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节选)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节选)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饮食如同服用,只是为了治疗“饿疾”的一种权益方便,没有其他意义,佛教对于饮食的这种态度耐人玩味,佛门常以“药石”代表吃饭即是此意。佛典常将睡魔比喻为毒蛇,认为睡眠使人陷入昏沉、颠倒梦想,而佛教的宗旨即促使人觉悟,因此要尽可能减少睡眠时间,使心灵常处于清明状态。这种观念在中国佛教中影响很大,如宋代方逢振《示湖田庵僧》:“内热正坐饥火煎,睡蛇灭尽方安眠。”

[后秦]鸠摩罗什 译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2]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3]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4]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5],未足喻也,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其心。”[6]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7],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取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8]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惊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羏[9],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注释】

[2]五根指眼、耳、鼻、舌、身,为众生内心与外境接触之途径。五欲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等,相当于众生所谓“本能”。另一种说法,五欲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3]辔(pèi):缰绳。

[4]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属从,最主要是心在作主,所谓“擒贼先擒王”,如同捉贼,重要的是抓住其首领,因此制心是最重要的。

[5]越逸:逃窜。

[6]将心比喻为狂象、猿猴,应当用戒律的缰绳将其制住、使其折服,这样心就逐渐接近于道。

[7]饮食如同服用,只是为了治疗“饿疾”的一种权益方便,没有其他意义,佛教对于饮食的这种态度耐人玩味,佛门常以“药石”代表吃饭即是此意。

[8]初、中、后夜:古代印度将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每段为4个小时,佛典亦沿承其说。

[9]羏(wán):蝮蛇,也称虺(huǐ)。佛典常将睡魔比喻为毒蛇,认为睡眠使人陷入昏沉、颠倒梦想,而佛教的宗旨即促使人觉悟,因此要尽可能减少睡眠时间,使心灵常处于清明状态。这种观念在中国佛教中影响很大,如宋代方逢振《示湖田庵僧》:“内热正坐饥火煎,睡蛇灭尽方安眠。”苏轼《午窗坐睡》:“睡蛇本亦无,何用钩与手?”但佛教并没有完全否定睡眠,而是说“睡蛇既出,乃可安眠”,这里的“安眠”谓彻底的大休歇,即苏轼诗后半段所写:“谓我此为觉,物至了不受。谓我今方梦,此心初不垢。非梦亦非觉,请问希夷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