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开始下降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开始下降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化对就业人口规模、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劳动适龄人口为3744.17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679.35万人。浙江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既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富裕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十年间就业人口产业构成的显著变化,与浙江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趋势相一致。
劳动就业_2010浙江人口发展报告·全省篇

第九章 劳动就业

一、就业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首先受人口总量、人口结构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浙江就业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之前,应先考察浙江就业人口总规模和就业程度。新世纪的十年,浙江仍处于人口导入期,处于人口快速增长期和人才高强度需求期,劳动适龄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

(一)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高、增长快

劳动适龄人口和就业人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构成就业人口的主体,绝大部分是劳动适龄人口。因此,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化对就业人口规模、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1.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总人口增长

在我国,把男性16-59岁,女性16-54这一年龄区间人口作为劳动适龄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劳动适龄人口为3744.17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679.35万人。据第四、第五次普查资料,在1990-2000年间,劳动适龄人口平均每年增长1.66%,比同期总人口增长率高0.63个百分点;在2000-2010年间,劳动适龄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2%,比同期总人口增长率高0.31个百分点。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不断涌入,人口快速增长,总人口的增长率明显快于前10年。劳动适龄人口增长也很快,与“五普”相比,“六普”的劳动适龄人口增长了22.2%,主要原因有二:一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生育高峰期时出生的人口仍处在劳动年龄内;二是外省涌入浙江的流动人口绝大多数也是劳动适龄人口。

表9-1 浙江省第三至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和劳动适龄人口数

2.21世纪初新增劳动适龄人口绝对数量和年均增长率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在2000-2010年间,劳动适龄人口的新增绝对数远大于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达到近700万人。21世纪初劳动适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要比20世纪90年代高0.3个百分点,说明浙江这10年是总人口年龄结构呈橄榄状,“两头小、中间大”,中青年人较多,老年人和少儿人口较少,从而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口的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时期。

3.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人口抚养比不断下降

随着人口低生育率和劳动适龄人口的高增长,浙江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人口抚养比负担逐步走低(表9-2)。人口抚养比也称抚养系数、负担比,国际上一般把总人口抚养比≤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人口红利期)。显然,浙江这十年处在人口红利期,保持着人口规模与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良好态势,是大力发展经济的好机会。今后十年,浙江仍将处于人口红利期,但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放缓。改善人口结构,不断提高整体人口素质,是保证未来经济持续良好发展的基石。

表9-2 各次普查的人口总抚养比[1]

(二)就业人口大量增加、规模庞大

随着浙江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劳动适龄人口显著增加的同时,就业人口也大量增加。浙江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既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富裕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按国际标准,将就业人口规定为:年龄16周岁及以上、在普查标准时间前一周从事1小时以上有收入的社会劳动的人口。此次人口普查按长表抽样原则,对全省10%户的就业状况、行业职业等进行了调查。根据普查汇总数据推算,2010全省就业人口3319.56万人,比2000年增加660.16万人。

1.16-19周岁的女性就业率高于男性,20-49周岁女性就业率显著低于男性

全省就业人口中,20周岁以下的女性就业率高于男性;年龄在20-49周岁的男性就业率普遍高于女性,其中40-49周岁女性就业率只有80%左右,平均5个人中就有1个人不工作,50岁以上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更是显著低于男性。这从某个层面反映出女性就业问题:女性受教育的年限普遍低于男性,参加工作早,许多女性往往在刚步入中年的时候就离开了工作岗位。究其原因主要是较低的文化素质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文化素质成为影响女性就业竞争能力以及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无论从现实还是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都迫在眉睫。

就业人口中,处于30-49周岁年龄的人员往往具有熟练的劳动技能和较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这一年龄段的人口属于最佳劳动年龄人口。2010年全省就业人口中30-49周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高达52.6%,与“五普”的数据基本持平。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特别是具有熟练的劳动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者较受欢迎。此外,全省就业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就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浙江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又有较为发达的私营企业,为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了很多的机会。

表9-2 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

2.就业人口的产业构成发生显著变化,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所从事的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全省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此同时,就业人员产业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201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为15.4%,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0.3%和34.3%。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了18.1个百分点,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分别上升了9.6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这十年间就业人口产业构成的显著变化,与浙江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趋势相一致。

图9-1 2010年全省就业人口分三产比重

目前的就业人口产业构成,第二产就业人口超过了一半,这表明浙江正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图9-1)。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浙江就业人口的产业构成仍显落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依旧偏低。此外,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所从事的行业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中,有五成以上是小学受教育程度;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超过50%;而在第三产业中,有近一半人的受教育程度是高中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产业结构自身问题的影响,产业机构的低水平决定了浙江的就业人口产业分布质量不高。

