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社会工作概述

农村社会工作概述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相对于城市社会工作而言的社会工作领域。农村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农村的社会福利,推动农村的社会发展。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真正体现。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丰富,包括参与制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社会救济、建立社会保障、兴办公共福利、普及文化教育、处理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社会管理,等等。
农村社会工作概述_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一、农村社会工作概述

社会工作虽然是一门外来学科,但社会工作一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常常将在本职工作之外承担的一些党团工作和社会团体事务称之为社会工作。尽管两种社会工作有某些共同之处,但二者的不同之处也是十分明显的。专业社会工作有明确的以帮助受助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强调工作方法与技巧,强调提供实在的服务,而后者没有制度化的专业方法,兼有服务与管理两种职能,多属兼职,其专职部分多属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在西方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充实、修正和完善,已发展成为一门拥有一定的理论、方法和专门技术的实用性社会学科,成为一项具有广泛就业基础的专门职业。

(一)农村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

当社会工作从扶贫救灾的慈善事业发展为高等院校具有独立学科地位的专业时,各国学者对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和框架体系的认识不尽相同,以至于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大家普遍接受的社会工作的定义,尽管在欧美它是与法律学、经济学齐名的三大社会科学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工作?究竟什么是农村社会工作?

美国《社会工作年鉴》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不论其工作对象是着重于个人或团体,均以服务对象特殊的需要或问题为基础,配合社会资源,使其获得社会关系的调整与生活的改善。”

邓肯·米切尔主编的《新社会学词典》中对社会工作定义为:“社会工作一词是指帮助人们满足那些他们不能仅靠自己去获得满足的需求的各种有组织的方法。19世纪,这些有组织的方法在英、美两国获得了发展。当时对人们的精神、物质福利的关心主要集中在穷人的经济情况上。后来将这种对改善物质条件的关心扩大到促进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健康。”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社会工作定义为:“国家和社会解决并预防社会成员因缺乏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它的性能是通过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调整社会关系,改善社会制度,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美国《世界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的观点是:“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帮助社会上受到损害的个人、家庭、社区和群体,为他们创造条件,恢复和改善其社会功能,使他们免于破产。”社会工作的职能“是在帮助人们适应社会和改善社会制度。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采取各种适当措施援助那些由于贫困、疾病、免职、冲突,由于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在经济上和社会环境中失调而陷于困难的人,此外还参加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预防方案的制订”。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就是在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和理论的指引下,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以直接改善受助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受助者全面健康的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教育、工作、休闲、保障、医疗等诸多方面与农村的发展建设息息相关。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有利于在农村传递互助、自立、公平、仁爱、平等的价值理念,并感染和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所谓农村社会工作,就是指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广大的农村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它是相对于城市社会工作而言的社会工作领域。中国农村社会正处于全面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变迁剧烈,各种问题突显,亟待解决。我们必须将社会工作是各种理念技巧更好地本土化,更好地与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相切合,社会工作要致力于建设和发展农村。

(二)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

农村社会工作针对农村的社会问题,为增进农民福利而进行的活动。农村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农村的社会福利,推动农村的社会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统治阶级对农村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曾做过一些被动的、象征性的救助。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使农村社会工作开始有了实质性内容,并伴随解放区的扩大逐步发展,当时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进行生产救灾、社会救济、战地服务、拥军优属等;在国民党统治区,一些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开展平民教育,尝试进行乡村建设,做了不少农村社会工作,对医治农村社会病态有一定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农村社会工作逐步形成制度。20世纪50年代初期,农村社会工作主要是救济贫民,组织贫民生产自救;救济鳏寡老人,收容孤儿、弃婴;收容、改造、安置、遣返散兵游勇和流入城市的游民;救助遭受自然灾害的灾民等。这些社会工作对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起了很大作用。5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社会工作主要是对农村鳏寡老人实行“五保”,即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孤儿保教);对贫困户进行临时救济或定期生活补助;对贫困农民减免医疗费;对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地区和灾民进行救助。80年代以后,农村社会工作开拓了一些新的领域。如对农村的贫困户开展生产扶持活动,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兴办农村福利工厂,把残疾者和贫困者安排到工厂工作;兴办农村敬老院,收养愿意进院的农村鳏寡老人;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

