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毒害及其防治

当代毒害及其防治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毒害及其防治刘 敏“当代毒害及其防治”是199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负责人刘敏。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如果破坏和斩断这一“链环”的任何一个环节,则难以维继正常的关系运转;若同时剪断或破除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则毒品的运转链就会全线瘫痪。
当代毒害及其防治_学苑英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项目精选

当代毒害及其防治

刘 敏

“当代毒害及其防治”是199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负责人刘敏。课题最终成果为专著——《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主编刘敏,全书共20万字。该成果是国内学术界研究毒品问题的第一部融学术性、对策性为一体的专著。

一、主要内容

该著作从1990年6月开始,在对我国西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诸省进行文献调查、个案调查,以及对甘肃46个戒毒所千余名吸毒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专访的基础上,于1991年底完成的。全书约20万字,分导论和十章,全面介绍了毒品种类和泛滥渊源;毒品的药理特性和对人体的危害;用大量生动翔实的材料揭露了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造成的恶果;剖析了毒品问题的特点、原因;介绍了建国前后毒品危害、禁毒经验和当前国际禁毒、缉毒情况;提出了社会控制、依法制裁和综合治理的系统对策。

研究当代毒品问题虽然是一项创造性的学术活动,但根本目的不完全在于取得新的学术发现,获得新的见地,而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隧道,让人们对毒品的由来发展、蔓延危害、成因后果,对策方略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以史为鉴,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把握改革开放条件下毒品为祸的规律,驾驭毒害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控制和防范毒祸,实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此,首先在“导论”中提出了“没有炮舰的鸦片战争”的观点,从政治上对当代毒害作了学术定位。其次,在介绍毒品种类、性能、特征和产地的基础上,提出了“吸毒是人生的毁灭剂”、“吸毒是家庭关系的恶魔”、“吸毒是家庭经济的蛀虫”,吸毒“破坏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扰乱国家经济秩序”、“泯灭民族精神”等观点。第三,总结概括了我国西部毒品蔓延的“十个特点”,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毒害的社会控制及其法律化”和“社会综合治理”10项具体对策。这些观点和对策既同党和政府现行的法律、禁毒政策保持了一致,又注意了与国际禁毒斗争及其法令的接轨,并且对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毒品问题的新特点进行了新的理论思辨和诠释。

二、学术观点

l.以人为着眼点,多角度透析毒品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人及其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学术灵魂。在毒品问题研究中,我们突破了以往对社会问题非此即彼的单一研究方式与时空的局限,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为着眼点着力弄清毒品泛起与社会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从静态观具体考察毒品的品种、特性、功能、作用机制、依赖原理等,抽象出毒品的药理基础和毒品与社会发生结合作用的方式与途径。另一方面,从动态观系统考察毒品泛起的由来、发展、蔓延、危害和毒源的形成、影响,进而总结和推断毒品发展的趋势、毒源形成的条件,以及对社会主体人的危害。

同时,我们构建了对象——手段——目标的逻辑关系,以此考察人以什么样的途径、方法、目的、情趣、观念同毒品发生具体的联系,如毒品的种植、加工、制售、贩运、消费等,并通过这一链环强化毒品蔓延的危害与灾难性后果,以及社会对此的反应、态度等,使毒品问题研究及毒品与社会关系不仅突破了地域的、国家的范畴而成为国际社会和人类关注的共同问题,而且在学术上保持了社会学的学术特性。这种以社会学为学术定位,超越时空界限,全方位、多角度地透析毒品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可形成鲜明的系统感和整体感,在社会问题研究的思路和框架上具有创新价值。

2.从历史角度,探求毒品向社会蔓延的根由

根据唯物史观,毒品的发展同样受历史规律的制约,当代毒害除具有历史的印记与时代特征外,还有着自身发展的特点,而且与社会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宏观的、历史的角度考察,毒品的兴和衰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条件,特别在近现代以来,发展态势越加显现和强烈。同时,毒品的发展又要借助于人的作用,而人的作用不仅推动着毒品的发展,加剧毒品的蔓延与危害,使毒品不断渗透于社会生活,日益走向社会的泛化。

然而,毒品的发展及危害历史,自然伴随着人类社会同毒品的斗争史。无论从国际还是我国的历史看,毒品发展愈盛,危害愈烈,社会的反响与斗争就愈强。民众的呼声、政府的愿望、国家的意志和国际社会的联合,不断形成日益强大的反毒力量。因而,禁毒、肃毒,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呼唤。

