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司马错论伐蜀(《国策》)

司马错论伐蜀(《国策》)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司马错论伐蜀_古文观止全鉴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1〕。〔1〕司马错:战国时秦将。秦相张仪主张“伐韩”,秦将司马错则主张“伐蜀”。名臣张仪主张伐韩,认为得名得利;武将司马错就此和他展开了一场争论,他主张灭蜀,可得实际利益,理由是伐韩不仅得恶名、无实利,还会让秦国处于被动的危险地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1〕。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2〕,塞轘辕、缑氏之口〔3〕,当屯留之道〔4〕,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5〕,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6〕,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7〕,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8〕。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释】

〔1〕司马错:战国时秦将。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曾任秦相,主张用“连横”之策分化各诸侯国。

〔2〕三川:今河南洛阳一带,因境内有洛水、黄河、伊水而得名。

〔3〕轘辕:山名,今河南偃师东南,地势险要,为军事要地。缑氏:山名,今河南偃师东南,地势险要,为军事要地。

〔4〕屯留:韩地,今山西屯留南部。

〔5〕九鼎:传说夏禹铸造,夏、商、周三朝传授政权的国宝。图籍:地图和户籍

〔6〕戎狄:泛指少数民族。

〔7〕西海:指蜀国。

〔8〕宗室:宗庙。指周天子是天下的宗主。与国:友邦,盟国。

美文共赏

本文是记叙战国时秦国关于外交军事的一次论争,是秦惠王进行军事扩张,推进王业的军事论辩。秦相张仪主张“伐韩”,秦将司马错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名臣张仪主张伐韩,认为得名得利;武将司马错就此和他展开了一场争论,他主张灭蜀,可得实际利益,理由是伐韩不仅得恶名、无实利,还会让秦国处于被动的危险地位。并且列举出成就霸业的三个前提条件,全面兼顾了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获得了秦王的首肯。双方针锋相对,句句紧逼,在情在理,精彩动人。从中可以看出二人的论辩风格大相径庭,张仪急功近利,但是只有唯心的空想;司马错能够知己知彼,有着军事家思维缜密和稳妥务实的特点,形象突出。

本篇名句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要想富国,多占地盘;要想强兵,先富百姓;要王天下,广施恩德。这三条具备,王业自然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