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真正体现。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丰富,包括参与制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社会救济、建立社会保障、兴办公共福利、普及文化教育、处理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社会管理,等等。在工业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工作与城市社会工作没有明显的差别。而在我国,相对于城市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与城市差别明显,人口基数大,任务相对也比较繁重。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就对其内容进行分类。

农村社会工作,如果按工作性质来划分,农村社会工作可分为消极被动型和积极主动型两类:

(1)所谓消极被动型的农村社会工作是指对发生各种困难的农村居民给予帮助或对已出现的农村社会问题采取应急措施,如对“五保户”进行救济、对受灾地区的农民给予援助等。

(2)所谓积极主动型的农村社会工作是指开展具有预防性和建设性的工作。预防是为了尽量减少农村社会问题的发生,如搞好疾病预防、防止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等;建设性工作指为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进行的工作,如文化娱乐、农村文化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

农村社会工作按执行机构划分,有以下六类:

(1)民政部门中的农村社会工作。民政部门是我国社会福利工作的主要行政管理机构,现阶段大部分社会工作属民政部门的工作范围,如拥军优属、社会救济、婚姻登记等。

(2)各级妇联组织的农村社会工作。如婚姻指导、计划生育、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工作。

(3)共青团组织的农村社会工作。如开展读书活动、提倡文明礼貌、组织志愿者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等,这些活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乡镇企业中的农村社会工作。如今的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中的主力军之一,农村的福利基金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中职工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5)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以各地的农业厅、农业院校、农科院为骨干,以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中心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促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是现阶段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6)群众自行组织的农村社会工作。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那些在生产、生活上有困难的贫困户不但得到集体的扶助,同时也得到广大村民的帮助,“一人有难众人帮”已蔚然成风。农村经济发展后,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农民自己修桥、铺路,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新景象。

按照社会工作的对象分,农村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指那些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某一方面受到损害的人、群体和社区。

(1)生理上有某种残缺或受到某种损害的人或群体。人类社会的交往和活动以生理上正常的人为前提,各种竞争的规范都适用于生理正常的人。而那些由于先天或后天、自身或外部诸因素导致的聋、哑、盲、痴呆等生理残疾的人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常常生活自理困难,医治创伤能力不足,收入微薄,入不敷出,不能公平地与正常人进行竞争。如果他们不能得到社会的帮助,很容易陷入生活和工作的困境。

(2)心理上有某种障碍和创伤的人。一些农民年轻时到城市打工,长期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往往使他们心理紧张和失衡,精神性疾病增多,而城市又不能接纳他们,不得已又带着这些现代疾病回到农村。随着农村社会工作的深入发展,其工作范围逐渐扩大到帮助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和群体,使得他们能够消除心理障碍,沟通与社会的联系。

(三)农村社会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

作为助人自助的专业,社会工作不仅强调助人于困境,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受助者增强克服困难以自救的意念与能力。这种特质要求农村社会工作者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农村社会学知识。农村社会工作者与其说面对的是有需要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倒不如说面对的是整个农村社会,农村社会学就是“研究农村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科学”[1],农村社会问题的发生点本身就是各种农村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折射的就是整个农村生活,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必须在农村社会中进行。农村社会学的知识有助于农村社会工作者加强和加深对农村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助于农村问题的解决。当农村社会工作者面对农村社会群体、农村社区所遇到的发展困难时,农村社会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从多角度、用多种思维方法观察农村社会。

