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的新闻学习之路

我的新闻学习之路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学步真快,“8·26”又到了。“8·26”,在兰州人的心灵深处,是神圣的,甜美的,一往情深的。今天,就说说我是怎么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也就在行军路上,阮迪民给我们讲新闻课,讲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能壳里空,说假话。就这样,由一点不懂到略知一二,步入了新闻行列,一干就是大半辈子。但不管干什么,做编辑时间长了,我始终眷恋着新闻,因为自己太爱了,也忘不了自己是怎么学步的。
新闻学步_萤光集

新闻学步

真快,“8·26”又到了。

“8·26”,在兰州人的心灵深处,是神圣的,甜美的,一往情深的。尤其是在今年,是整整半个世纪之后的第一个“8·26”,更加使人静下心来,回首往事。虽然往事已很遥远,因为1949年兰州解放时生的孩子,都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那一点一滴的往事,咀嚼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人老不值钱,一说一个那几年。”我今年73岁了,当然是老人了,当然是“人老珠黄不值钱”的时候了,要说,只能说说“那几年”了。

我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从1949年算起,到1985年,时间跨度36年,应该说是甘肃新闻战线上的一个老兵。今天,就说说我是怎么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

1949年,大军西进,我正在西安西北大学读书。在大学,我酷爱诗歌,爱中国古典诗词,也爱普希金、莱蒙托夫的作品。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俄罗斯作家的诗作,曾经下苦功学习俄语。有时候,手痒痒了,也写一点。“5·20”西安解放了,义无反顾,参加工作。我记得,贺龙、习仲勋、张德生、赵寿山、李敷仁等领导人,到西北大学来,召集甘肃籍学生讲话,号召大家“解放家乡,建设家乡”。开始,我到了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小队长就是曾经在兰州市长期工作,最后担任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张应举。过了一段时间,《群众日报》到西北大学为《甘肃日报》招人,还出了布告。我一看,是“耍笔杆子”的事,是自己心爱的工作,心动了,犯了点“自由主义”,军装一脱,皮带一解,饭盒一放,就到《群众日报》去了。

接待我的是我的启蒙老师阮迪民、刘焕文。当时,正值扶楣大捷,西安城里游行庆祝活动,满城是人,热闹非凡。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学生,被派出去实习采访。天那,我从来没见过这个世面,没干过这号事!“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心里急得像火燎,溜了一圈,跑了回来。只听下了一位解放军干部在人群里说:“革命胜利。参加革命。太幸福了!”当此之时,既不会采访,也不会写稿,第一次采访就这样失败了。

img50

流萤陪同甘肃日报社第一任社长、总编辑阮迪民在敦煌考察。(右一为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右二为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段文杰,右三为阮迪民)

西进路上,到了陇县,阮迪民为了“练兵”,派我们出去采访,我写了篇《老大娘欢迎解放军》,自觉有进步,回来却挨了批。当时,在一农家草场上,大家坐下来,各自念各自的稿,大家评论。我念了以后,因为稿件中写到“一拐一拐地走来”,老大娘是小脚,遭到批评。“不应该写落后面啊!”“小资情调啊!”这第二次采访,以挨批告终。

也就在行军路上,阮迪民给我们讲新闻课,讲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能壳里空,说假话。还讲了“五个W”,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经过,新闻高潮在前,要写好导语,如此等等。

兰州解放,进了城,我被分配到通采部,采访城市接管。这时,看到了大批新华社稿件,有了“老师傅”,“照猫画虎”,总算能写了,能见报了。我记得,每条消息导语,总是离不开“在……之下”或者“为了……”,典型的新闻八股。最近,为碑林宣传,我接触了一些年轻记者,思维敏捷,出手快,文笔也好,比我当时强多了。

1949年9月,我被派往农村采访。当时条件确实艰苦,要自己背铺盖,要步行,找汽车很难。不像现在,到处是宾馆,发稿有电传。出门有车,联络有手机。我先是到榆中三角城下车,正逢大雨,步行到县委,衣服、铺盖行李都湿透了。县委也没有招待所,只好借别人的衣服、铺盖用。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报上也发了一些稿件,心里也不怎么怕了。以后调定西记者站,在地委经常看文件,看报纸,参加会议,下乡采访,开始做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就这样,由一点不懂到略知一二,步入了新闻行列,一干就是大半辈子。我曾经设计,先干记者,跑不动了,当编辑,老了,到资料室去做资料工作,可是事与愿违,报社看见我这个人肯吃苦、肯钻研,到1950年,调回来当“官”了,采访的机会却少了。而且以后“官”越做越“大”以至于改了行。但不管干什么,做编辑时间长了,我始终眷恋着新闻,因为自己太爱了,也忘不了自己是怎么学步的。

img51

流萤为邹应龙祠堂题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