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洪湖不同水期水质评价

洪湖不同水期水质评价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氮的污染主要集中在洪湖蓝田养殖区、小港R3河口水域,Ⅱ类、Ⅲ类Ⅳ类水质的区域分布在洪湖南部和湖心区域,总体呈现南部区域水质优于北部区域的趋势。由实测数据,并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为参照,对洪湖的各项监测项目进行水质级别评价,经过对各项监测项目的水质级别评价进行总结,可得到洪湖水体综合级别评价结果。

1.洪湖2012年03月(春季)水质评价

1)高锰酸盐指数(CODMn)单因子分析

CODMn浓度的变化范围3.84~4.88mg/L,变化幅度较小,平均值4.43mg/L,达到地表水Ⅱ类2个,占总量的22.2%;Ⅲ类7个,占总量的77.7%,水质总体较好,主要以Ⅲ类水体为主,达到《湖北省地表水功能区划》Ⅱ类水质要求,说明3月份洪湖受有机物的污染较少。

2)总氮(TN)单因子分析

TN浓度的变化范围0.434~1.646mg/L,变化幅度大,平均值,0.92mg/L,达到地表水Ⅱ类1个,占总量的11.1%;Ⅲ类6个,占总量的66.7%;Ⅴ类2个,占总量的22.2%。氮的污染主要集中在洪湖蓝田养殖区、小港R3河口水域,Ⅱ类、Ⅲ类Ⅳ类水质的区域分布在洪湖南部和湖心区域,总体呈现南部区域水质优于北部区域的趋势。

3)总磷(TP)单因子分析

TP浓度的变化范围0.011~0.05mg/L,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平均值0.019mg/L,达到地表水Ⅱ类8个,占总量的88.9%;Ⅲ类的监测点有1个,占总量的11.1%,表明洪湖3月份受磷的污染较轻,基本达到地表水功能区划的要求。

4)氨氮(NH+4♂-N)单因子分析

NH+4♂-N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17~0.61mg/L,平均值0.284mg/L,达到地表水Ⅱ类8个,占总量的88.9%;Ⅲ类的监测点1个,占总量的11.1%,NH+4♂-N主要以Ⅱ类水质为主,水质较好,污染很轻,除东部小港河口水质为Ⅲ类外,其余地方均较好,总体呈现南部区域水质优于北部区域的趋势。

5)酸度(pH值)单因子分析

洪湖的pH值主要保持在7.45~7.53之间,平均值7.48,基本上保持一致,变幅较小,湖水呈弱碱性,同时湖水系统的化学稳定性好。

6)溶解氧(DO)单因子分析

洪湖2012年3月份DO的变化范围为7.4~8.8mg/L,平均值8.09mg/L,均能达到Ⅰ类水质标准。它是指通过大气交换或经生物、化学反应溶解于水中的氧气,是湖泊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也是衡量湖水环境质量的标准之一,洪湖3月份的溶解氧非常好,除了小港河口为Ⅱ类水质外,其余全部为Ⅰ类水体,水质均较好。

7)透明度单因子分析

洪湖透明度主要维持在1.1~1.4m之间,平均值0.24m,主要点位透明度都在1m以上,可能是洪湖总体沉水植物较为茂盛,对悬浮物质的固着能力较强,同时由于沉水植物的影响,使波浪对湖底的作用的影响减小而导致水质清澈、透明度较高。

8)水质总体评价

依据2012年03月收集的洪湖9个点位的监测数据,以监测数据的特点和评价目的拟定以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4个具有代表性的水质参数,依据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已确定的评价方法,选择单因子指数评价法进行水质综合评价。由实测数据,并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为参照,对洪湖的各项监测项目进行水质级别评价,经过对各项监测项目的水质级别评价进行总结,可得到洪湖水体综合级别评价结果。

在9个监测点中,进行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确定的水质类别达到地表水Ⅱ类的监测点有1个,占总量的11.1%;达到Ⅲ类水质的监测点6个,占总量的66.7%;达到地表水Ⅴ类的监测点有2个,占总量的22.2%。Ⅴ类水质区域主要分布于蓝田养殖区和小港R3河口区域,蓝田区域的污染很严重,主要的污染因子为TN。