(2)农村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乡村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大部分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采取与城市社会工作不一样的方法。乡村社区社会工作者要掌握全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技巧,而且必须能够在不同的社会设置层次上——从个人到家庭到整个社区——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2]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农村社会工作的三项方法与技巧,而社会行政、社会政策则是间接的农村社会工作,也是在更宏观层次上的方法与技巧。在社会工作领域,有的社会工作者主要做个案工作,有的主要做社区工作,也有的擅长社会行政,但作为一个农村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通才”,他应该通晓农村社会工作的所有方法与技巧。“通才”有助于妥善解决各种农村问题,具有较强的农村社会工作的适应性。

(3)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知识。农村社会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工作者不但要精通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以处理专业问题,而且还要具备更多的工作知识。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可以给农村社会工作者明确的理念支撑和行动指引,使其明白所面对的社会问题的性质、原因、变动规律及其解决问题的起点,这些理论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人类生态学等。工作知识是社会工作者在同受助者工作时或为具体帮助后者而同他人打交道时所使用的互动、沟通知识与技巧,包括接纳他人、交谈、控制互动过程、同人协商、签订协议等方面的具体知识,也包括将受助者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去自主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包括解决问题取得初步成果后,如何帮助受助者巩固成果、发展成果的方法。

(四)农村社会工作所需的能力结构

乡村社会工作者必须“使自己有能力同从个人到社区的所有规模的社会设置一道工作。乡村社会工作者同样需要了解乡村社区的运作,并且必须具备在该社区的价值观和结构中工作的能力”[3]。农村社会工作既要提供直接服务,又要进行间接服务和综合性服务,农村社会工作任务对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结构要求是多方面的和高水平的,主要包括:

1.社会交往能力

农村社会工作是和农民打交道的事业,是解脱农民的痛苦与困境的活动,要求农村社会工作者具有高水平的、熟练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不是一般的交往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农村社会工作者的交往对象的多样性和交往情境的复杂性决定的。农村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向有困难的农民提供帮助,这样社会工作者的交往对象首先是这些有困难的农民。而这些农民受助者大多在中国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底层和边缘层,受助者的范围几乎是整个农村社会,不同农村阶层和职业群体、甚至不同年龄的农民都可能成为农村社会工作帮助的对象。同农民进行有效的交往是提供帮助的前提条件。农村社会工作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还必须同正式权力机构、非正式权力机构等农村社会资源的占有者打交道,这些都需要特殊交往能力,需要农村社会工作者审时度势,正确地给出情境定义和交往反应。

2.组织能力

农村社会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比城市社会工作者更强的组织能力。社区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将农村社区居民动员、团结、凝聚起来,去同心同德地实现农村社区发展的目标。帮助落后的农村解决发展问题和建设社会支持网络,是我国农村社区工作的重要环节;而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农户处于分散状态,组织能力显得异常重要。通过组织社区中的精英和一般民众,开启他们的自组织功能。社会行政也对农村社会工作者的组织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农村社会工作者不但处于社会工作前线,而且是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农村社会行政不仅要支配和善用物质资源,还要动员、安排机构成员协调行动。这就需要作为管理者的农村社会工作者具备很强的组织才能。

3.决断能力

决断能力是人们在对自己所处情境的了解、比较和定义基础上形成的情境判断及对将要采取的行为的决定能力。农村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不仅复杂多样,而且其工作情境也变化多样,这就使得农村社会工作者针对不同的现实状况作出恰当的回应,不能像科层组织中的成员那样呆板,农村社会工作强调个别化原则正是这种能力的写照。个别化原则不是倡导标新立异,而是要在社会工作基本模式的指导下,实事求是地采取有差别性的处理方法。恰当的、有差别性的处理方法对社会工作者的决断能力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因为农村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或受助者大多是我国社会资源匮乏的脆弱者,任何不慎的决策都将带给他们新的打击,所以避免错误决策应该是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信条,而要实现这一信条,不仅需要农村社会工作者有良好的判断能力,而且还要敢于决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