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质作用分析

地质作用分析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引起地质作用的动力,称为地质动力。地质作用大多数是长期、缓慢地进行,有的进行得迅速、剧烈。它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称变质岩。将孕震、发震和余震的全部作用过程,称为地震作用。外力地质作用通常发生在地壳表面或接近地表的浅部。

2.1 地质作用分析

采矿活动主要在地壳内进行,地壳由矿物和岩石构成,地壳自形成以来,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其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地壳一直处于运动、演化之中。例如,喜马拉雅山目前仍持续上升;地下深处高温岩浆向上运移过程中,不断熔化围岩;强烈的地震改变了地表形态;野外常见到岩石发生断裂、侵入和复杂形态的弯曲。上述发生在地壳内外的变化,都是在一定自然动力作用下产生的。这种促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地质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动力,称为地质动力。

地质作用大多数是长期、缓慢地进行,有的进行得迅速、剧烈。依据地质作用的能源不同,地质作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地球内能所产生的地质内动力引起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另一类是有地球外能所产生的地质外动力引起的,称为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内能主要包括旋转能、热能、重力能及化学能等。地球的外能最重要的是太阳的辐射能、日月的引力能、地表物质的重力能等。

从地壳发展和地球演变的总体过程看,内力地质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地质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称为地质现象。

2.1.1 内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发生在地球内部,能够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它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2.1.1.1 地壳运动

1)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系指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物质发生变位、变形的机械运动。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1)垂直运动

垂直运动是指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表现为地壳的缓慢上升和下降。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上升和下降运动交替进行;在同一时期内,一个地区表现为上升运动,而相邻地区表现为下降运动。

(2)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的运动,表现为相邻两区地壳相互分离拉开、相向靠扰挤压及两者平行错动。例如,大西洋就是由于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在地壳水平运动过程中,使组成地壳的岩层受到很大的挤压力或引张力,或者剪切力,从而产生褶皱和断裂,在地貌上常形成高山或深谷。

3)地壳运动的起因

有关地壳运动的起因有很多种理论,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地质力学观点与板块构造学说两种。

(1)地质力学观点

地质力学是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创立的。是在分析研究由褶曲、断裂等地质构造所组成的各种构造体系展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包括经向水平运动和纬向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是派生的。经向水平运动是从高纬度向低纬度的运动,即由两极向赤道的运动;纬向水平运动是东西向的运动。产生这种运动方式和方向的原因,主要是由地球自转速度的变换引起的。

地质力学认为,当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地壳上产生惯性离心力,这个力可被分解成两个分力。其中,垂直球面的分力与地球重力作用方向相反,因而被重力抵消;另一个与地面平行的水平分力由高纬度指向低纬度,它导致了地壳物质由两极向赤道方向挤压,形成地壳大规模的经向水平运动,造成岩石的强烈褶皱和断裂,产生了纬向构造体系,并出现了一系列大致东西走向的褶皱山脉。

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当转速加快时,产生指向西的纬向惯性力。在其作用下,地壳上层与下面物质粘结不够牢固的部分,向西滑动较快,便发生了地壳的纬向水平运动,发生挤压,产生了南北向的褶皱和断裂,构成经向构造体系。

在地球自转加快的过程中,地下深部岩浆沿着地壳中的断裂上升或喷出地表,使地球内部较重物质向外扩散,从而地球转动惯量增大,角速度则随之变小,加上地壳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导致地球旋转逐渐缓和下来。此时较重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重新渗入深部,又为再次的转速加快准备了条件。如此反复,地壳便不停地运动。

(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海底扩张及大陆漂移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由地质学家威尔逊、勒皮雄及摩根等人提出的。它是随着地质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如深海钻探、海底探测、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等)所获得的新资料、新知识,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崭新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各板块间的相对运动。漂浮于地幔内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岩石圈(包括地幔顶部和整个地壳),分裂成许多巨大块体,即板块。通常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包括大块陆地又包括大片海洋。

2.1.1.2 岩浆作用

岩浆形成于地下深部,具有高温、高压,活动性极强,能够沿着地壳破裂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同时,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围岩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本身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岩浆作用是指岩浆形成、岩浆活动至冷凝成岩石的全部过程。

2.1.1.3 变质作用

地壳中的岩石,由于高温、高压或外来物质的参与,使原来岩石的结构、构造、成分发生变化。这种促使岩石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称变质岩。变质作用是岩石基本在固体状态下进行的,通常发生在地下深部,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也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变质作用是一种改变地壳物质组成的地质作用,不仅能够产生变质岩,而且还可以形成变质矿床。

2.1.1.4 地震作用

地壳局部的快速颤动称为地震。将孕震、发震和余震的全部作用过程,称为地震作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过程短暂,一瞬即逝。地震是具有灾害性的地质作用,不仅发生在陆地,也发生在海底。在陆地能导致建筑物倒塌,引起地表起伏不平,产生裂缝喷沙冒水,甚至出现山石崩落和滑坡等。海底地震称为海震,能掀起巨大海浪(即海啸)造成航海事故。此外,地震还促使地壳内部构造发生变化,产生褶皱和断裂等地质构造。

2.1.2 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通常发生在地壳表面或接近地表的浅部。产生外力地质作用的直接动力是大气、温度变化、风、雨、雪、雹,以及地面流水、地下水、河流、海浪、冰川和生物活动等,它们都受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等的控制和影响。在这些地质动力作用下,促使了地球的物质成分及地表形态的改变。

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