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设备的检查与修理

设备的检查与修理

时间:2022-1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定期检查是以专业维修人员为主,操作人员参加的定期对设备进行的全面检查。精度检查是对设备的实际加工精度有计划地进行定期检查和测定,以便确定设备的实际精度,精度检查的目的在于为设备的调整、修理、验收和更新提供依据。设备的维护检查是“防”的问题,设备的修理是“治”的问题。设备的修理指修复由于正常或不正常原因而引起的设备损坏,通过修理和更换已磨损、腐蚀、损坏的零部件,使设备的效能得到恢复。

设备的维修工作是减少和补偿物质磨损,使设备处于完好状态,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1.设备磨损及其规律

设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会发生两种形式的磨损:一种是有形磨损,亦称物质磨损或物质损耗;另一种是无形磨损,亦称精神磨损或经济磨损。这两种磨损都会造成经济损失。为了减少设备磨损和在设备磨损后及时进行补偿,首先必须弄清产生磨损的原因和磨损规律,以便采取相应的技术、组织与经济措施。

1)设备有形磨损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设备有形磨损是设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发生的实体磨损。有形磨损又分为机械磨损(也称第Ⅰ种磨损)和自然磨损(也称第Ⅱ种磨损)。机械磨损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设备零部件的摩擦、振动、疲劳和腐蚀,致使设备发生磨损或损坏。通常表现为零部件原始尺寸和形状的改变、公差配合性质的改变、效率下降、障碍增多等,它主要与设备的使用时间和强度有关系。自然磨损是设备在闲置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的作用及管理维护不善而造成的。通常表现为设备锈蚀、材料老化、功能下降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与设备闲置时间长短和设备的维护好坏有关。设备的有形磨损会降低其使用价值。

机器设备的有形磨损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磨损曲线如图6-1所示。第一阶段是初期磨损阶段,一般发生在设备制造、修理、总装调试或投入使用期的调试和设备的初期使用阶段。在这个阶段,设备各零部件表面的几何形状和表面粗糙度都要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原因是零件在加工、制造过程中,表面有一定粗糙度。当互相配合作相对运动时,粗糙表面由于摩擦产生磨损。第二阶段是正常磨损阶段,在这一阶段内,如果零部件的工作条件不变或变化很小时,磨损量基本随时间匀速增加,零部件的磨损速度非常缓慢。第三阶段称为剧烈磨损阶段,这一阶段的出现,往往是由于零件已到达它的寿命期仍继续使用,磨损量急剧上升,造成机器设备的精度、技术性能、生产效率明显下降。

图6-1 设备有形磨损曲线

了解了磨损的规律,我们就可以知道初期磨损阶段越短越好,正常磨损阶段越长越好,避免出现剧烈磨损。

2)设备无形磨损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设备投入生产以后,在产生有形磨损的同时,还存在无形磨损。所谓无形磨损,是指设备在有效使用期内(即其自然寿命),生产同样结构的设备,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其重置价值不断降低,而引起原有设备的贬值;或者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出现性能更完善、生产效率更高的设备,以致原有设备价值降低。无形磨损由两种原因引起,因而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前者为第Ⅰ种无形磨损,后者为第Ⅱ种无形磨损。

在第Ⅰ种无形磨损情况下,设备技术结构和经济性能并未改变,但由于技术进步的影响,生产工艺不断改进,成本不断降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生产这种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相应降低,从而使原有设备发生贬值。

在第Ⅱ种无形磨损情况下,由于出现了具有更高生产率和经济性的设备,不仅原设备的价值会相应降低,而且,如果继续使用旧设备还会相对降低生产经济效率(即原设备所生产产品的品种、质量不及新设备,以及生产中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工资等比新设备多)。这种经济效果的降低,实际上反映了原设备使用价值的局部或全部丧失,这就产生了用新设备代替现有旧设备的必要性,不过这种更换的经济合理性取决于现有设备的贬值程度,以及在生产中继续使用旧设备的经济效益下降的幅度。

3)设备磨损的补偿。从以上分析可知,两种磨损的相同点是都会引起原始价值的降低,不同之处是有形磨损的设备,特别是有形磨损严重的设备,在进行修理之前,常常不能正常运转使用。而任何无形磨损都不影响设备的继续使用,因为它本身的技术性能和功能并不因无形磨损而受到影响,设备的使用价值没有多大降低。其补偿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对运行和闲置中的设备,应加强使用维护及保养管理,做到正确使用、精心维护、合理润滑,减缓有形磨损的发生速度。

②根据设备不同的磨损形式,采取不同的措施和补偿磨损的形式。设备产生有形磨损后,有一部分可以通过维修来消除,这类磨损属可消除性的有形磨损,其补偿形式,一般称为磨损的局部补偿。另一部分是不能通过维修消除的,这类磨损属不可消除性的有形磨损。不可消除性的有形磨损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可消除性有形磨损不及时或没有进行局部补偿,形成磨损的积累,导致提前丧失工作能力,修理代价大而不经济,需重置新的设备来替代;另一种是设备已达到其自然寿命,继续使用、修理又不经济时,需要用同样用途的新设备来替换更新。用设备更新的技术措施进行有形磨损补偿,称为有形磨损的完全补偿或整体补偿。

设备的各种磨损形式及其补偿方式之间的关系,如图6-2所示。

图6-2 设备磨损形式及其补偿方式

2.设备的检查

设备的检查是指在掌握设备磨损规律的条件下,对设备的运行情况、技术状态和工作稳定性等进行检查和校验。进行设备检查,就是对设备的精度、性能及磨损情况等进行检查,了解设备运行的技术状况,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隐患,防止突发故障和事故。设备检查的方法很多,具体分为:

1)日常检查。日常检查是由操作工人利用人的感官、简单的工具或安装在设备上的仪表或信号标志,每天对设备进行的全面检查。日常检查的作用在于及时发现设备运行的不正常情况并予以排除。日常检查是预防维修的基础工作之一,贵在坚持。

2)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是以专业维修人员为主,操作人员参加的定期对设备进行的全面检查。定期检查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记录设备异常、损坏及设备磨损情况,以便确定修理的部位、更换的零件、修理的种类和时间,以便制定维修计划。

3)精度检查。精度检查是对设备的实际加工精度有计划地进行定期检查和测定,以便确定设备的实际精度,精度检查的目的在于为设备的调整、修理、验收和更新提供依据。

4)机能检查。即对设备的各项机能进行检查和测定,如零件耐高温、高压、高速的性能等。

3.设备的修理

设备的维护检查是“防”的问题,设备的修理是“治”的问题。设备的修理指修复由于正常或不正常原因而引起的设备损坏,通过修理和更换已磨损、腐蚀、损坏的零部件,使设备的效能得到恢复。

(1)设备修理的种类

按照设备修理对设备性能恢复的程度、修理范围、修理间隔期以及修理费用等,可以分为大修、中修、小修三类。

1)大修。大修是一种对设备整体进行恢复性定期计划修理的方法。修理时应将设备大部或全部解体,修复基准件,更换或修复全部不合格的零件,同时检查、修理、调整设备的仪表电气系统,全面消除故障和缺陷,并进行外部喷漆,以恢复设备规定的精度、性能和外观。

2)中修。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对状态劣化已难以达到生产工艺要求的部件进行针对性维修。中修时,一般要进行部分拆卸,检查,更换或修复失效的零件,必要时对基准件进行局部维修和调整精度,从而恢复所修部分的精度和性能。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已较广泛地开展了中修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3)小修。针对日常点检、定期检查和状态监测诊断发现的问题,拆卸有关部件、进行检查、调整、更换或修复失效的零件,以恢复设备的正常功能。对于实行定期维修的设备,小修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掌握的磨损规律,更换或修复在维修间隔期内即将失效的零件,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功能。

(2)设备维修制度

设备维修制度,是指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查、修理中,为保持、恢复设备良好的性能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组织措施的总称。目前,我国实行的设备维修制度主要是计划预防维修制度和计划保养维修制度。

1)计划预防维修制度。计划预防维修制度,是根据设备的一般磨损规律和技术状态,按预定修理周期及其结构,对设备进行维护、检查和修理,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的设备维修制度。计划预防维修的方法有检查后修理法、定期修理法和强制修理法三种。

检查后修理法,是事先只规定设备的检查计划,根据检查的结果和以前的修理资料,确定修理日期、类别和内容的方法。

定期修理法。是指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参考有关机件磨损程度资料,制订设备修理工作的计划日期和大修工作量的方法。

强制修理法。是指一种强制性的计划预修方法,主要根据设备零件的使用寿命,预先编制具体修理计划,明确规定修理日期、类别和内容,不管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及零部件的磨损情况如何,都应严格按计划规定进行强制修理。

2)计划保养维修制度。计划保养维修制度是在总结计划预修制度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以预防为主、防修结合的设备维修制度。所谓计划保养维修制度,就是有计划地进行设备三级保养和大修理的体制和方法,即在搞好三级保养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大修。但是,要真正发挥计划保养维修制度的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根据各类设备的磨损规律、工作条件和技术状态,分别制定不同的保养间隔期,严格按规定的保养间隔进行计划保养;

第二,根据设备特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及生产情况,明确划分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应负责检查的保养内容;

第三,积极组织和开展群众性设备维修活动;

第四,建立设备保养记录和故障分析报告制度。

(3)设备大修理经济界限的确定

设备修理是为了保持设备在寿命周期内的完好使用状态而进行的局部更换或修复工作,其中,大修理是维修工作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种设备维修方式,它是通过对设备的全部解体,修理耐用的部分,更换全部损坏的零件,修复所有不符合要求的零部件,全面消除缺陷,以便设备在大修理之后,在生产效率、精确度、运转速度等方面达到或基本达到原设备的出厂标准,设备大修理是在原有实物形态上的一种局部更新。

设备平均寿命期满前所必需的维修费用总额可能是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有时可能超过设备原值的若干倍。同时,这个费用总额又随规定的平均寿命期而变化,平均寿命期规定的越长,维修费用越高。那么,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大修理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呢?

1)某次大修理费用不能超过同种设备的重置价值,这样的大修理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通常把这一标准称为设备大修理的最低经济界限。

2)设备大修理后,使用设备完成单位工作量的成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过使用新设备完成单位工作量的成本,这时,设备大修理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

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大修理,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对技术进步较快,无形磨损期较短的设备来说,很可能用新设备完成单位工作任务的单位费用较低,这时,第二个条件为经济界限,则更为重要。

(4)设备维修与管理的评价指标

企业为评价和促进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管理水平,必须建立健全设备维修和管理的考核指标体系。

1)反映设备技术状态的指标。该指标主要包括设备完好率、设备故障率、设备待修率等。计算公式为:

2)表示设备维修与管理的经济性的指标。该指标主要包括维修费用效率、单台设备费用效率、单位工作量(或产值)维修费用及维修人数等。计算公式分别为:

3)反映设备利用情况的指标。该指标主要包括设备台数利用率、设备时间利用率和设备能力利用率。计算公式分别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