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染性出血病

传染性出血病

时间:2022-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对出血病的研究,比较清楚的是草鱼出血病,这种病是鱼种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较大的传染性疾病。4.病因及危害 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鱼。6.预防 草鱼出血病情发展很快,来势也很凶猛,由于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疾病,药物治疗相当困难。草鱼出血病常被认为是多种鱼病中最为棘手的一种鱼病,有人称它为“不治之症”。

一、传染性出血病

我国现已认可的出血病病毒有两种:一种是草鱼出血病病毒,主要危害当年的草鱼种;另一种主要是危害2龄青鱼种的病毒,但有时也会感染草鱼。目前对出血病的研究,比较清楚的是草鱼出血病,这种病是鱼种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较大的传染性疾病。病毒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至今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该病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往往造成大批草鱼种的死亡

1.病程情况 健康的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要4~15天,多数是7~10天,其病程表现为潜伏期、前驱期和发病期三个阶段。

(1)潜伏期。一般3~10天,在此期间内,鱼未显出任何外表症状,活动及摄食均比较正常。潜伏期的长短与水的温度有着密切关系,例如,24℃以下呈隐性感染;24℃时需要6天以上,每增高2℃,潜伏期缩短1天;30℃以上则无明显差异;病原体浓度大,潜伏期短,反之则较长。

(2)前驱期。时间较短,仅1~2天,病鱼尾鳍呈乌黑色,体表呈暗黑色,有时两侧出现两条色素减退的浅带;病鱼离群缓游,停止摄食。

(3)发病期。时间长短不一,短则1天,长则可达3~4天,病鱼表现出血症状,最后慢慢死亡。

2.症状

(1)外表症状。病鱼体表一般呈暗黑而带微红色。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口腔上下腭、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也表现充血,有的眼球突出。把病鱼的皮肤剥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

(2)病鱼的鳃部。严重出血的病鱼,可出现“白鳃”,也可出现鳃瓣呈鲜红的斑状充血,但有些病鱼鳃部无明显的症状。

(3)内部症状。比较常见的是肠道充血,肠内无食物,全肠或局部因出血呈鲜红色,肠系膜和周围脂肪也常伴有明显的点状出血;但肠道的出血肌一般仍完好,具韧性,无腐烂或水肿现象,少数病鱼的肝、脾、肾等出现灰白色或局部出血,鳔壁和胆囊常出现充满血丝的现象。

3.类型 出血病病毒主要损伤造血器官和循环系统,造成鱼体各部位充血。草鱼出血病多为以下四种类型。

(1)隐性出血病。鳃部黏液较少,边缘不腐烂且不带污泥,但鳃部呈暗红色,肿胀或苍白贫血,粗看和正常鱼差不多,不像是有病的鱼。

(2)红肌肉型。这是最典型的出血病症状,特别是肌肉明显充血,往往全身肌肉呈红色。3~6厘米的小鱼种,在灯光或阳光下透视,可见皮下充血;9厘米以上的病鱼,可把全皮剥除,病情较轻的,可见全身肌肉呈点状或斑状充血,病情较重的,全身肌肉因充血而呈鲜红色。所以,渔民称之为“红肌肉病”。

(3)红鳍红鳃盖型。病鱼初期,体色暗黑,鳍条基部、鳃盖、头顶等处有明显出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出血现象;病情严重的鱼,口腔、下颌、眼眶周围、腹部、鳍条和体表均有出血。这一类型常常伴有肌肉和肠道充血、鳃瓣花斑等症状。

(4)肠炎型。主要表现为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全部或部分呈鲜红色,肠系膜有时有出血点,无腐烂、水肿等病变;脂肪、鳔壁有时有点状出血;也有肝、胰、肾因贫血呈灰白色。这一类型在大小鱼种上都可出现,以9厘米以上鱼种较为常见,发病时间无一定规律。

