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放电作为一种强大的自然力的爆发,是难以阻止的。 目前人们主要是设法去躲避和限制它的破坏性,其基本措施就是设置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和接地装置。避雷针、避雷线可以防止雷电直接击中被保护物体,因此也称作直击雷保护;避雷器可以防止沿输电线侵入变电所的雷电冲击波,因此也称作侵入波保护;接地装置的作用是减小避雷针(线)或避雷器与大地(零电位)之间的电阻值,以达到降低雷电冲击电压幅值的目的。本节将对避雷针和避雷线进行介绍。
(一)保护作用的原理
避雷针(或避雷线)的保护原理可归纳为:能使雷云电场发生突变,使雷电先导能沿着避雷针的方向发展,直击于其上,雷电流通过避雷针(线)及接地装置泄入大地而防止避雷针(线)周围的设备受到雷击。
避雷针一般用于保护发电厂和变电所,可根据不同情况或装设在配电构架上,或独立架设;避雷线主要用于保护线路,也用以保护发电厂和变电所。
避雷针需有足够截面的接地引下线和良好的接地装置,以便将雷电流安全地引入大地。
(二)保护范围
由于雷电的路径受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保证被保护物绝对不受直接雷击是不现实的,一般保护范围是指具有0.1%左右雷击概率的空间范围,实践证实,此概率是可以被接受的。
1.单支避雷针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一个以避雷针为轴的近似锥体的空间,就像一个帐篷一样。它的侧面母线近似地用折线代替,尺寸构成如图4.20所示。在被保护物高度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rx可按下式计算:
(4-42)
式中 h——避雷针高度,m;
hx——被保护物高度,m;
P——高度影响系数。
当h≤ 30m时,P=1;当30m<h≤ 120 m时,;当h> 12 0m 时,
。
图4.20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2.两支等高避雷针
当保护范围较大时,如果采用单支避雷针保护,势必要求避雷针比较高,这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技术上也难以实现,因此,可采用多针保护。
两支避雷针在相距不太远时,由于两支针的联合屏蔽作用,使两针中间部分的保护范围比单支针时有所扩大。若两支高为h的避雷针1、 2相距为D,则它们的保护范围及高为hx的被保护物水平面上保护范围如图4.21所示。
两针外侧的保护范围按单针避雷针的计算方法确定。两针内侧的保护范围如下:
(1)定出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O, O点的高度h0按下式计算:
(4-43)
式中 D——两针间距离,m。
这样,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是由O点及两针顶点决定的圆弧来确定。
(2)两针间hx水平面上保护范围的一侧宽度bx可按下式计算:
bx =1.5(h0-hx)
(4-44)
图4.21 两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一般两针间的距离与针高之比D/h不宜大于5。根据DL/T620—1997行业标淮,bx的计算还可以查曲线求得。
3.两支不等高避雷针
其保护范围确定方法:如图4.22所示,两针内侧的保护范围先按单针作出高针1的保护范围,然后经过较低针2的顶点作水平线与之交于点3,再设点3为一假想针的顶点,作出两等高针2和3的保护范围,图中,两针外侧的保护范围仍按单针计算。
图4.22 两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4.多支等高避雷针
(1)三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图4.23所示,三针所形成的三角形1、 2、 3的外侧保护范围分别按两支等高针的计算方法确定,如在三角形内,被保护物处在与其最大高度hx的水平面上各自相邻避雷针间保护范围bx内侧时,则全部受到保护,参见图4.21及式(4-44)。
(2)四支及四支以上避雷针。四支等高避雷针可将其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按三角形等高针的方法计算。四支以上避雷针可分成两个以上三角形,然后按三角形等高针的计算方法。
5.避雷线
在架空输电线路上架设双避雷线时如图4.24所示,塔顶的AB弧线以下和避雷线同外侧导线的连线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角α之内为保护范围,角α叫保护角,α越小,导线就越处在保护范围的内部,保护也越可靠。在高压输电线路的杆塔设计中一般取α =20°~30°,认为导线已得到可靠保护。
图4.23 三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图4.24 避雷线的保护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