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应切实加强对该等耕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做到用地养地,持续利用。该部分耕地的改良利用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1级地

1.面积与分布一级地综合评价指数大于0.8800,耕地面积182940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9.68%。一级地主要分布在任丘市的麻家坞镇、梁召镇、辛中驿镇和北辛庄乡。其中麻家坞镇所占比例最大,占到全市一级地总面积的19.39%,梁召镇稍次之,占到一级地总面积的12.27%,这些地区耕地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土壤质地以中壤土为主,几乎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全部为水浇地,灌溉保证率达到100%,并且排水良好,是任丘市质量最好的耕地,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表5-3 一级地在任丘市各乡镇的面积分布

2.合理利用一级地是任丘最好的土壤,各种评价指标均属良好型。地面平坦,土壤受风蚀、水蚀的影响小。土层较深厚,排水良好,易于耕作,适耕期长。土壤养分水平较高,保水保肥性能好,利用上几乎没有限制因素,适宜于各种植物生长,是高产、稳产农业生产基地。应切实加强对该等耕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做到用地养地,持续利用。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注意两点:一是增施有机肥料,实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适量补充微肥。二是调整肥料投入比例,提高化肥利用率,防止土壤酸化、盐渍化。

二、2级地

1.面积与分布二级地综合评价指数为0.8600~0.8800,二级地耕地面积294441亩,面积最大,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1.68%,是任丘市的主要耕地类型。二级地主要分布在一级地周边,以长丰镇、吕公堡镇和辛中驿镇面积最大,分别为27171亩、25820亩和29752亩,占二级地的9.23%、8.77%和10.10%,其次为石门桥镇、于村乡和北辛庄乡,分别占二级地总面积的7.45%、7.22%和7.01%。

表5-4 任丘市各乡镇2级地分布

2.合理利用二级地主要分布在一级地周边,地势较平坦,土层较深厚,水浇条件良好,养分水平高,保肥保水性能较好,试种作物广泛,是任丘的高产稳产农田。综合分析二级地土壤,主要存在两种农业生产不利因素,一是灌溉保证率及排水能力低于一级地;二是部分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养分比例不协调。

其合理利用应主要从土壤入手,注意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可采取深耕等措施,改良土壤质地及构型,同时与农田基本建设措施相结合,提高耕地的排灌能力。实行秸秆还田改善土壤质地状况,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合理确定氮、磷、钾与微肥的比例和数量、施用时期和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肥料的增产潜力。

三、3级地

1.面积与分布三级地综合评价指数为0.8300~0.8600,总耕地面积242981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6.14%,三级地面积排第二位。三级地广泛分布在任丘市的各个乡镇,其中长丰镇、梁召镇、石门桥镇和于村乡分布较多,分别占三级地总面积的12.97%、11.15%和12.82%和10.11%(表5-5)。

表5-5 任丘市各乡镇三级耕地分布

续表

2.改良与利用三级地的改良利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通过试验证明,土壤有机质相差近一倍,而产量却相差两倍多,而增加秸秆还田的数量,是使土壤有机质得到逐年积累的重要手段。二是协调氮、磷、钾比例,适当控制磷肥用量,增加钾肥用量。三是加强农田排灌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农田。

四、4级地

1.面积与分布四级地综合评价指数为0.8000~0.8300,四级地16549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7.81%,在全市各个乡镇均有分布,各乡镇间分布面积差异较大。其中出岸镇、麻家坞镇和议论堡乡分布最多,占四级地总面积的10.24%、11.90%、11.02%。在长丰镇和于村乡也有大量分布,分别占四级地总面积的9.29%和9.82%(表5-6)。

表5-6 任丘市各乡镇4级耕地分布

续表

2.改良利用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地兴修水利,完善灌排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二是增加对耕地的投入,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土壤,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养分流失;三是合理施肥,适当增加钾肥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五、五级地

1.面积与分布五级地最少,综合评价指数0.8000以下,面积43573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4.69%,零星分布于全市各个乡镇。于村乡分布最广,占到五级地面积的29.92%。北汉乡、七间房乡、青塔乡、石门桥镇也有大面积的分布,分别占五级地总面积的8.86%、8.49%、10.64%和9.94%。

表5-7 任丘市各乡镇5级耕地分布

续表

2.改良利用该等耕地土壤质地偏沙或偏黏,以沙壤质土或黏壤质为主,养分含量低,耕地排灌设施不完善。该部分耕地的改良利用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修建灌排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二是增加肥料的投入,加大力度培肥土壤,同时注重防止养分流失;三是发展较抗旱的农作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