铃木镇一的教育思想的。

铃木的读书时代正是明治维新之后。当时日本升学考试竞争很激烈,很多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考分,而铃木的父亲却和别的家长不同,他没有这样要求孩子。他对铃木的要求是:每门功课只要能达到及格水平就够了,及格就是合格的标志。工厂的产品如果合格了,就是一个好的产品,就可以作为商品进入流通和使用的渠道。课程学习只要达到合格水平,就说明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了,也就是一个好孩子。你没有必要用自己全部的精神与生命去与别的孩子比分数。求知应该是人世间一种最大的快乐,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么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痛苦了吗?铃木问他的父亲:“既然合格就行了,那么空闲的时间干什么?”父亲说:“博览群书,把求知的快乐还给自己。”

铃木听从了父亲的话,不再刻意地和同学们比什么分数了。他在学习之余,大量地阅读各类书籍。中学毕业时,他的考试成绩不算理想,可他读过的书却是其他孩子的十倍乃至几十倍。

铃木在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感觉还应该读大自然。在不断体验大自然的过程中,他领悟到,地球经历了无数次的灾难后仍能生机勃勃,其奥秘就在于万事万物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没有生命力的存在,那么地球将是一片荒凉。铃木由此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旺盛的生命力,他将干不成任何一件事;而要评判一个人是否伟大,就必须看这个人是否充满生命力。

青年时期,铃木留学德国,结识了爱因斯坦,受到爱因斯坦的巨大影响。学成回国后他成为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在接触那些学习小提琴的孩子时,他发现几乎所有小孩子的眼睛都明澈如镜,闪闪发亮,透着智慧的光芒。在幼年时代,小孩子经常会询问家长: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一口气能问很多个为什么,问得许多家长都吃不消了。最后家长们只得说,这个世界有一个叫学校的地方,那里可是知识的海洋,你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学校里找到答案。可是真正到了学校以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怕那个叫学校的地方,多少双本应该越来越有智慧光芒的眼睛,反而变得暗淡无光了,能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最后连一个为什么都问不出来了。问题出在哪里?

铃木以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来衡量日本的学校教育,结果发现日本当时的教育缺乏生命意识,缺少人情味,把求知这种充满生命意识的快乐变成了一种乏味而无聊的痛苦。铃木在思考,他要寻找到一种更好的教育方法。

一天,他去拜访老朋友,刚走到朋友家门口,就听到朋友训斥孩子的声音。朋友愤怒的话语一字一句都传到了铃木的耳朵里。顿时,让他苦思冥想的问题开始渐渐清晰起来。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却能说一口流利的口语。看来教孩子学说话的方法就是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

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一个刚刚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孩子,做父母的对他的一言一行,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细节,都会给予无尽的赞美。对孩子跨出的第一步,总是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即便是一个生理有残疾的孩子,父母对他也是一片溢美之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世上最好的孩子,将来一定是天才。于是铃木拿起人们曾经使用过但又将它丢弃的方法来教孩子学习小提琴。铃木成功了,他每年培养出700名儿童,并努力使他们达到莫扎特14岁时的水平。

这本书周弘一口气读了十几遍,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撞击着他的心。他开始坚信: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生命中。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而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父母最初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于是,周弘不再满足于只是让女儿能够勉强说话,认识一些字,可以借助于笔将自己的意思顺利地表达出来,他决定要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人才。因为他开始坚信,女儿的生命中一定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婷婷是个有缺陷的孩子,这一事实决定了婷婷的教育要走一条和正常孩子不同的道路。周弘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教育女儿的每一个阶段都在思考、在创造。为了唤起女儿生命中的无限潜能,周弘使出了一些招数。

第一招,帮助女儿找到天才的感觉。

多年教育女儿的经验使周弘深刻认识到,帮助孩子塑造“好孩子”的感觉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为此,细心的他积极寻找一个能够树立女儿自信心的机会。一次,周弘在看海伦·凯勒传记时,无意间发现海伦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他心中一亮,机会来了。周弘激动地跑回家兴奋地告诉女儿,难怪她这么聪明,这么有灵性,原来她是海伦·凯勒转世。婷婷不解,周弘说她的生日跟海伦·凯勒相差整整一百年,一天不差。婷婷忙把书拿来一看,有点失望。海伦·凯勒的生日是27日,而自己却是29日出生的,相差两天。周弘不慌不忙地解释说,这是因为海伦·凯勒的妈妈生她时是顺产,婷婷出生时是难产,刚好耽误了两天,婷婷激动了。从此,婷婷找到了自己是天才的感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海伦·凯勒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婷婷深情地说,小时候每当做事遇到困难时,她就想象自己是海伦·凯勒。