2.洪湖2012年6月(夏季)水质评价

1)高锰酸盐指数(CODMn)单因子分析

CODMn浓度的变化范围3.12~5.76mg/L,变化幅度较小,平均值4.52mg/L,达到地表水Ⅱ类4个,占总量的44.4%;Ⅲ类5个,占总量的55.5%,水质总体较好,主要以Ⅲ类水体为主,未达到《湖北省地表水功能区划》洪湖Ⅱ类水质要求,说明6月份洪湖受有机物的污染较多。

2)总氮(TN)单因子分析

TN浓度的变化范围0.463~1.18mg/L,变化幅度大,平均值0.79mg/L,达到地表水Ⅱ类1个,占总量的11.1%;Ⅲ类6个,占总量的66.7%;Ⅳ类2个,占总量的22.2%。氮的污染主要集中在洪湖蓝田养殖区、小港、桐梓湖等水域,桐梓湖、小港养殖区TN污染较为严重,均为Ⅳ类水质,Ⅱ类水质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心,总体呈现南部区域水质优于北部区域的趋势。

3)总磷(TP)单因子分析

TP浓度的变化范围0.01~0.038mg/L,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平均值0.0246mg/L,达到地表水Ⅰ类4个,占总量的44.4;%Ⅱ类8个,占总量的88.9%;Ⅲ类的监测点有2个,占总量的22.2%,表明洪湖3月份受磷的污染较轻,除了小港、蓝田水域外基本达到地表水功能区划Ⅱ类水质的要求。

4)氨氮(NH+4♂-N)单因子分析

NH+4♂-N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25~0.55mg/L,平均值0.333mg/L,达到地表水Ⅱ类8个,占总量的88.9%;Ⅲ类的监测点1个,占总量的11.1%,NH+4♂-N主要以Ⅱ类水质为主,水质较好,污染很轻,除东部小港水质为Ⅲ类外,其余地方均较好,总体呈现南部区域水质优于北部区域的趋势。

5)酸度(pH)单因子分析

洪湖的pH值主要保持在7.75~7.96之间,平均值7.85,基本上保持一致,变幅较小,湖水呈弱碱性,同时湖水系统的化学稳定性好,水体酸碱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湖区西南部一带,说明这一湖域水体碱性较强,水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富营养化比较突出。

6)溶解氧(DO)单因子分析

洪湖DO的变化范围为8.20~9.60mg/L,平均值8.51mg/L,它是指通过大气交换或经生物、化学反应溶解于水中的氧气,是湖泊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也是衡量湖水环境质量的标准之一。洪湖6月份的溶解氧非常好,全部为Ⅰ类水体,其中东北部少数区域数值相对较低,其余区域水质均较好。

7)透明度单因子分析

洪湖透明度主要维持在1.40~1.80m之间,平均值1.56m,均在1m以上,表明湖水透明度较好,水体中的颗粒物沉降迅速,可能是由于洪湖沉水植物丰富,增加了对悬浮物质的吸附,并减轻了波浪对湖底的扰动作用的而使湖水透明度较好。

8)水质总体评价

依据2012年6月份采集的洪湖9个点位的监测数据,以监测数据的特点和评价目的拟定以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4个具有代表性的水质参数,选择单因子指数评价法进行水质综合评价。在54个监测点中,进行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确定的水质类别达到地表水Ⅱ类的监测点有1个,占总量的11.1%;Ⅲ类的监测点有6个,占总量的66.7%,;Ⅳ类的监测点有2个,占总量的22.2%;Ⅳ类水质区域主要分布于桐梓湖和小港养殖区水域,桐梓湖区域的污染很严重,表征养殖污染对洪湖水质影响较大严重,总体上南部区域水质优于北部区域。

根据2012年6月的调查结果,按照洪湖水功能区划,参照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分析9个监测点的酸碱度(pH值)、溶解氧(DO)、高锰酸钾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浓度,从而判别洪湖水质污染的主要因子。

从污染物浓度来看,溶解氧(DO)、氨氮(NH+4♂-N)指标全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但从高锰酸钾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浓度来看,CODMn和总氮超标比较严重,其中CODMn、总磷(TP)主要超标点位为桐梓湖和小港,其余点位均达标;TN只有1个点位达标,超标率88.9%。由此可知,TN、CODMn浓度超标是洪湖水体污染的主要因子。

3.洪湖2012年9月(秋季)水质评价

1)高锰酸盐指数(CODMn)单因子分析

CODMn浓度的变化范围3.68~4.96mg/L,变化幅度较小,平均值4.38mg/L,达到地表水Ⅱ类的点位4个,占总量的44.4%;达到Ⅲ类水质点位5个,占总量的55.5%,水质总体较差的点位主要分布在蓝田、桐梓湖、下新河、小港及小港河口等水域,以Ⅲ类水体为主,未达到《湖北省地表水功能区划》中洪湖Ⅱ类水质要求,说明9月份洪湖周边养殖区受有机物的污染较多。

