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人口城镇化进程

浙江人口城镇化进程

时间:2022-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化、市场化促进了浙江经济要素和人口向优势地区集中,同时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开始注重引导产业集聚。浙江城镇化的发展加快步伐,至1998年浙江省城镇人口增加到22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6.7%,年均增长1.11个百分点。1999年实施《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在全国率先制定《浙江省城镇化发展纲要》。
浙江人口城镇化进程_2010浙江省人口普查重点课题及优秀论文集

(一)浙江人口城镇化进程

1.浙江城镇化的初期阶段(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度出现工业化引起的高速城镇化,但很快受国民经济调整的影响,工业发展停滞,政府大力精减城市人口,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文革”前期大量的知识青年和干部下放农村,城镇化进程受到抑制,发展缓慢。这一阶段,浙江的城镇化进程与全国城镇化轨迹基本相同,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较快发展、60年代和70年代的徘徊不前,浙江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11.8%上升为1978年的14.5%,年均提高0.09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浙江城镇化进程又可细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正常的上升发展阶段,包括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新中国成立最初三年为恢复期,浙江城镇发展摆脱原有困境,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和私营工商业与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浙江城镇建设平稳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陈国灿,2008)。此阶段伴随着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浙江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4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11.8%上升到1957年的14.3%,年均上升0.31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1958—1965年)为城镇化进程的剧烈波动阶段,由于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城镇人口大进大出,城镇化水平波动较大。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时期,即1958—1960年的急剧上升时期和1961—1965年的急剧下降时期。前一时期由于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强调“以钢为纲”和“大跃进”,许多工业项目盲目上马,导致农村人口爆发性地涌入城市,3年间全省城镇人口净增229.5万人,浙江城镇化水平由1957年的14.3%骤升到1958年的21.1%直至1960年的22.4%;后一时期由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停建、缓建了一大批建设项目,同时精减城市人口,充实农业第一线,导致城市人口连续五年出现负增长,浙江城镇化水平由1960年的22.4%下降为1965年的14.3%,回到1957年的水平(许晓华和章明卓,2003)。

第三阶段(1966—1977年)为城镇化进程基本停滞阶段。由于“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挫折,同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镇人口迁出大于迁入,浙江城镇化水平在12年中大致徘徊于14%,最低年份1970年只有12.96%,倒退到1953年的水平(李建中,1999;黄勇和杨周顺,2000)。

2.浙江城镇化的起步阶段(1978—1984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党和政府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工作进一步受到重视。这一时期,在农村生产关系改革推进和经商传统的鼓舞下,浙江农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农村集体和农民家庭的农业剩余在农村内部转移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始资本,浙北、浙中地区的乡镇集体企业、温台地区的联户企业与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王琳等,2009a)。依赖于乡镇企业及个私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一定的增长。

但由于此阶段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仍相当强烈,大部分农民仍不愿放弃农业生产;同时,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也使得城乡人口难以自由流动,所以城镇化处于农村城镇化的起步阶段。浙江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4.5%上升为1984年的15.6%,整体水平仍不高。

3.浙江城镇化的稳步发展阶段(1985—1998年)

随着浙江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工商业蓬勃兴起,农村工业化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聚集。许多地区纷纷撤乡建镇、修街造房,规划出生活区、商业区、乡镇工业小区,鼓励农民进镇投资办厂。一批有较强专业特色和经济辐射功能的新型城镇迅速发展起来,如绍兴的柯桥、黄岩的路桥、诸暨的枫桥等。大量小城镇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地,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启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相对集中和农村人口到镇区集聚的进程(王琳等,2009a)。

工业化、市场化促进了浙江经济要素和人口向优势地区集中,同时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开始注重引导产业集聚。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园区(开发区)建设”为代表的“自上而下”空间组织力量,逐步成为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浙江城镇化的发展加快步伐,至1998年浙江省城镇人口增加到22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6.7%,年均增长1.11个百分点。

img44

图2.1 1949—2011年浙江省城镇化水平

资料来源:《浙江省50年统计资料》和历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4.浙江城镇化的加快发展阶段(1999—2005年)

1998年12月,省第十次党代会根据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作出了“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决策,把城镇化作为浙江省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主要载体。1999年实施《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年)》,在全国率先制定《浙江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00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城镇化若干政策的通知》。在户籍、土地、投融资等方面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改革,逐步破除了传统体制的种种束缚,浙江城镇化开始驶入快车道,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城镇化主体由小城镇逐步转移为大都市,大中城市的集聚和带动作用明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镇体系趋于合理。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外而上”等多元动力共同影响着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1998—2005年,浙江实施城镇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效应,全省城镇化水平从1998年的36.7%提高到2005年的56.5%,年均提高2.8个百分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5.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浙江省委、省政府针对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城市功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非农化进程相对缓慢,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意见》,提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浙江省城镇化工作开始了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后,遵照“集约、统筹、和谐、创新”的原则,浙江城镇化逐步进入了质的提高和功能完善为主的新阶段,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1.6%,年均提高0.53个百分点。2011年,全省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3403.4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2.3%,比2006年提高5.8个百分点,城镇化迈上了新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