为了强化女儿天才的感觉,周弘在女儿的玻璃台板下压了一张美国的《天才儿童行为表》,有意将女儿的行为与这个行为表联系起来。每当婷婷看书耽误了吃饭睡觉时,周弘并没有把书没收,而是欣喜地把女儿拉到写字台前看行为表上第一条: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第一条就符合,你说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父亲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婷婷越来越坚信自己是个天才,她的感觉越来越好。婷婷八岁那年,周弘对她也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挑战:让婷婷背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周弘把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一千位数字编成一个惊险荒诞离奇的故事,充分调动女儿的潜意识,让婷婷在快乐、陶醉的情绪中背诵。婷婷一天背一百位,10天就背完了。刚开始时,背一次需要20分钟,到后来五分钟就够了。婷婷能背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创造了世界之最。这件事轰动了中国残联,残联主席邓朴方专门接见了周弘和他的女儿,称他们创造了“爱和教育创造的人类战胜自己的奇迹”。

第二招,让女儿尝甜头。

周弘认为,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积累小的成功才能化为大的胜利。婷婷七岁时有一次做应用题,10道题只做对了一道。面对这样的结果,周弘没有发火,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给女儿打气和鼓劲。于是,他在做对的题旁边打上了大大的勾,而对做错的题没有打叉。他还满怀深情地对婷婷说,这么小的年龄就做这么难的问题居然还对了一题,爸爸在她这个年龄的时候对这么难的应用题是碰都不敢碰的。周弘的鼓励使婷婷信心倍增。在这种自由的环境里,婷婷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的数学课程。

学写作文一直是许多孩子和家长都感到头疼的事。婷婷刚写作文时,周弘和他的家人都在文章的好句子下面画上红色的波浪线,再好一点,双道波浪线。吃晚饭时,周弘就让婷婷把好句子读给全家人听,家人给予婷婷的热烈掌声使她连做梦都在想好句子。好句子越来越多,婷婷的作文也越写越好。婷婷10岁时与周弘合写了一本书《从哑女到神童》。这本书前半部分由周弘写教育婷婷多年来的艰辛和所感,后半部分是婷婷的作品,它们展示的是一个小女孩的幻想。婷婷的小说写得很精彩,好多孩子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

周弘的努力使婷婷树立起自信,幼儿园里那个躲在角落里极度自卑的女孩不见了。在小学,婷婷连跳两级。小学结束时,婷婷已经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南京市很多新闻单位对婷婷的情况作了大量的报道。婷婷随爸爸去北京受接见,做演讲,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荣誉一个接一个地来到她的身边,婷婷所在学校也发出了“远学赖宁,近学婷婷”的号召。被荣誉包围着的婷婷,进入中学后却被同学们疏远了。婷婷的好胜和时时处处不让人的脾气拉大了她与同学的距离,而学校的号召也在无形之中把婷婷推到了荣誉的孤岛上。周弘意识到,他对女儿的教育出现了盲点。一直以来,周弘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注在对女儿智力的开发上,却忽略了对婷婷良好人格的培养。

周弘陷入沉思,他知道女儿需要一次深刻的谈话。周弘告诉女儿,她已经误入了一个虚幻的世界里。从小到大,她都成长在一个包容的环境里。若不是周围的人给予她那么多无私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的。这个世界是由人组成的,每一个人的成长、每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要成为人上人,而是应该努力成为人中人。周弘的一番话点醒了婷婷,她哭了,她为自己对同学的错误言行感到羞愧。

这段教育经历让周弘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并不是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入上人,或者不幸成为人下人,而是要让他们成为不光自己快乐,而且要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中人。阅读周弘的赏识教育理论,我们发现,他要传递的正是这种精神,家长要走出教育的误区,必须首先对生命有正确的认识。

一个“行”字,使周弘在教育理论上开始觉醒

周弘教育女儿的奇迹经过全国数百家报纸、杂志和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全国各地来向周弘取经的人络绎不绝。1991年,著名儿童文学家杨臻邀请周弘写一本书,总结自己教育女儿的经验,以造福于所有的家庭。经过一番思索,周弘终于找到了一个能揭示其教育奥秘的字——“行”。成功的奥秘源于家长的一种良好的心态,源于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所有的家长在心灵最深处都是绝对地、无条件地、百分之百坚信自己孩子“行”。

