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年学的理论基础

老年学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老年社会不是隔离孤立的,老年问题可能不在老人本身而在社会结构。冲突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对社会阶层的解释。在工业社会的退休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之下,将老年人与社会做双方面撤离有其制度原因。
老年学的理论基础_社会工作概论

1.老年学的理论基础

根据约翰(John)的《老化与社会》一书,影响老年社会学(gerontology)的理论基础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社会交换理论、撤离理论、活动理论等多种。

老年学的发展是近数十年的事。所谓老年学,就是以老年人为中心的主要学说,包括教育老年学、社会老年学、工业老年学、心理老年学及医疗老年学等范围。

(1)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e functionalism)把整个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组织体,该组织要透过不同架构间的相互依赖来维持平衡,其中一个元素功能发生问题,其他架构将做足够的改变以维持、复原整个社会体系的平衡。功能主义者强调社会秩序与稳定,认为社会需要重于个人需求。

该理论相信每个社会部门都有其功能,老人在社会体系中也有其价值。老年人累积长期经验,将文化传到下一代。老年社会不是隔离孤立的,老年问题可能不在老人本身而在社会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应用在老年问题时比较乐观,因为老年问题的存在只是暂时性失调,会引起其他部门的改变从而修正这种失调。

(2)冲突论

马克思主义的冲突论(conflict theory)相信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史。人类缺乏资源,所以必会由一个团体控制资源及剥夺另一团体的资源,直到后者找到新方法组织起来并控制经济资源。他们强调团体间的资源竞争、社会阶级、种族团体、年龄团体或利益团体,尝试从现存社会制度或风俗中找出团体的利益。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Dahrendorf)认为,人类社会基本上是一种不均衡权力分配的组合团体;只要人们组成社会就必有一些人拥有指挥他人的权力,也同时必有一群人受他人指挥。权力分配是不均衡的,只有如此,团体成员才会顺从与实行团体的行为模式,符合团体规则的要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虽然是以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论为出发点,但不认为人与人的关系由经济因素决定,冲突也不一定因阶级而起。

冲突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对社会阶层的解释。他们相信社会阶层之存在是因为社会里已拥有财势与高地位的人不愿意改变现状;个人才干并非社会阶级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权力和背景才是主要决定因素。从冲突理论看,老年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握有权势的团体(主要是青年和中年人)不愿改变既得权益。老年问题之发生是因为在年龄阶层里,老年团体被分配的权力或资源不多也不均。他们属于弱势团体,为求生存,他们必须与非老年团体抗衡以改变地位和争取权益与福利。

(3)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认为,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自我需求及目的。社会互动的动机是获取他人期望之喜乐与物质满足,社会互动是双方交换的行为。此种交换行为是自我中心和利己的,如果双方不能彼此都得到满意的结果,那也就没有交换的必要,社会互动亦就不会发生。该理论相信,社会互动是人与人在交换过程中对利润和成本、取与给的计算,人们尽量寻求最大酬赏,同时避免得到惩罚。

交换理论创始者霍曼斯(Homans)提出了一些理论命题。(A)成功命题。在个人行为中,若某特定行为时常获得酬赏,该行为就会重复出现。(B)刺激命题。如果个人过去的行动在某一状况下获得酬赏,则当类似状况发生时,同样行动就会重复出现。(C)价值命题。某种行动的成果对个人愈有价值,他愈可能去做同样行动。(D)剥夺—满足命题。某特定酬赏若时常获得,该酬赏的价值性就愈低。(E)攻击—赞同命题。如果某人常受不公平待遇、未获预期酬赏或反得惩罚时,则会愤怒。(F)理性命题。个人行动之选择,不仅决定于效果价值之大小,亦决定于获得效果之可能性。

社会交换论认为互动以互惠为原则,奖赏可激励人们的行为,而奖赏资源包含经济、社会赞许、自尊或顺从、承诺等。根据交换理论,老年问题产生源于他们缺乏交换价值,没有资源给予社会从而无法获取社会的尊崇。

(4)撤离理论

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是昆铭(Cumming)和亨利(Henry)1961年提出的。他们认为,老年人有脱离社会的倾向,社会现有制度亦会让老年人自动从社会中脱离出来。年老而健康变差、活动减少、退休、丧偶或子女离家等使老年人与社会互动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撤离理论强调,当老人从社会逐步退出时,社会亦有意无意排挤他们参与社会事务。如:退休制度半强迫半期待地等老年人从岗位上撤退以利年轻人递补,这是一种双向撤离。(A)老年人可主动从社会撤离。如,当身体有病或家庭变故时,他们可能会主动放弃工作,自愿撤离社会。(B)倘若老年人是随着社会结构运作而被迫撤离,他们可能需较长时间适应撤离后的生活。这种社会运作旨在将老年撤离社会制度化,以便协助其在退出后获得稳定经济收入,当老人和社会双方面的撤离顺利完成,老人便可安享幸福的晚年。

老年学的理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某些老年现象。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某些现象可能需要多个理论同时解释,这就是多角度测量法(triangulation)中的理论层面多角度测量法。

很多撤离理论学者强调老年人与社会双方面的撤离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自愿的、正常的和普及性的。其实,撤离理论涉及个人、社会、文化和经济等许多因素。在工业社会的退休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之下,将老年人与社会做双方面撤离有其制度原因。在双方撤离时间和形式方面,是否能考量老年人的个别差异,重视其个人意愿、健康状况、性别、心理、性格、行为、社会经济地位、职业及生活形式等因素,考量他们撤离社会的时间、文化背景、历史因素、工业环境、人力多寡、人口结构、经济情形和社会体系等,这样将可降低老年人从社会撤离的失落与挫败,提升其晚年的生活质素。

(5)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来自柏基斯对老年人生活的研究。活动理论强调老年人要在精神和心理上与社会保持接触,要有活跃的社交生活,才能获得幸福晚年和维持开朗心境。柏基斯发现,不少老年人退休后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很少担当实质性社会职务,有些甚至整天无所事事,体现了“没有角色的角色”。不管如此情况是自愿或被迫,终将导致老年人放弃身份和社会价值,自我形象变得模糊,这些对晚年生活都极其不利。

活跃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每个人都有同等价值,正常的老化过程不能脱离社交活动。不同年龄参与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可能不同,但其对日常生活的意义却一样。老年人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社交生活,在体能许可范围内增加活动次数和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络,这样或许可以克服孤立状态,找到符合身份的角色,树立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增进身心健康,展开人生新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