3.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结合

毒品问题研究涉及的方方面面广、诸关系诸因素的交叉点多,而社会学在这一领域的容量是有限的,满足不了认识论、方法论的需要。因此,社会学与自然科学“联姻”,互济互补,成为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运用社会学理论、方法,明确研究对象及其要素组成与各要素间的关联、作用,以深化研究对象的内涵,并拓展其外延的基础上,由建诸于医学科学体系之上的对毒品的系列研究,到利用系统论对毒品、毒源发展趋势的探索,达到对毒品及其发展的总体认识的结合与统一。

从根基于药理学、生物化学的毒品对人的作用,到运用经济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研究人对毒品的反作用,实现对毒品为祸认识的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与统一,是本著作的创新之一。

4.探索毒品生产和消费、蔓延与查禁相互作用、互为消长的规律

毒品的生产、贩运、销售、消费,环环相扣,构成一个链环式运转关系。其中生产与消费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它们既联系,又互为制约。在毒品的社会化运转关系中,生产是源头,亦是“流”的原动力;消费则为“源”和“流”的归宿,也是影响“源”和“流”的反作用力。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如果破坏和斩断这一“链环”的任何一个环节,则难以维继正常的关系运转;若同时剪断或破除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则毒品的运转链就会全线瘫痪。因此,禁毒必须采取减少“供需”的双向思维。解决毒品问题应从生产源头到消费市场建立起“双管齐下”的总体防治战略。

在蔓延与查禁上,主要表现为社会化的特征,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消长。毒品的蔓延是查禁的根由与前提,决定着查禁的决策与行动。查禁是对毒品蔓延的必然反应与结局。毒品蔓延愈烈,查禁愈盛,而查禁愈严,毒品的蔓延之势就受以遏制。此长彼长,彼长此消。如若查而不禁,禁而不止,或查查停停,态度不坚决,措施不有力,毒品的蔓延之势则难遏阻,必然呈现出波澜起伏状态。只有当查禁的决心、方案、措施、部署等综合条件在各个环节上整体超过毒品蔓延的因素时,禁毒斗争才能掌握主动权,把握矛盾的主导方面,才能不断消除“毒害”,取得禁毒斗争的最终胜利。

三、实践意义

首先,对政府指导禁毒斗争提供了新思路、新材料。

在本项目研究初始,正是毒品从西部向全国蔓延的阶段,全国人大、甘肃省和西北诸省都在密切注视这一问题,并开始讨论立法,全面开展禁毒斗争。这一研究正好迎合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指导禁毒斗争的迫切需要。因此,当全国人大和甘肃省委以及本省戒毒机构得知这一信息后,纷纷督促、支持关心这一研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在听取我们的简短汇报之后,当即热情鼓励我们将研究积极进行,很快拿出成果,为人大制定禁毒法令提供参考,并欣然命笔为本书题写了“发动全民禁毒,提高民族素质”的祝词。甘肃省省委副书记卢克俭在认真审读了本书清样后,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评价我们“做了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时任甘肃省副省长和禁毒委员会主任的王金堂也为本书题了词。

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及时将阶段性成果以“快报”形式上报中央书记处。《目前毒品蔓延的特点》和《毒品在中国西部蔓延的原因》两篇阶段性成果在《甘肃社会科学》发表后,即被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国内一些地方报纸纷纷转载。《中国社会学年鉴》(1989—1993)转载和介绍了本成果的大量调查资料和主要观点。

其次,本成果从1991年直接应用于戒毒实践,发挥了宣传和教育作用。当时,由于毒品在我国绝迹数十年后又重新泛起,且来势迅猛,不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公众,都对此猝不及防,感到困惑和茫然,更缺乏必要的系统的宣传、教育材料。特别是在各地兴办的戒毒所,虽聚集了相当数量的戒毒者,却缺少适合戒毒需要的“教科书”,使戒毒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本著作出版后,及时解决了戒毒工作的这一难题,因而理所当然地受到戒毒机构的欢迎。在甘肃由省民政部门下发全省46个戒毒所,成为人手一册的必备材料。同时,国内西部各省和全国最大最现代化的深圳戒毒所也使用了本著作,作为戒毒人员的主要学习材料,为戒毒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最后,随着禁毒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毒害特点的新变化,毒品问题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我们在本著作奠定的理论构架、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社会新的需要,于1996年浓缩、改编而成了《禁毒教育读本》,在省教委、省政法委、团省委和省总工会的协助下,发行至全省中、小学、团支部和基层工会,使这一研究及其成果得到升华。

该课题最终成果1993年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