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人口史的发展史

甘肃人口史的发展史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古代人口旧石器时代石核新石器时代石铲环县古代属“极边”之地,远离中原,长期处于“荒服”状态,人口资料极为缺乏,但人类活动并不迟。但那时的人口记载,最多只记到郡州一级,迄今未发现记到县或县以下的人口资料。[6]《庆阳地区志·人口志》载:当时属庆阳地区境内11县,户27141户,口88711人,人口密度4.2人/平方公里。其时,环县长期涉入羌胡交替统辖,向无人户记载。《庆阳地区志·人口志》载,时全郡人口为271285人。
古代人口_环县人口志

第一节 古代人口

img41

旧石器时代石核

img42

新石器时代石铲

环县古代属“极边”之地,远离中原,长期处于“荒服”状态,人口资料极为缺乏,但人类活动并不迟。据考古发掘证明,约3万年前,旧石器中晚期,这里就有了原始人类居住和活动,如曲子楼房子、虎洞刘家岔旧石器时代遗址等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遗物几乎遍布全县”。[5]而第一次出现人户记载则为宋代。尽管在中国古代典籍文献、有关著作中,从禹贡九州之时就不断有户籍、人口的记载资料。但那时的人口记载,最多只记到郡州一级,迄今未发现记到县或县以下的人口资料。宋时环县由县治升为州治,于是才有了一些零星的人户数字,而当时所辖地域与今天大不同,各朝代颇多变动,面积广狭也不尽一致,统计口径差距较大,故数字又难尽正确与合理。至于宋代以前的人口状况,因为史书无载,只能付之阙如。不过,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起,高层政区和统县政区已有人口数据,尽管只载列到郡府一级,也为我们研究和推断县级行政区人口提供了一些宝贵的信息资料。人口专家、学者由此进行推算和演绎,遂大致罗列出各代人口消长发展的轨迹,其不能算作十分可靠的资料,但总强于一片空白。故就史书和专志所载有关本县政区及与环有关联之州郡的人户情况罗致于下:

夏商时期全国人口13553920口

“夏禹平水土,为九州。人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册府元龟·邦计部·户籍》)

“自天地设辟,未有经界之制……至尧遭洪水,分为十二州……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后汉书》注引皇甫谧《帝王世纪》)时环属雍州。雍州管辖范围包括今庆阳全境、宁夏全境、陕西西北部等地区。

东周雍州人口性别比男女3∶2

……“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岳……川曰泾、汭,其浸曰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畜宜牛、马;谷宜黍、稷”。(《汉书·地理志》)

义渠戎国据《庆阳历史文化揽胜》载:“春秋战国时(公元前770—221年),建都于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的义渠戎国,曾一时称霸北方,疆域扩及南至泾水,北到河套,西接崆峒,东扩桥山的广大区域,筑城数十,割据自受。”

秦始皇初,前221年,甘肃:927000人,人口密度:2.18人/平方公里;二世末前207年,697000人,人口密度:1.64人/平方公里(方荣,张蕊兰《甘肃人口史》)。

秦建立封建王朝后,始实行郡县制,在庆阳置北地郡(即原雍州),辖6县,环属义渠县(治在今宁县焦村乡)。为北拒“羌胡”侵扰,始皇修筑的秦长城,在环境内由西向东横跨180余公里。

西汉沿袭秦制,时全国分十三刺史部,环属凉州部朔方北地郡方渠县(治

在今环县曲子镇张旗村)。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地郡,户六万四千百六十一,口二十一万六百八十八。县十九:马岭、直路、灵武、富平、灵州、日句衍、方渠、除道、五街、鹑孤、归德、回获、略畔道、泥阳、郁郅、义渠道、弋居、大要、廉”。[6]

《庆阳地区志·人口志》载:当时属庆阳地区境内11县,户27141户,口88711人,人口密度4.2人/平方公里。[7]

东汉兵燹战乱,瘟疫流行,灾荒严重,人口骤减。据晋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和马瑞临《文献通考·历代户口丁中赋役》载,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北地郡辖富平、泥阳、弋居、廉、参纟言纟、灵州六城,户3122,口18637。环地域大部分属参纟言纟。

魏晋南北朝据《甘肃省志·人口志》载:从曹魏时期(公元211年)至隋统一全国(公元589年)的370多年间,甘肃一直处于各民族地方王国的分裂割据之中。陇东地区(包括今环县、华池、庆城、合水、正宁等县)则是匈奴、羌人等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晋武帝咸宁三年(公元277年),环属安定郡富平县辖(治在今庆城县)。东晋十六国时,环先后属前赵、后赵安定郡辖(治在今镇原县),再属前秦、后秦雍州辖(治仍在今镇原县)。公元417年,铁佛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夏国,环属夏辖。北魏、北周环南部属彬州(治在今宁县),西、北部属北地郡富平县辖(治在今庆城县)。其时,环县长期涉入羌胡交替统辖,向无人户记载。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时环先后属弘化郡方渠县和弘德县(治在今环县洪德乡)。据《隋书·地理志》:“弘化郡统县七:合水、马岭、华池、归德、洛源、弘化、弘德。户52473。”《庆阳地区志·人口志》载,时全郡人口为271285人。