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其实质就是要求父母重新拾起自己在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正确心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承认差异,导致差异缩小;允许失败,导致不怕失败。

孩子学说话时,家长能够承认孩子间的差异。说话早的孩子行,说话迟的孩子也行。家长不仅承认差异,还欣赏差异。家长之所以尊重差异,是因为家长心中始终坚信一个“行”字。坚信自己的孩子会开口说话,坚信自己能够教会孩子说话。当孩子第一次把水说成“堆”时,父母会欣喜若狂,认为自己的孩子如此聪明,已经懂得表达自己的要求。他们绝不会因为别家的孩子早就开口说话了,而自己的孩子才会说些只有家里人才懂的话而责备孩子。正是在这种宽容的环境中,孩子说话越来越清晰,词汇越来越丰富,慢慢学会了说话。

孩子成功地学会走路的奥秘在于允许失败。孩子学走路,摔倒了,父母鼓励他勇敢地站起来,所有的孩子都是在家长的鼓励下学会了走路。家长允许失败的态度也源于家长坚信一个“行”字。坚信孩子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坚信孩子总有一天会坚定地迈出第一步、第二步。家长坚定的信念,创造了孩子轻松舒展的成长空间,在家长鼓励的目光中孩子很快学会了走路。

由于坚信孩子“行”,所以家长能宽容地对待孩子的差异,允许孩子的失败,甚至欣赏、享受这种差异和失败。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会了说话、走路。可是,为什么孩子长大了,上学了,家长们却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行”了呢?周弘认为,这是因为家长的心态失衡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的眼光也变了,逐渐遗失了曾经拥有的宝藏,取而代之的是望子成龙心态下的贪。贪婪导致家长急功近利,对孩子拔苗助长,强求一律。于是在有的家长那里,打、骂、罚成为他们惯用的手段。

为什么一个“行”字能有这么大的魅力?周弘认为,因为“行”字满足了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学会赏识”就这样在周弘和他的志愿者们的不断探讨、体验中诞生。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来说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赏识教育的典型动作是:竖大拇指、拍拍肩膀、握握手。赏识教育的形象标志便是拟人化的大拇指。

赏识教育与传统的教育不同,它不是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抱怨这,抱怨那,给孩子造成“我不行”的不良心理暗示,而是无论孩子朝哪方面发展,都能在那方面找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充分肯定,“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

当然,赏识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为赏识而赏识。赏识教育中也有批评,而且可以是大胆的批评。只是这种批评并不是一种侮辱,它坚守“士可杀不可辱”的原则,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中的珍贵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份礼物。

此外,赏识教育反对把成功狭隘地定义为考一百分、得第一名、上名牌大学等。赏识教育追求的成功,应该是全面的成功,应该是人生的和谐、圆满和幸福。赏识教育是要培养一个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周围人的生命和谐、与自然界万物和谐的人。

不幸跌了一跤,有幸捡到一个宝

周弘教育女儿的这段历程,用周弘自己的话说是:不幸跌了一跤,有幸捡到一个宝。即不幸生了一个残疾女儿,有幸发现了一个教育宝藏。

当初,在得知女儿双耳全聋、几乎没有康复希望的宣判时,周弘也苦闷过,也绝望过。如果周弘就此绝望下去,抱怨下去,今天的婷婷就一定是个又聋又哑的孩子,无法开口说话,更无从创造一个个奇迹。值得庆幸的是,周弘及时从痛苦中振作起来,用他质朴而又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女儿和自己的双重奇迹。如果说,周弘决心与女儿的疾病抗争的倔劲,开始时还是出于一种自尊,一种不甘心让别人叫女儿“小哑巴”的本能的话,后来则完全源于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识——生命是可爱的,不管它的形式如何。

周弘对女儿的教育也跨越了一般聋哑孩子家长的有聋治聋、有哑治哑的阶段,大步跨进了教育的理性王国。在这里,善于思考的周弘,从探索具体的教育女儿的方法开始,逐步深入到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人们学会竞争,获得你争我夺的资本;相反,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使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周围入的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从这一高度去认识教育,一切的急功近利都是短视行为,都显得毫无意义;也只有从这个高度去实施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行”。

(谢 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