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规划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规划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通过植被保持水土,降低地面径流。因此,解决水土流失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及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应着重从种草种树方面去考虑。水土保持林具有减轻地表径流速度,使水分大量渗入土层变为地下水,以及利用树木根系固结土壤等作用。造林时应根据不同的地貌部位进行布局,一般有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和沟谷防护林等类别。分水岭防护林主要配置在丘陵区的“墚”和“峁”上。

7.4.2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规划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通过植被保持水土,降低地面径流。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中,C值的变化范围为0.001~1(0.001代表管理很好的茂密森林,1代表无草的休闲地)。因此,通过植被管理,可把侵蚀量降低到0.001。

不同植被类型的保水能力不同。在10°~20°的坡地上,在不同植被类型下,径流造成雨水损失的百分数见表7-2。

表7-2 径流损失占降雨量的百分数

img18

从表7-2雨后径流量的减少顺序可以看出:林地和草地径流量较小。因此,解决水土流失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及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应着重从种草种树方面去考虑。

水土流失地区植树种草主要有水土保持林、水源防护林和护堤护岸林几种类型,并结合具体情况种草。

7.4.2.1 水土保持林的配置

水土保持林具有减轻地表径流速度,使水分大量渗入土层变为地下水,以及利用树木根系固结土壤等作用。造林时应根据不同的地貌部位进行布局,一般有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和沟谷防护林等类别。

1.分水岭防护林

分水岭防护林主要配置在丘陵区的“墚”和“峁”上。营造这种防护林,可控制径流起点,涵养水源,防止侵蚀发展与保护农田。根据墚峁类型及土地利用特点,分水岭防护林有以下两种情况:顶部浑圆形墚峁防护林(图7-1)和顶部尖削分水岭防护林(图7-2)。

img19

图7-1 顶部浑圆形墚峁防护林

img20

图7-2 顶部尖削分水岭防护林

2.水流调节林

为了防止地表径流破坏作用的扩大,并使之转化为地下水,在坡耕地上每隔一定距离配置具有特殊功能的水流调节林,使地表水受到阻滞,以减低流速,分散水坡和增加渗透以防止冲刷,并减少进入溪流中的泥沙量(图7-3)。

img21

图7-3 水流调节林

根据斜坡地形起伏的不同,林带配置可分为以下四种形式:(a)凸形坡、(b)直线坡、(c)凹形坡和(d)阶梯形坡(图7-4)。

img22

图7-4 不同坡形水流调节林

(a)凸形坡;(b)直线坡;(c)凹形坡;(d)阶梯形坡

水流调节林带的宽度,在有效阻滞斜坡径流的原则下,应尽量少占地,一般带宽20~30米,防护林间距为林带宽的4~6倍,最大为10倍。林带组成为乔灌混交林。

3.沟谷防护林

在丘陵山区,沟头、沟岸及沟底因受地表径流的侵蚀、冲刷而继续塌陷下切,并带走大量泥沙淤塞河流和水库,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沿侵蚀沟的边沿、沟坡和沟底全部造林。沟谷防护林包括沟头、沟岸、沟坡及沟底造林四部分,以降低进入沟头的水流速度,稳定沟坡,防止侵蚀扩张和制止沟底继续下切淤淀泥沙(图7-5~图7-7)。

作为水土保持的树种,应具备易繁殖、生长快、保土能力强,并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等特点,同时为了适应水土流失区陡坡上的立地条件,还应有耐旱、耐瘠薄等特点。

7.4.2.2 水源防护林的配置

为了防止池塘、水库等水源的淤积和边坡崩塌,应在塘库周围地区营造防护林,以延长塘库的寿命和保护塘库的安全。水源防护林一般由库岸、沟道和坝坡造林三部分组成(图7-8)。

img23

图7-5 沟头防护林

img24

图7-6 沟岸防护林

img25

图7-7 沟底造林

img26

图7-8 水库、池塘防护林

7.4.2.3 护堤护岸林的配置

为了阻止河流两岸土地崩塌,防止河水泛滥,应结合工程治理营造护堤护岸林,以保护附近农田和扩大耕地,保障河流附近村镇的安全,同时建立用材林和薪炭林基地(图7-9、图7-10)。

img27

图7-9 护堤护滩林

img28

图7-10 高岸护岸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