3.就业人员的职业构成中智力型劳动者比重有所提高

从就业人口的职业分类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所占比重为61.17%,与2000年72.84%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下降了11.67个百分点;办事人员及商业服务人员则增幅明显,与2000年相比,分别上升了2.25个百分点和5.89个百分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也提高较快。根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我省智力型劳动力者所占比重比2000年有所提高,随着浙江实现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浙江民营企业不断的转型升级,我省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表9-3 浙江省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续表

4.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和小学,文化素质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2010年全省就业人口中,初中受教育程度所占比重最大,达39.0%,与“五普”基本持平;小学受教育程度,所占比重为26.0%,比“五普”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所占的比重超过1/4,与2000年相比,我省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失业人口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新陈代谢的速度也骤增。在当前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失业问题已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1.女性失业率高于男性

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女性的失业率均高于男性。根据“六普”资料计算,2010年全省女性失业率比男性失业率高1.6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女性失业率比男性高1.67个百分点,乡村女性失业率比男性略高1.51个百分点。数据表明,虽然社会转型速度日益加快,为当代女性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及就业岗位,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在参政、岗位竞争、劳动就业、婚姻家庭、身体健康、受教育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处于弱势地位。其中城镇女性比乡村女性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城镇女性的失业率比乡村女性要高1.42个百分点(见表9-4)。

表9-4 就业人口分地区分性别失业率

2.失业人口中20-29周岁的年轻人比重超过1/3

2010年失业人口中,20-29周岁青年失业人口所占比重最大,为23%;30-49周岁分年龄段的失业人口占比大致相同,在11%左右;50周岁及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大,各年龄组失业人口占总失业人口的比例呈明显下降态势(见图2)。由于浙江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20岁以下人口大体以在校学生为主,失业人口并不多。从失业人口的年龄构成看,就业帮扶的重点人群应该是20-29周岁的青年失业人口,加强对青年失业人口的职业技术培训和就业心态调整、增强其就业或再就业能力,乃是促进就业的关键环节。

图9-2 各年龄阶段失业人口占比

3.失业人口中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占主体

从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失业人口占主体,占失业人口的44.56%,高中占23.17%。小学以下和大专及以上的失业人口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较高,寻找工作相对较为容易,成为失业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小学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在寻找工作上较少挑剔,而且主动提出辞职的较少,因此相对其他受教育程度而言,失业率相对也低。

三、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安全各种项目的总和。“六普”资料没有对所有保障项目进行调查,但长表抽样对15岁以及上未工作人员的主要生活来源进行了调查,从中可看出以下特点:

1.传统过分依赖家庭养老的状况有所缓解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同口径比较(鉴于“五普”仅对15岁及以上未工作人口进行了调查,这里把“六普”资料中主要生活来源靠劳动收入的人口剔除),可以发现,在2010年60岁及以上未工作人口中,主要由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明显下降(见图9-3),由2000年的70.39%降至2010年的57.96%。而主要依靠离退休金、领取低保、财产性收入等方式养老的比例明显提升,分别由2000年的23.87%、2.96%、0.33%上升为2010年的33.79%、5.27%、1.27%。这表明,随着浙江省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养老覆盖面在逐步扩大,同时,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传统的过分依赖家庭养老的状况正在逐步缓解。

图9-3 2000年与2010年全省60岁及以上未工作人口主要生活来源对比

尽管如此,“六普”资料显示,浙江依靠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2010年全省人口10%调查的75.9万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中,主要依靠家庭及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最高,占42.34%;其次是依靠劳动收入,占26.94%;再次是依靠离退休养老金,占24.69%;依靠低保和其他生活的比例最低。若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看,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则更高,达49.89%。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加速老化,老年群体的不断扩大,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模式势必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当前仍需加强和完善社会养老功能。

2.女性比男性更多依赖家庭式养老

从表9-5可看出,性别不同,主要生活来源也有较大差异,女性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重大大高于男性,而依靠劳动收入、离退休养老金、财产性收入的比重都要比男性低。若从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观察,性别差异则更大,有63.43%的女性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而男性这一比例只有35.93%;有30.31%和26.59%的6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分别以离退休养老金和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很显然,女性老年人口由于文化程度,健康因素等多方面原因,较之男性更加依赖家庭式养老,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

表9-5 分性别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

3.城乡养老保障差距明显

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经济来源来看,城镇的养老保障制度有了很大的改善。普查资料显示,有44.26%的60岁及以上城镇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离退休养老金,32.59%的城镇老年人口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而在农村,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养老的比重明显高于城镇,超过一半的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依然靠传统的养老模式,即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只有7.13%是离退休养老金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农村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也高于城镇老年人口,有36.21%的人依靠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这也表明相对于城镇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表9-6 城乡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

【注释】

[1]人口总抚养比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人口总抚养比=(0-14岁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