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茄子菌核病

茄子菌核病

时间:2022-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从茎基部开始,初为浅褐色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呈软腐状,无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菌丝集结为菌核,病部缢缩,茄苗枯死。花、果受害,呈水渍状湿腐,最终脱落。本病由子囊菌亚门核盘真菌侵染所致。病健株接触,或病花、病果软腐后落在健株上可引起发病,成为再侵染的途径。在棚内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定植后遇三天以上的连阴雨或低温时病情加重。

茄子菌核病

症状识别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从茎基部开始,初为浅褐色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呈软腐状,无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菌丝集结为菌核,病部缢缩,茄苗枯死。成株期各部位都可发病,叶片受害先呈水渍状,后变为褐色圆斑,有时有轮纹,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干燥后病斑易破;茎部先从侧枝或基部开始,初为淡褐色水渍状斑,稍凹陷,逐渐变成灰白色,湿度大时也易长出白色絮状物,皮层霉烂,在病茎表面及髓部形成黑色菌核,干燥后髓空,致植株枯死。花、果受害,呈水渍状湿腐,最终脱落。

侵染途径

本病由子囊菌亚门核盘真菌侵染所致。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萌发,抽出子囊盘即散发子囊孢子,随气流传到寄主上,由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病健株接触,或病花、病果软腐后落在健株上可引起发病,成为再侵染的途径。

发病规律

该菌孢子萌发的适温为16℃~20℃,相对湿度在95%~100%时易发病。在棚内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定植后遇三天以上的连阴雨或低温时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残体,收获后要深翻土地,将残留菌核埋入土下深层,最好灌一次透水,尔后高温闷棚,促使菌核死亡

2.土壤消毒。对苗床或定植地,用50%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可按药土比例1:60混合,每亩撒施15~20千克进行土壤消毒。

3.加强管理。保护地内要注意通风、透光,防止温度偏低和湿度过大,适当提高棚内夜间温度,减少结露。

4.定期摘除老叶。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在田外销毁。

5.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防治。

(1)25%的阿米西达悬浮液1 500倍液喷雾预防。

(2)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

(3)50%的凯泽(烟酰胺)水分散粒剂1 200~1 500倍液喷雾。

(4)50%的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

(5)50%的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

(6)用速克灵烟雾剂进行熏蒸,每亩每次用药量为200克,熏蒸3~4小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