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病害的病害循环

病害的病害循环

时间:2022-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再侵染频繁的病害在当季容易造成病害流行,属于单年流行病害;而没有再侵染或再侵染很少的病害每季主要靠初侵染造成危害,一般需数年的病原积累才会造成病害流行,属于积年流行病害。单年流行病害在寄主植物群体中发展、蔓延较快,积年流行病害则较慢。

四、病害的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生的整个过程,也称作病害的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为方便认识,将病害循环划分为病害发生前、病害在寄主植物个体中的发展、病害在寄主植物群体中的发展和病害或病原物的延续四个阶段。

1.病害发生前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病原物越冬、越夏以及病原物从越冬越夏场所传播到寄主植物体表的阶段。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主要有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病株残体、田间的病株、土壤、粪肥、介体昆虫、温室内或贮藏窖内等地方,通过休眠、腐生、或寄生的方式越冬、越夏。病原越冬、越夏的成功率受温度、湿度等气候因子的影响,例如,冬节气温较高的年份病原容易越冬,来年病害重的可能性增大。

病原物越冬、越夏后,要侵染危害植物,通常还需要有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方式有人为传播、气流传播、昆虫传播、雨水和流水传播。通过这些途径的传播,病原物就能到达寄主表面,从病原物接触寄主植物开始到侵入寄主之前的一段时间称为接触阶段。

2.病害在寄主植物个体中的发展阶段

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称为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简称病程,通常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时期。

病原物接触寄主植物后能否成功侵入寄主是决定病害发生的最关键环节。各类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的途径和特点不同。病毒主要通过伤口侵入;细菌主要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真菌可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也可从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皮孔等侵入,或从伤口侵入);寄生线虫常主动侵入,也可通过伤口、气孔侵入。病原物的侵入除受其自身侵入能力控制外,还受寄主抗性,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影响。病菌侵入寄主后,并不会马上表现出症状,通常还有一个潜育期,潜育期因病原特性、环境等因素有长有短。病原能否引起寄主全面发病还需要一个在植物体内的扩展能力,通常扩展能力较弱的只能引起局部侵染,扩展能力较强的常引起系统侵染。

潜育期之后,寄主开始发病,出现症状。局部侵染的病害只出现局部性症状,系统侵染的病害出现全株性症状。至此,病害的病程就算完成,将开始新的侵染过程,在群体中发展、蔓延,造成更多危害。

3.病害在寄主植物群体中的发展阶段

病原物越冬、越夏后第一次侵染寄主称为初侵染(primary infection),初侵染发病后产生新的繁殖体在植物群体中进行再次侵染称为再侵染(secondary infection)。再侵染频繁的病害在当季容易造成病害流行,属于单年流行病害;而没有再侵染或再侵染很少的病害每季主要靠初侵染造成危害,一般需数年的病原积累才会造成病害流行,属于积年流行病害。单年流行病害在寄主植物群体中发展、蔓延较快,积年流行病害则较慢。

4.病害或病原物的延续阶段

多数植物病害会伴随着作物的栽培周期而开始、结束。病害在完成一季侵染危害后,将随着季节、作物收获等变化而转入越冬、越夏状态,即:通过病原物一些特殊形态或者转移场所等方式渡过冬、夏的低温、高温环境,从而达到病害或病原的延续,成为下一季节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