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海野生稻种质的成功利用

北海野生稻种质的成功利用

时间:2024-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增加自交世代,除在广西作早稻和晚稻种植筛选外,每年冬季到海南进行加代繁殖,每年3造。利用北海野生稻种质渗入系群体育成恢复系测680,并组配出杂交水稻新组合博优680。该组合已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广西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不断加强野生稻优异种质的开发利用。

1. 强恢复系测679及其组合

利用北海野生稻种质渗入系群体育成的恢复系测679,并组配出特优679、中优679、优I679、博优679等4个杂交稻新组合,已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恢复系测679的选育过程:1992年早造配制出杂交组合IR2061×北海野生稻,同年晚造配制出复交组合(IR2061×北海野生稻)×IR661,在后代群体中选择抗逆耐害性较好的个体,经混合选择法种植两轮后,用系谱法种植和处理。由于选用的亲本材料性状差异大,亲缘远,其杂交后代产生了疯狂分离,性状难以稳定。对此采用了3种解决办法。一是增加自交世代,除在广西作早稻和晚稻种植筛选外,每年冬季到海南进行加代繁殖,每年3造。二是在低世代增加入选单株数量,由一般的数十株增加到200株,从而扩大后代选择面。三是扩大每个入选单株的群体种植数量,由通常的数十株增加到400株,优中选优。整个选育过程历时9年24代,最终于2000年早造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且农艺性状稳定的品系测679。

特优679、中优679、优I679、博优679等组合的选育过程:恢复系测679选育出来后,陆续与龙特浦A、中九A、博A、金23A、优IA等不育系测交配组,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优势组合。通过多年比较,陆续筛选出特优679、中优679、优I679、博优679等产量好、抗逆耐害能力强、稳产性好的组合。到2014年底,广西累计推广测679所配组合1 859.4万亩,新增产值262 459.48万元。

2. 优良恢复系测680及其组合

利用北海野生稻种质渗入系群体育成恢复系测680,并组配出杂交水稻新组合博优680。该组合已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恢复系测680及博优680的选育过程:1992年早造配制出杂交组合IR2061×北海野生稻,同年晚造配制出复交组合IR661×(IR2061×北海野生稻),在后代群体中选择抗逆耐害性较好的单株,混合种植,后代持续采用混合选择法,多次重复,群体维持在800~1 000株。经过11个世代后,进行单株选择,同时进行测交筛选试验,最后确定测680与博A组配的组合博优680,比博优679具有更好的抗逆性和更优的米质,于是开展试制种,提交区域试验,通过审定并推广应用。到2014年底,广西累计推广博优680共550.32万亩,新增产值89 426.1万元。

3. 优良恢复系测682及其组合

利用北海野生稻渗入系群体育成恢复系测682,并组配出杂交水稻新组合T优682。该组合已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恢复系测682与新组合T优682的选育过程:1992年早造配制出杂交组合IR2061×北海野生稻,同年晚造配制出复交组合IR36×(IR2061×北海野生稻),后代采用混合选择法,混收种子,保持群体在800~900株,F4代世代实施一次混合选择,淘汰缺陷较大和生长较弱的单株,然后继续采用混合法培育至第13世代,选择优良单株进行系谱法选育,选出19个株系,比较后淘汰13个,保留6个不同类型的株系,陆续与各种熟期的不育系测交组配,筛选组合,得到T优682等5个优势较好的组合,其中与金优207同熟期的组合T优682,比对照金优207稳产、高产,并最终通过审定,进入制种推广应用。到2014年底,广西累计推广T优682组合201.1万亩,新增产值24 955.76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