病鱼的症状有上述四种类型,但根据室内感染试验的结果,这些症状类型的出现,并不反映病原类型的差别,往往是同一来源的病毒致病;而早期死亡和晚期发病的病鱼,其症状类型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同一毒源的传代试验过程中,也常出现以其中某一类型为主,兼有其他类型且又能反复重现的情况。因此,四种类型的症状不能截然分开,有时也混合出现。

4.病因及危害 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鱼。在培养草鱼鱼种阶段,当年3厘米左右的夏花和10~13厘米的草鱼种出血病能普遍发生,尤其对高密度饲养的鱼种池危害较大,发病率可达70%以上,死亡率也颇高。在密养池中,草鱼单养的小规格鱼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为严重。

5.流行情况 据资料报道,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该病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主要养鱼区域流行。每年的6~9月份,是此种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水温一般在27℃以上的处暑和白露两个节气最为流行,8月份为流行高峰,到9月中旬以后,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也会随之消失。渔谚道:“处暑尾,白露头,鱼死起来不断头。”

6.预防 草鱼出血病情发展很快,来势也很凶猛,由于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疾病,药物治疗相当困难。草鱼出血病常被认为是多种鱼病中最为棘手的一种鱼病,有人称它为“不治之症”。其防治方法目前还在继续探讨之中,故鱼病还是要以防为主。

(1)清塘消毒。在放养前,要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并用生石灰杀菌,每亩水深1米,用70千克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待一周后放试水鱼正常后,方可放鱼。

(2)严格检查亲鱼病史。凡是患过病毒性疾病或接触过病毒性病鱼的,一律不能作亲鱼,以免把病菌传给后代。

(3)有机碘消毒。在鱼卵受精过程中,可乘卵壳还未硬化时,每立方米水体用5克有机碘液严格进行鱼卵消毒;鱼种下塘前,可用碘伏(P V P-1)60毫克/升药浴25分钟左右。

(4)生态防治。日本有人把鱼放在5~6℃水体中,可控制该病发生。

(5)土法免疫防治。每年的7月初之前,是鱼类发病季节,可采用人工制作的疫苗直接注射健康的鱼。一般4.5厘米以上的鱼种,即可注射疫苗,多数采用腹腔注射法,取4号针头,沿腹鳍基部斜插进鱼的腹腔,6厘米左右的鱼种注射0.1~0.2毫升;9厘米左右的,可注射0.3毫升;12厘米以上的,可注射0.5毫升。注射过疫苗的鱼种,一年以上可不发生出血病。

另外还可采取浸浴法:将尼龙袋充氧,按0.5%疫苗溶液浸浴夏花鱼种24小时;也可用0.5%疫苗液,加0.5毫克/升莨菪碱,尼龙袋充氧浸浴3小时,成活率可达85%~90%,效果很好。

(6)生石灰预防。发病季节前(华东地区6月末到7月中旬),水深1米的池塘,每亩用生石灰25千克,加水溶化后,全池泼洒,以后每月至少重复1次,直到9月底,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7.治疗

(1)发病季节,每半个月用二氧化氯消毒1次,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药,溶水后全池泼洒。

(2)发病期,每亩水深1米,用鲜辣蓼、鲜薄荷各2.5千克,煮水后全池泼洒。接着取2毫升的人用板蓝根针剂,每亩水深1米,用5~10支,打破取液,加适量清水稀释后全池泼洒,连用2天,效果很好。

(3)用大黄或枫树叶,研成粉末或煎汁,用浸泡汁制成药饵投喂,每万尾鱼喂药500克,连续投喂5天,然后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全池泼洒,能使发病期的鱼池鱼病得到控制。

(4)每100千克鱼重,每天采用黄芩、大黄、黄柏、板蓝根各120克,并加入0.5千克食盐拌入饵料中投喂,连喂1周,有一定效果。

(5)把水花生、大蒜头和食盐一起用打浆机打成浆后,拌入米糠做成药饵投喂,连喂5天,每天每50千克草鱼用水花生4~5千克、大蒜头和食盐各250克。在投喂药饵的同时,用硫酸铜加适量水溶化后,全池泼洒,如33厘米水深的池塘,每天每亩用药110克,重点泼在食场附近,连泼5天,效果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