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丽水流金《水经注》

丽水流金《水经注》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丽水流金《水经注》郦道元:丽水流金《水经注》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人。一本名为《水经》的古籍引起他极大兴趣。《水经注》的突出特色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丽水流金《水经注

郦道元:丽水流金《水经注》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宣武帝执政期间(500—515),历任冀州镇东府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等职。孝明帝即位(516)后,将边远地区改州为郡县,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孝昌(525—527)初,扬州刺史元法僧反于彭城,道元奉诏平叛成功。他以威猛严峻著称,遭权贵忌恨,被谗出任关右大史。当时,雍州刺史萧宝寅反象已露,派兵将围困道元一行于雍州阴盘驿,截断岗下水井,道元奋力抵抗,凿井十余丈不得水,驿亭终被攻破。贼兵杀其侄和二子,道元亦骂贼而死。

郦道元一生为官严正,却有文质彬彬的另一面。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是出类拔萃的地理学家。他在鲁阳郡任太守时,在被当时人认为“蛮夷”之地办起了第一所学校,倡导文化新风。一本名为《水经》的古籍引起他极大兴趣。该书相传为西汉桑钦所著,记载了137条河流。他为该书记述过简而惋惜,于是开始为《水经》作注,日积月累,超出了注释范围,把考察的河流增加到1252条,为原书的近十倍;注文字数约30万,为原著的20多倍。他所考察的河流有许多不在北魏境内,尽管南北人民并未断绝交往,作为北朝高官徒步考察也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水经注》是中国古代记叙水道的一部划时代的地理专著,其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远在《水经》之上,这是道元考证了前人400多种书籍和自己多年实地考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水经注》的突出特色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壮丽多姿的大好河山

《水经注》描述了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给人们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江水注》中对三峡的描写就十分精彩,文中从总体上描写了三峡奇险壮观的形势:“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既标明山峡之长七百里,又描写沿江两岸连绵的山势,语言何等精练准确!文中还进一步描绘四时的景观。夏季水涨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由此可以想见江水奔腾的情形。春冬时节,是另一番景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秋季的景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若非著者多次经历,细致观察,绝难有如此绘声绘色的描写。

郦道元不仅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地理学家,也是一位擅长写作的杰出文学家,他以饱含激情的笔触,为祖国江山增色添彩,激发了中国人民多少情愫,点燃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灵感。如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留下名篇《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旁征博引地考察了水系流域的历史沿革

《水经注》的记述不局限于江河本身,郦道元引用了史迹地志等古籍四百多种,对照实地调查加以考证,历述了水道所经的山陵、城市、遗迹的变迁,记录了风情、民俗、物产、人文等史实,给读者展现了更加广阔的画面。诸如:

在《叶榆河注》中,记录了越人“断发文身,错臂左衽”的奇风异俗,还引用了《交州外域记》的记载,说交趾还有一种独特的雒越人,“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是一种短尾雀,当地农民和这种随潮水起落觅食的小雀相似,故称为雒民,朝廷还设置雒王、雒侯、雒将来管理雒民。

在《比水注》中,引用了《续汉书》所记载的东汉光武帝母南阳樊氏的大庄园:“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枣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这个百万富婆的庄田里,有陂渠灌溉的农场,有放牧养鱼的养殖业,有丝麻器械的手工业,有闭门成市的商业,还有保卫庄园的私兵武装,俨然一个小独立王国,反映了豪门统治的一斑。

《水经注》卷二还引用《释氏西域记》记载,龟兹人用煤作燃料冶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所出的铁“供西域诸国之用”。铁器的使用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铁犁对发展农业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煤铁的普遍运用说明天山以南各地的经济发展当时已超过了内地。

三、从不同角度记载了资源保护利用状况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郦道元热爱祖国山水,更懂得水资源的珍贵,他在考察水道时,专注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诸如:

郦道元关注黄河上的三门峡。《水经》只有一句:“又东过砥柱间。”道元引古证今,作了细致记述:“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泱水流疏分指状,亦谓之三门矣。”自汉代以来,洛阳是南北商贩云集的商业中心,水道疏通至关重要。《河水注》记载了历代修整关东的三门峡栈道的情况,当时还组织了一支约五千人的河道清淤队,“岁常修治,以平河阻”,使河道畅通无阻。

为适应水路交通和作战需要,三国时期造船业发展较快,据《江水注》记载,东吴孙权所造用于水战的“大舡”,有上下五层,可容纳三千水兵同时作战,在当时可算最先进的“军舰”了。这大概是东吴称霸水上,赢得“赤壁之战”的一个因素吧。

《江水注》中详述了都江堰伟大工程:“李冰作大堰于此,雍江作堋。……故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水注》还记载,三国时蜀设司金中郎将,带领1200人的队伍,用农战之器经常性地维护这一伟大工程。

《河水注》中反映了洛阳商贸盛况:城内城外涌现许许多多大市场,城南的“四夷馆”及其附近,聚居了四万多户外商,各地商品营销旺盛,鱼等水产品价格昂贵,当时有“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记载,说明洛水的鲤鱼、伊水的鲂鱼还打出了名牌,商业发展带动了当地渔业兴旺。洛阳还有许多长途贩运的富商,“洛阳大贾”常出现于移居盛乐(今内蒙古)的拓跋部,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商贸往来频繁。

《淮水注》记载了一处水利兴废的情况。注中有一段描述:“入淮慎水又东流积为焦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为鸿。却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结鸿陂。”这里一再提到的“陂”是什么样子?据《说文解字》:“陂,池也。”段注进一步解释陂与池的区别:“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中之水。”从上而下的慎水,形成大大小小的水塘,汇成称为“鸿”的湖泊,绵延几百里,是一道多么壮丽的风景线,是多么丰富的水利资源啊!汉成帝时,因有一个叫翟方的大臣上奏而毁掉了天然形成的陂水景观。干了这件坏事后,成帝常做噩梦,说上帝责他“何故败我濯龙渊”。当时还流传童谣:“败我陂,翟子威;反乎覆,陂当复。明府兴,复废业。”表达了民众对翟方违反自然破坏陂的责备和修复水利的愿望。“遂署都水掾起塘四百余里,百姓得其利。”水利终于修复,民众得到实惠。

读《水经注》,唐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所描绘的景色不禁浮现于脑海。记不清郭沫若在哪篇文章中,说他乘船经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也想起这两句诗句,却看不见诗人笔下的“绿水”,是江水被污染还是诗人色盲,始终找不到答案。

读《水经注》,联想到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把世间万物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其间有相生相克关系的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拿相生来说,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循环不已。其中“金生水”颇为费解,是否可理解为古人对水资源的珍惜呢?《千字文》对“金生水”还添了一个“丽”字:“金生丽水”,只有不受污染的“丽水”才能为江山增色,为人民增富,像流淌的黄金一样宝贵。文笔优美的《水经注》展现了岁月流金的一条条江河,不是能引人深思、发人猛醒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