唐全国分十三道,旋改十五道。环属关内道弘化郡。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改郡为州,环属庆州中都督府马岭县辖。《旧唐书·地理志》:“天宝:领县十,户二万三千九百四十九,口一十二万四千三百三十六”。环时为方渠县地(治在今环县城)。又,《元和郡县图志》:“庆州顺化都督府。开元户一万七千九百八十一、乡五十一。管辖县十:顺化、乐蟠、马岭、合水、华池、同川、洛源、延庆、方渠、怀安。”[8]

五代据《甘肃省志·人口志》所载:五代时(公元907—960年)的甘肃,自始至终大体被切割为陇东、陇西、河西三大块。陇东地区先后为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所辖有。时环为庆州(今庆阳)统辖,亦无人户资料记载。

宋依唐制改道为路,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全国分十五路,“天圣析为十八,元丰又析为二十三”(《宋史·地理志》),环属永兴军路庆阳府环州。宋·王存《元丰九域志》:“环州,下,军事。唐灵州方渠镇,晋置威州。周改环州,后降为通远军。皇朝淳化五年复为环州,治通远县。”[9]又,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通远军,本西蕃边界灵州方渠镇,晋天福四年建为威州,仍割木波、马岭二镇隶之。至周广顺二年避御名改为环州。显德四年,以地理不广,人户至简,降为通远军,管通远一县,并木波、石昌、马岭等三镇,征科人户。”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环始由县升州,至北周因避太祖郭威讳改威州为“环州”,后尚有改易,至宋淳化五年,复名为环州,宋金元因之,直到大明。所领一县,名曰“通远”,即环县。宋太平兴国时,通远军“管主户[10]二千七百二十二,客户[11]二千二百三十五”《太平寰宇记·卷之三十七》。“元丰户主四千一百九十九,客二千三百八十四”(《元丰九域志·卷第三》)。另据《庆阳地区志·人口志》:“元丰元年,环州通远户6583,口19617,主户199,客2384”。

金属庆原路庆阳府环州。“环州,上,刺史。宋军事,国初因之,大定间升为刺郡。户九千五百四”。(《金史·卷二十六》)金泰和七年(公元1207年),环州通远户9504,口56644(《庆阳地区志·人口志》)。另据《续文献通考·户口卷》:“环州,户九千五百四”,与《金史》所载完全一致。又《甘肃人口资料汇编》载,金时甘肃户均人口5.96人。

元属巩昌等处总帅府环州,后与庆州定为环庆路。金隶庆阳府。元初为散郡。旧领通远一县,元至元七年并入本州。”[12]无人口记载。

明环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庆阳府。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州废,始称环县,但无人户资料。明嘉靖《庆阳府志》载:“原额军民杂役人户共五千六百五十二户,军户二百一十五户,民户五百三十八户,杂役户二百一十户,逃亡军民杂役户一千二百五十六户。见在户七百二十三户。”“原额人口一万五千三百二十七丁口”,“见在男、妇共九千三百五十二丁口,成丁男子一万一百二十一丁。未成丁二千一百三十口,妇女五千二百三十六口,大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小三千二百二十五口。”[13]另《庆阳地区志·人口志》所载与此相同,全区人口密度约8.6人/平方公里。《甘肃省志·人口志》“明天顺和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按里数计算人口表”载列:“天顺初(公元1458年)环县四里,户440,口4453;嘉靖、隆庆年间人、户与此相同。”[14]据《甘肃通志稿》载:嘉靖(公元1542年),庆阳府领7县,户11788,人171938,时环县户681,口10121”。另据《环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载:其时环有户(含军卫户)1825,人(含军卫人)32110。

清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旋改甘肃布政使司,简称甘肃行省。

环属甘肃省庆阳府。顺治前,环县有人口48370(清赵本植《庆阳府志·田赋》)。顺治七年,“原额军民户共五千六百五十二户,除逃亡外,见在五百二户”。“原额人丁,……共折下下人丁九千六百七十四丁”。“顺治七年九月,……共实在丁一千三百一十四丁。”[15]“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民众大增,今全区内当时有172883户,1217300人,突破了百万大关,是历史上区内人口总数记载最多的年份”,“人口密度46.4人/平方公里”。[16]

据有关文献和志书记载,将秦以降不同历史时期环地归属郡州及本县政区人口资料列表如下(见表2-1-1),以便了解历史人口之概貌作参考。

表2-1-1 古代环县及相关郡、州人口资料统计表

img43

续表

img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