2)总氮(TN)单因子分析

TN浓度的变化范围0.447~1.06mg/L,变化幅度大,平均值0.816mg/L,达到地表水Ⅱ类2个,占总量的22.2%;Ⅲ类3个,占总量的33.3%;Ⅳ类4个,占总量的44.4%。TN的污染较为严重,氮的污染主要集中在洪湖蓝田养殖区、桐梓湖、下新河、小港及小港河口水域,为Ⅳ类水质,Ⅱ类水质的区域分布在洪湖湖心区域,总体呈现湖心区域水质优于四周养殖区域的趋势。

3)总磷(TP)单因子分析

TP浓度的变化范围0.01~0.038mg/L,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平均值0.024mg/L,达到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点位2个,占总量的22.2%;Ⅱ类3个,占总量的33.3%;Ⅲ类的监测点有4个,占总量的44.4%,表明洪湖9月份受磷的污染较轻,基本达到地表水功能区划的要求,磷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蓝田、小港和桐梓湖。

4)氨氮(NH+4♂-N)单因子分析

NH+4♂-N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11~0.26mg/L,平均值0.16mg/L,达到地表水Ⅰ类6个,占总量的66.7%;Ⅱ类的监测点3个,占总量的33.3%,NH+4♂-N主要以Ⅰ、Ⅱ类水质为主,水质较好,受氨氮污染物的污染较少。

5)酸度(pH)单因子分析

洪湖的pH值主要保持在6.56~7.53之间,平均值6.99,基本上保持一致,变幅较小,湖心区域大体呈现弱酸性,而四周养殖区湖水呈弱碱性,同时湖水系统的化学稳定性好,水体酸碱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湖区西南部一带,说明这一湖域水体碱性较强,水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富营养化比较突出。

6)溶解氧(DO)单因子分析

洪湖DO的变化范围为7.40~9.0mg/L,平均值8.16mg/L,它是指通过大气交换或经生物、化学反应溶解于水中的氧气,是湖泊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也是衡量湖水环境质量的标准之一,洪湖9月份的溶解氧非常好,全部为Ⅰ类水体,其中东北部少数区域数值相对较低,其余区域水质均较好。

7)透明度单因子分析

洪湖透明度主要维持在1.65~1.80m之间,平均值1.73m,所有监测点位的透明度均在1m以上,表征湖泊悬浮物质沉降性能良好,湖水清澈透明,可能是由于沉水植物丰富,减少了波浪对湖底的作用的影响而导致透明度良好,同时,植物也能对悬浮物质起到一定程度的吸附作用。

8)水质总体评价

依据2012年9月收集的洪湖9个点位的监测数据,以监测数据的特点和评价目的拟定以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4个具有代表性的水质参数,选择单因子指数评价法进行水质综合评价。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为参照,对洪湖的各项监测项目进行水质级别评价,经过对各项监测项目的水质级别评价进行总结,可得到洪湖水体综合级别评价结果。

表5-11 单个污染因子水质数量和类别

由表5-11可以看出,在9个监测点中,进行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确定的水质类别达到地表水Ⅳ类的监测点有4个,占总量的44.4%;达到地表水Ⅲ类的监测点有3个,占总量的33.3%;达到地表水Ⅱ类的监测点有2个,占总量的22.2%,Ⅲ类水质主要分布在排水闸、下新河、杨柴湖水域,Ⅳ类水质区域主要分布于北部蓝田区域,西部的桐梓湖水域和东部的小港,总体上南部区域水质优于北部区域,湖心水质由于四周。

根据2012年9月的调查结果,按照洪湖水功能区划,参照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分析9个监测点的酸碱度(pH值)、溶解氧(DO)、高锰酸钾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浓度,从而判别洪湖水质污染的主要因子。

从污染物浓度来看,溶解氧(DO)、氨氮(NH+4♂-N)指标全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但从高锰酸钾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浓度来看,超标比较严重,尤其是TN,在9个监测点位中7个超标,超标率77.8%。全湖总氮污染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超标因子为高锰酸钾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

