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病毒量的多少跟病情轻重有相关性

病毒量的多少跟病情轻重有相关性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病原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以病鸭体温升高、黏膜出血、下痢和部分鸭头颈肿大为特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死亡率高,病原为鸭瘟病毒。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饲养用具等均可传播此病。病原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和致死性传染病。此外,要给雏鸭接种弱毒疫苗进行主动免疫。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将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稀释100倍,肌肉注射。

(一)病毒性疾病

1.鸭瘟

(1)病原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以病鸭体温升高、黏膜出血、下痢和部分鸭头颈肿大为特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死亡率高,病原为鸭瘟病毒。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10~-20℃的环境中能存活347天;50℃时经90~120分钟才能灭活;室温22℃时,需30天才失去感染力。但对一般消毒药较敏感,1%~3%的苛性钠(烧碱)溶液、10%~20%的漂白粉混悬液,5%的甲醛(福尔马林)溶液,都能很快地杀灭病毒。鸭瘟对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以麻鸭易感性强,成年鸭发病率与死亡率高,30日龄以内的雏鸭却较少发病,传染源主要是病鸭和带毒鸭,其次是带毒的水禽、飞鸟等。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饲养用具等均可传播此病。消化道感染是主要传染方式,某些吸血昆虫也是传播媒介。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季鸭群的运销旺季易发病流行。

(2)症状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4天,病初体温高达43~44℃。病鸭精神委靡,头颈缩起,食欲减退,渴欲增强,两腿发软,步态蹒跚,常常卧地,行走困难,若强行驱赶,则两翅扑地而走。病鸭眼周围湿润、流泪,有的附有脓性分泌物,将两眼黏合。病鸭下痢,排绿色稀便,有时呈灰白色。泄殖腔黏膜充血,部分病鸭头颈肿大,故又称“大头瘟”。病后期体温下降,体质极度衰弱,很快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2~5天,慢性可持续7天以上。产蛋鸭群的产蛋量急剧减少,一般减产60%以上,甚至完全停产。

(3)防治本病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一般采用高免血清进行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0.5~1毫升,有一定疗效。控制和扑灭此病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首先接种鸭瘟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1个月龄内雏鸭肌肉注射,每只注0.25毫升,1月龄以上鸭注射1毫升。疫苗注射前用稀释液稀释。

对鸭舍环境、饲养用具每周消毒1次,高温季节每周消毒2次。发现病鸭立即隔离,对死鸭进行焚烧。

2.鸭病毒性肝炎

(1)病原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和致死性传染病。流行特点是,发病快、传播快、死亡率高。在自然条件,该病只发生于雏鸭,成鸭虽亦感染,但不表现出症状成为隐性带毒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被病毒污染的鸭舍、饲料、饮水、饲养用具与来往车辆等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率多,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高达90%以上,随着鸭日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渐减。

(2)症状本病潜伏期为1~4天。雏鸭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几小时后波及全群。病初精神委靡,羽毛松乱,食欲不振直至绝食,行动呆迟,头颈短缩,两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病例出现腹泻。发病12~24小时开始出现神经症状,病鸭全身抽搐,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抖动,倒地踢腿,就地旋转,呼吸困难。死前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姿势,故俗称“背脖病”。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肝脏质脆,呈土黄色或红黄色;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胆汁呈茶褐色或淡绿色;脾脏有时肿大,外观类似斑驳状花纹;肾脏常见有肿胀和树枝状充血;胰脏充血呈粉红色;心肌质软;脑充血、水肿及软化。

(3)防治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一旦发病应立即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有特异的治疗作用。每只雏鸭肌肉注射0.5~1毫升,可迅速控制疫情发展。种鸭产蛋前2周接种疫苗,以后每隔3~4个月再免疫1次,使种鸭维持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并传承给雏鸭,使雏鸭有被动免疫保护。此外,要给雏鸭接种弱毒疫苗进行主动免疫。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将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稀释100倍,肌肉注射。种鸭每只每次1毫升,雏鸭0.25毫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