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原子并非不可分割

原子并非不可分割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子并非不可分割原子并非不可分割19世纪末,在关于原子是否真实存在之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惊异又困惑的实验发现。汤姆逊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这种粒子是所有原子的组成部分。以前人们认为化学原子没有结构,不可分割。而电子的发现意味着,化学家的原子并非简单的、不可分的实体。这说明氢原子核是各种元素的原子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子并非不可分割

原子并非不可分割

19世纪末,在关于原子是否真实存在之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惊异又困惑的实验发现。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1845~1923)发现阴极射线;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耳(1852~1908)意外发现放射现象。最初没有人预料到,这些发现将把物理学带入一个新的纪元。

1897年,汤姆逊证明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小很多,这一粒子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电子”。汤姆逊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这种粒子是所有原子的组成部分。这样,化学家的原子被汤姆逊一举击碎了。以前人们认为化学原子没有结构,不可分割。而电子的发现意味着,化学家的原子并非简单的、不可分的实体。此后,20世纪头十年出现了各种原子结构假说,但没有一种能得到证实。1911年,卢瑟福(1871~1937,见图3-9)在他“一生中最不可思议的实验结果”基础上提出一种原子模型。在这种新模型中,道尔顿的不可分割的原子,现在看起来每一个都像一个微型的太阳系,坚实的原子核居于中心,电子“行星”远远地围绕着它旋转。经丹麦物理学家玻尔(1885~1962)等人的完善,这种原子模型被广泛接受,并对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给出了完美解释。

1919年,卢瑟福与他的学生在做进一步实验时,发现用α粒子轰击各种元素的原子核,都会从中打出高速的氢原子核。这说明氢原子核是各种元素的原子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劳特假说在某种意义上复活了。1920年,卢瑟福给氢原子核起了一个专门名字——质子。

于是,构成宇宙间万物的基本砖石由原子变成了质子和电子。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原子的质子—电子模型,但进一步的研究否定了这种模型。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1891~1974)从铍原子核中打出一种质量与质子几乎一样大,但不带电荷的粒子,查德威克把这种中性粒子叫做“中子”。这说明原子核中有中子。这样一来,组成宇宙间万物的基本砖石就又多了一种“中子”。中子发现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1901~1976,见图3-10)马上意识到所有原子核可以通过质子与中子的组合来诠释。这种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模型很快就被科学界所接受,并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常识。

道尔顿描绘的物质结构景象至此又一次发生了改变。道尔顿不可分的原子被分为电子与原子核,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合而成。各种元素的原子,不过是由质子、中子、电子这三种基本“构件”构造而成的“部件”而已。

在此之前,道尔顿关于同一元素的原子质量完全一样的观点也被修正了。从1911年开始,人们就认识到存在原子序数相同因而化学性质无法区分,但原子质量却不同的同位素。人们也了解到大多数元素都是同位素的混合物,如自然界中的氯是两种同位素35Cl和37Cl的混合物,因而氯的相对原子质量35.46只不过是平均值。也就是说,普劳特猜想是由于错误的理由而被否定的!质子-中子这一原子核模型也使人们对同位素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同位素只不过是同种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有所差别罢了。

一切都清楚、明白了,而这一切又是多么简洁明了啊!然而这一简洁明了的物质世界图景只保持了不长的时间。1932年,安德逊(1905~1991,见图3-10)在宇宙线中发现曾被狄拉克预言的正电子,反物质进入了物理学家的视野。

随着宇宙线的研究及20世纪50年代后加速器建设的迅猛发展,新粒子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其中被统称为强子的粒子就有百种以上。这些基本粒子组成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性的“基因库”,这既令人兴奋,同时也让人头疼,于是理论物理学家们开始忙于将数目庞大的强子进行分类。

img39

图3-10 海森伯和安德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