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沉淀池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

沉淀池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

时间:2022-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与实际的沉淀池的运行情况更为吻合,现对一实际平流式沉淀池进行固液两项流模拟。在沉淀池模拟中,由于池内流态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为研究方便,对沉淀池进行了简化处理。待运行至稳态时,清水区和沉淀区有明显的分界线。这说明该区域为清水区,且清水区与沉淀区有明显的分界面。随后曲线近乎垂直,活性污泥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对应沉淀池理论,该区域属于成层沉淀区。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沉淀池内的流体是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活性污泥随污水在池内流动并伴随着沉淀,属于固-液耦合的复杂两相流。而在以往沉淀池的模型实验中,常常用示踪剂来代替活性污泥,或者在实验室中利用烧杯来研究活性污泥的沉淀过程,这样必然与工程实际有所出入。为了与实际的沉淀池的运行情况更为吻合,现对一实际平流式沉淀池进行固液两项流模拟。

9.5.1 模型假设

在沉淀池模拟中,由于池内流态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为研究方便,对沉淀池进行了简化处理。主要采用以下几点假设:①在初始时刻,沉淀池内部充满清水,活性污泥浓度为零;②不考虑沉淀池内生物化学反应对流场的影响;③沉淀池底部污泥通过静水压力排出;④活性污泥的重力沉降速率与悬浮物颗粒浓度无关;⑤对整个研究系统不考虑进水温度的变化,以及外界的温度、风力等影响;⑥不考虑机械排泥时对沉淀池内部流场和浓度场的影响。

9.5.2 模型尺寸

该平流式沉淀池的具体尺寸如图9-25所示。沉淀池总长25.5m,有效水深为3.5m,入口宽度为0.5m,清水出口宽度为0.3m,泥斗深3m、宽4m,池底坡度为0.02,挡板布置在距进水口0.5m处,挡板淹没深度为1m。为了和实际情况相符,在污泥斗底设置排泥口,靠静水压力法排泥。

图9-25 计算区域图

9.5.3 网格划分

利用Gambit软件对该沉淀池模型进行网格划分,采用非结构网格进行划分,比较多种网格布置方案后,最终选取其中一套最优方案作为计算网格,最终得到8280个节点和16040个三角形单元体。具体网格划分如图9-26所示。

图9-26 网格图

9.5.4 边界条件

1)进口边界:进水口采用速度进口边界条件,进口流速为0.025m/s,入流污水悬浮物质量浓度为3450mg/L。紊动能k与耗散率ε由以下公式求出:

式中:α和Cμ为经验系数,分别为α=0.02,Cμ=0.09;lin为混合长度,lin=Cμ(0.5hin);hin为进水口高度。

2)出水口和出泥口边界:均采用自由出流。

3)固体壁面:在流体近壁区域采用标准的壁面函数法处理。

4)自由液面:假设自由液面是水平的。根据刚盖假定,自由液面上的流速、紊动动能、紊动动能耗散率和固相体积分数的法向梯度为零,因此将自由液面近似为对称平面处理,采用对称边界条件。

9.5.5 模拟结果分析

监测清水出口和排泥口的污泥平均体积浓度,当两出口浓度不再随时间变化时,检查进、出口的流量,进、出口流量差值为4.9591×10-6kg/s,小于进口流量的0.02%,此时可近似认为已达到流量平衡,沉淀池的流场已达到稳态。

为直观地反映沉淀池内的流场分布规律,现提取流线图和流速矢量图(见图9-27和图9-28)。可以看出:达到稳态后,沉淀池内的流态比较复杂,在挡板附近、污泥斗内及沉淀池底部存在数个形态各异的漩涡。进口处和挡板附近流速较大,但在水流绕过挡板后流速迅速减小,在沉淀区流速分布较为均匀。池底污泥沿底坡向污泥斗运动。

图9-27 流线图

图9-28 流场图

为直观地反映沉淀池内的紊动规律,现提紊动动能图和紊动动能耗散率图(见图9-29和图9-30)。可以看出:在沉淀池内泥斗底部和出口处紊动动能较大,而在其他区域紊动动能较小,可以忽略不计,紊动动能耗散率只是在泥斗底部很小的一部分区域有分布。

图9-29 紊动动能图

图9-30 紊动动能耗散率图

为更好地描述沉淀池内的流场状态,我们对各个断面的水平流速和垂直流速进行了定量分析,现选取距进水口距离为0.2m,4m,10m,15m,20m,24m处的断面水平速度分布图和垂向速度分布图,详见图9-31和图9-32所示。

从图9-31可以看出,进口和挡板附近的水平流速分布很不均匀。0.2m断面上部流速较大,向下流速正负交替,在底部流速基本为零。4m断面由于挡板的作用,上部水平流速几乎为零,向下流速分布规律与0.2m处基本相同。在沉淀区,水平流速存在着明显的正负交替,这说明在沉淀池底部存在回流区,且越靠近出水口,上部清水的水平流速越大,底部回流区的水平流速较小。

图9-31 不同断面水平速度分布图

从图9-32可以看出:在所有的断面垂向流速分布中,除0.2m断面外,其他断面的垂向流速都很小,上部的沉速基本为零(因为此区域为沉淀池的清水区)。清水区以下垂向流速分布规律性不强,在靠近池底50cm的区域,垂向流速迅速减小至零。

图9-32 不同断面垂向速度分布图

初始状态下,假设沉淀池内充满清水,当污水进入沉淀池后,被清水稀释,同时活性污泥在池中沉降,沉淀池内不同时刻污泥体积浓度分布变化如图9-33所示。可以看出,污水在水平进入池内后,由于密度大于清水以及挡板的作用,向下流动进入泥斗,随后沿池底斜坡向清水出口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扩散和沉降。图中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活性污泥浓度。池内活性污泥浓度随着运行时间而增大,越靠近池底,活性污泥浓度越大。在运行一定时间后,在池底有一层污泥浓度较大部分,这是压缩沉降所产生的压缩层。待运行至稳态时,清水区和沉淀区有明显的分界线。

图9-33 不同时刻污泥的相位分布图

当计算达到稳态后,为了更加详细地描述沉淀池内的浓度分布,我们对沉淀池内不同位置的断面浓度分布进行了考察。由于挡板与进水口间距为1m,在挡板左右各取一个截面,在清水出口前取一截面,其余截面均匀分布,分别选取距进水口距离为0.2m,4m,10m,15m,20m, 24m的位置。各个断面的垂向浓度如图9-34所示。

图9-34 不同断面污泥的浓度分布图

通过对图9-34中各个断面垂向浓度分布进行分析可知,除0.2m断面外,其余断面自液面向下约0.5m的区域活性污泥浓度为零,然后向下,活性污泥浓度迅速增大。这说明该区域为清水区,且清水区与沉淀区有明显的分界面。在此界面以下,有一段区域活性污泥浓度沿垂向变化剧烈,这一区域可以看作是凝絮区,因此浓度变化较大。随后曲线近乎垂直,活性污泥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对应沉淀池理论,该区域属于成层沉淀区。在最底层约20cm的区域,活性污泥浓度迅速增大。这是由于颗粒集合成团块,颗粒间相互接触、互相支撑,在重力的作用下颗粒间的间隙水被挤出,使污泥被压缩,且越向下密度越大。

图9-34中显示曲线有3个明显的拐点,分别对应清水区、凝絮沉淀区、成层沉淀区、污泥区之间的分界面。这与沉淀池理论吻合良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