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地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构成及评价内容

山地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构成及评价内容

时间:2022-11-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易损性一定程度上衡量承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可能性大小及发生损毁的难易水平,山地公路地质灾害是公路沿线各种地质灾害作用于相关承灾体的结果。极端降雨诱发的山地公路地质灾害成灾程度由致灾体条件、承灾体条件共同决定。在山地公路地质灾害风险线评价体系中,通过危险性评价分析致灾体条件,通过易损性评价分析承灾体条件,进而两者结合进行风险评价。

5.1 山地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构成及评价内容

5.1.1 易损性构成分析

易损性一定程度上衡量承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可能性大小及发生损毁的难易水平,山地公路地质灾害是公路沿线各种地质灾害作用于相关承灾体的结果。极端降雨诱发的山地公路地质灾害成灾程度由致灾体条件、承灾体条件共同决定。在山地公路地质灾害风险线评价体系中,通过危险性评价分析致灾体条件,通过易损性评价分析承灾体条件,进而两者结合进行风险评价。

在山地公路地质灾害承灾体条件分析中,承灾体主要是指待评价路段路基路面及其附属构筑物、车流(人流)两类,不同等级的道路、各异的路基路面结构形式、车流量的大小等决定了相关承灾体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承受能力和可能损毁程度及灾后的可恢复性。对既定强度的某种地质灾害,承灾体的数量和规模决定了公路对该灾害的抵御能力和可恢复能力,两者之间基本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易损性评价所要表征的正是上述对承灾结果具有正相关影响的承灾体特征。

很显然,承灾体的特征是对其所属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反映。当评价区域内的路段沿线车流量大,所属区域社会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高、城镇化密集程度高,那么承灾体的数量、密度及其直接代表的价值就高,遭受破坏的机率同时增大,风险人口相对较多;相对应的,由于路段归属地经济发达,其灾害防控效能和灾后恢复能力强。由此,可以说社会经济状况对承灾体具有双向影响。但从灾害造成价值损失方面来讲,归属社会经济发达区域的路段,当遭受某种特定地质灾害时,其相对损失率小、防治效益高;当归属地经济欠发达时,则相反。在极端降雨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过程中,承灾体的特征要素可以通过专门调查统计直接获得,对某些无法调查统计的要素,可根据社会经济统计指标间接地进行分析核算,或者通过专家现场踏勘评分后划定单指标易损性等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是山地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的背景要素,易损性由承灾体基本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的要素构成。反映承灾体条件的直接要素主要是指待评价路段路基路面结构及其附属构筑物的数量、价值,道路行人、车辆及其担负的社会交通功能等,遭受不同强度灾害危害时的损毁程度与价值损失率也必须纳入构成要素当中。反映社会经济条件的背景要素主要包括其直接和间接防灾能力,如防护工程效能、群测群防机制等。

5.1.2 易损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获取用于表征承灾体易损性的要素参数是进行山地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的基础。根据前述易损性构成分析,极端降雨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通过全面调查,识别各类承灾体,并进行类型划分。

②调查统计各类承灾体数量及分布特征。

③按照资产评估的方法分类别核算承灾体价值,对无法进行价值核算的承灾体通过专家现场踏勘的方法获取基础描述性资料。

④如有必要,可根据价值核算或专家评判结果绘制承灾体类型分布图、承灾体价值分布图。

⑤按照核算的价值或专家评分对所有路段的易损性参数进行定量化描述。

⑥分析各种承灾体遭受地质灾害危害时的破坏程度及其价值损失率。

⑦根据各种要素参数的相互关系,构建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⑧基于K—均值聚类的数据处理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分别对山地公路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进行聚类,并分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