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加坡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与启示

新加坡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与启示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新加坡政府十分强调民族团结。新加坡大力弘扬东方传统价值观,批判性地吸收和发扬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对我国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大力加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新加坡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与启示_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研究

(三)新加坡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与启示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人大多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众多的移民基本上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同时,新加坡地处欧亚交通的要冲,经历过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是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信奉佛教、印度教、泰米尔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人比比皆是。独立后的新加坡,正是由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新加坡公民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建设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

1.新加坡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东方传统价值观、培育国家共同价值观,是新加坡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实践的重要方面。

(1)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又是一个多元种族社会。为此,新加坡政府十分强调民族团结。这种团结,不仅包括政治上的团结,而且包括种族之间和劳资之间的团结,口号是“真诚团结,一致向前”。新加坡政府及其领导人十分强调国家意识的培养,即培养人民作为“新加坡人”的意识。在“新加坡人”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新加坡政府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加坡政府在十年计划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治能力;教育的对象面向所有民族的适龄儿童,无论男女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普及初等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初等教育,国家为少年儿童提供英语、华语马来语泰语等各种语言的教学课程,孩子们的父母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国家实施双语教学政策,公民课和历史课的教学使用母语,并在小学毕业时加强第二语言的考核。此外,民族和睦与民族团结教育见诸道德和公民教育课程,在青少年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体现。学校每天都举行升国旗的仪式和背诵誓言:“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2)弘扬东方传统价值观。

新加坡在民族精神培育实践中,坚持“技术上依托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坚持倡导和弘扬东方的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教化等道德观,把共同的基本社会行为准则、社会价值观以及道德信条传授给年轻一代,大力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尤其是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八德”现代意义,新的“八德”在传统的儒家精神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便于被民众接受,成为新加坡人共同追求的思想道德品质。新加坡因为坚持弘扬东方价值观,对英美社会的一些价值观从文化上加以预防,让青少年及早受到传统价值观的熏陶,有效抵御了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依然保持了作为东方国家的文化和精神的精华。

(3)培育国家共同价值观。

由于历史原因,新加坡文化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同时儒家、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的思想观念对新加坡人影响很大。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在民族和宗教差异颇大的情形下,对任何一种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强调,都会招致异议,进而弱化国家的凝聚力。为此,新加坡政府大力培育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发扬“新加坡伦理”和“李光耀主义”,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思想。新加坡政府所强调的“新加坡伦理”和“李光耀主义”,早期被笼统地认为是一种多元集成的“东方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末,“东方价值观”被提升为国家意识,其主要思想经国会批准,以枟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枠的形式公布颁行,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66)共同价值观得到了不同民族团体的普遍认同,强化了公众的国家意识,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成为了新加坡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政府始终不渝倡导并大力践行这一共同价值观,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为推动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保持政局的稳定,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67)

2.新加坡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

新加坡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包括:我国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要加强当代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大我国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主导力度。

(1)加强当代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

新加坡致力于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弘扬,把一个多元文化背景、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团结一致、繁荣发展的国家。新加坡的实践启示我们,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要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广泛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深入开展各族青少年学习交流活动,帮助青少年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引导各族青少年反对分裂,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加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一历史背景决定了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念的先天不足。正因为如此,新加坡政府推动了一场文化再生运动,倡导东方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了以东方儒家文化为主的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儒家精神,1991年政府发表的枟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枠,又将其提炼为国家意识,使其发挥了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新加坡大力弘扬东方传统价值观,批判性地吸收和发扬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对我国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大力加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两者密不可分。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能培育出全民族共同认可的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亦不可能有效建设。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新情况,要大力加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让当代青少年在打牢人生思想基础的关键阶段获得先进、正确的理论指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当代青少年内心。

(3)加大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主导力度。

新加坡学校德育的内容虽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变化,但始终-响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主旋律,并且恒久不变。新加坡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成效的取得,关键在于新加坡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支持和行动。新加坡的“国家意识教育”,在组织实施上的明显特点是使其法制化,“新加坡政府敢为天下先,雷厉风行地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量内容纳入了法治的轨道。”(68)“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新加坡的‘国家意识教育’活动就是政府组织的活动,‘国家意识周’活动从l988年开始每年开展一次,还有全国礼貌运动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从未间断过。”(69)新加坡的实践表明,在我国,党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大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主导力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依托政府的主导,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把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注释】

(1)龚海泉.当代大学德育史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4.

(2)王树荫,等.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9.

(3)冯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8.

(4)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7.

(5)冯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0.

(6)冯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3.

(7)冯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3.

(8)冯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0.

(9)枟毛泽东文集枠第7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

(10)王树荫,等.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9.

(11)王树荫,等.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9-140.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4.

(14)王树荫,等.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7-208.

(15)王树荫,等.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8.

(16)何一成,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281.

(17)王树荫,等.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12.

(18)郭德宏,柳建辉.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51.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05.

(20)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

(2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1.

(2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0.

(23)吴文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90.

(2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

(25)冯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65.

(2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3.

(27)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6.

(28)冯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67.

(2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

(3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8.

(31)吴文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10.

(3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1-182.

(3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4.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5)冯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53.

(3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0.

(3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3.

(38)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5.

(3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8.

(40)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96-197.

(4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34.

(4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

(43)冯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05.

(44)冯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38.

(4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15-316.

(4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23.

(4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1.

(4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0.

(4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1.

(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69.

(5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94.

(52)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4-04-03.

(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8.

(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94.

(5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0.

(5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60.

(57)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9-30.

(5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

(59)周琪.现代国际关系论丛:第一辑[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289.

(60)欧阳康.思想碰撞与方法借鉴——民族精神的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0-183.

(61)崔景贵.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3).

(62)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7.

(63)付兵儿.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学报,2004(2).

(64)浦卫忠.美国精神与青少年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1).

(65)李建立,等.韩国崛起之谜[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116.

(66)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6.

(67)郑汉华.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及其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6(1).

(68)李望舒.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6).

(69)倪愫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方法的国外借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