4.洪湖2012年12月(冬季)水质评价

1)高锰酸盐指数(CODMn)单因子分析

CODMn浓度的变化范围3.76~5.04mg/L,变化幅度较小,平均值4.43mg/L,达到地表水Ⅱ类4个,占总量的44.4%;Ⅲ类5个,占总量的55.5%,水体高锰酸盐指数不达标区域主要分布在蓝田、下新河、桐梓湖和小港等养殖区域,受养殖有机污染较为严重,主要以Ⅲ类水体为主,未达到《湖北省地表水功能区划》Ⅱ类水质要求,说明12月份洪湖受有机物的污染较严重。

2)总氮(TN)单因子分析

TN浓度的变化范围0.353~2.176mg/L,变化幅度大,平均值0.944mg/L,达到地表水Ⅱ类4个,占总量的44.4%;Ⅲ类2个,占总量的22.2%;Ⅴ类1个,占总量的11.1%;劣Ⅴ类1个,占总量的11.1%。氮的污染主要集中在洪湖蓝田养殖区、下新河、小港R3河口水域,表明TN污染较为严重,Ⅱ类、Ⅲ类水质的区域分布在洪湖南部和湖心区域,总体呈现南部区域水质优于北部区域的趋势。

3)总磷(TP)单因子分析

TP浓度的变化范围0.01~0.052mg/L,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平均值0.024mg/L,达到地表水Ⅰ类水质点位2个,占总量的22.2%;Ⅱ类4个,占总量的44.4%;Ⅲ类的监测点有2个,占总量的22.2%;Ⅳ类水质1个,占总量的11.1%。表明洪湖12月份受磷的污染较轻,9个监测点位中6个基本达到地表水功能区划的要求,3个点位超标,超标率为33.3%。

4)氨氮(NH+4♂-N)单因子分析

NH+4♂-N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14~0.47mg/L,平均值0.254mg/L,达到地表水Ⅰ类1个,占总量的11.1%;Ⅱ类的监测点8个,占总量的88.9%,NH+4♂-N主要以Ⅱ类水质为主,水质较好,污染很轻,表明洪湖受氨氮的污染较少。

5)酸度(pH)单因子分析

洪湖的pH值主要保持在7.49~7.70之间,平均值7.55,基本上保持一致,变幅较小,湖水呈弱碱性,同时湖水系统的化学稳定性好,水体酸碱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湖区西南部一带,说明这一湖域水体碱性较强,水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富营养化比较突出。

6)溶解氧(DO)单因子分析

洪湖DO的变化范围为8.20~9.40mg/L,平均值8.62mg/L,它是指通过大气交换或经生物、化学反应溶解于水中的氧气,是湖泊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也是衡量湖水环境质量的标准之一,洪湖12月份的溶解氧非常好,全部为Ⅰ类水体,其中东北部少数区域数值相对较低,其余区域水质均较好。

7)透明度单因子分析

洪湖透明度主要维持在1.0~1.5m之间,平均值1.39m,均在1m以上,但是相对其他月份,透明度略有下降,可能是受波浪对湖底的作用的影响而导致透明度不高,一方面使水体中的颗粒物质难以沉降,另一方面渔业养殖的捕捞也搅动底泥,使底泥发生再悬浮,水体的悬浮物增加,透明度相对降低。

8)水质总体评价

依据本次收集的洪湖9个点位的监测数据,以监测数据的特点和评价目的拟定以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4个具有代表性的水质参数,选择单因子指数评价法进行水质综合评价。经过对各项监测项目的水质级别评价进行总结,可得到洪湖水体综合级别评价结果。

由表5-12可以看出,在9个监测点中,进行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确定的水质类别达到地表水Ⅳ类的监测点有1个,占总量的11.1%;达到地表水Ⅴ类的监测点有1个,占总量的11.1%;达到地表水劣Ⅴ类的监测点有1个,占总量的11.1%。9个监测点中只有4个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Ⅳ类水质区域主要分布于南部区域,北部小部分区域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Ⅴ类和劣Ⅴ类,蓝田区域的污染最为严重,总体上南部区域水质优于北部区域。

表5-12 单个污染因子水质数量和类别

根据2012年12月的调查结果,按照洪湖水功能区划,参照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分析54个监测点的酸碱度(pH值)、溶解氧(DO)、高锰酸钾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浓度,从而判别洪湖水质污染的主要因子。

从污染物浓度来看,高锰酸钾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超标比较严重,尤其是TN在9个监测点位中5个超标,超标率55.6%,而TN污染表现最为严重的区域为蓝田养殖区水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