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看得见的亚历山大城

看得见的亚历山大城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探索发现频道运用数字技术对古老的亚历山大城进行了影像复原。虽然现实中的亚历山大城一如从前的混杂凌乱,但是无形的时间被模糊的记忆填充,模糊的记忆又在今天被确定的影像更新,人们看见它了,心里总算踏实了许多。将这种影像策略仅仅视为迎合观者趣味的实用主义加以排斥是带有太强的道德判断的做法,这有可能会阻碍我们观察建筑自带的并且还在不断增强的影像逻辑。

5.2.1 看得见的亚历山大城

我要去另一块土地,我将去另一片大海,

另一座城市,比这更好的城市,将被发现。

……

你将到达的永远是同一座城市,别指望还有他乡。

没有渡载你的船,没有供你行走的道路,

你即已毁掉你的生活,在这小小的角落,

你便已经毁掉了它,在整个世界。

据说卡瓦菲(Cavafy,Constantine)在他这首名为《城市》的诗中隐喻了那个已经失去面目很久的家乡——亚历山大城,一个无法被看见和辨识的古老城市。然而,绝大部分人与卡瓦菲不同,他们相信他们能够看见这个城市。1998年,美国探索发现频道(Discovery Channel)出品了影响颇大的纪录片,名曰《埃及艳后的皇宫》(Cleopatra’s Palace)。观众跟随一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水下考察队,看到了一个沉入海底的历史之城。透过高科技的地图绘制、进步的声呐技术及探险队不懈的努力,一块块断壁残瓦、一个个雕像,从地中海底被淤泥所掩盖的埃及艳后皇宫中出土,罕见的伊西斯女神雕像、代表罗马奥古斯都皇朝的黑色大理石、被鉴定为公元前5世纪的木制品,以及4个世纪以来沉入海底的宫殿、庙宇等等,一个不曾被现代人看见的,长年沉寂于海面之下的城市被前所未有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探索发现频道运用数字技术对古老的亚历山大城进行了影像复原。这种结合考古发现、建筑与城市研究以及数字影像技术而进行的复原有一个比较专业的称谓:虚拟历史遗产。由于探索发现频道是公共电视频道,并且有大量的海外发行,所以无数的人目睹了这一成果。造成诗人卡瓦菲视觉迷乱以至于无法清澈捕捉的古老城市,仿佛顷刻间大白于众人。虽然现实中的亚历山大城一如从前的混杂凌乱,但是无形的时间被模糊的记忆填充,模糊的记忆又在今天被确定的影像更新,人们看见它了,心里总算踏实了许多。

一位其实并不太愤青的朋友曾经说,考古学实际上并没有让人们更接近历史真相,正好相反,它以每一次确定的数据和图形在人与历史间竖起了永恒的屏障。他的悲观同鲍德里亚的一样触目惊人,后者说:“就像俄耳甫斯(Orpheus),科学总是转身回眸得太快,就像欧律迪克(Eurydice),它的客体就此坠落,回到冥府……我们要求一个可见的过去、一个可见的连续体、一个可见的起源神话,以使我们对自己的结局安心。”[15]我得承认自己对上述观点很有好感,并且认为,如果回眸太快的科学让客体“回到冥府”,虚拟遗产的影像显然是得力的帮凶。然而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放松一下这样的价值判断,回到一个比较细节的问题:虚拟遗产运用怎样的影像策略,以便有效地切入城市历史与记忆?

在对几个有影响的虚拟遗产纪录片和常规的专业数字复原模型的比较中,两个明显的差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首先的一个差异在于,反响较好的虚拟遗产影像都是叙事性的,而反响不大甚至无法普及传播的影像都是说明性的。只要尊重常识就很容易理解这个现象:建筑不是被用来聚焦的,它因为能够提供故事发生的场所而被期待,因此它需要“消遣性的观看”。比如,尽管探索频道通过影像描绘的那个亚历山大城从公元前5世纪到文艺复兴之后纵贯千年,但在主题上仍称之为“克利奥帕特拉的皇宫”,整体叙述围绕着那个具有戏剧性经历的艳后展开。同样的再现方式也发生在该频道对波斯波利斯王宫的影像复原以及我们前面提到的《城堡》和《教堂》等短片对历史建筑的虚拟中。如果把建筑数据库对应于历史建筑(或方案)的客观信息,那么虚拟建筑遗产则应该对应于人们曾经(或被期待)获得的对这个建筑的感知。运用这个标准来判断的话,在第1章中提到的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所建立的历史建筑数字模型也仅仅属于建筑数据库而不能称之为虚拟遗产。

虚拟遗产影像与建筑数据库的另一个差异在于,前者关注综合情境的营造,后者关注对完整信息的呈现。巴尔萨科曾经在《勒·柯布西耶》中(参见第4.4.4小节)将勒·柯布西耶1922年设计的“明日城市”用数字影像模拟出来,许多建筑与勒·柯布西耶的构思图惊人地相似,可能正是因为导演过于忠实于(也过于专注)建筑师的设计,以致这段影像成了心无旁骛的专业说明。尽管从规划布局,到单体建筑形态甚至室内布置,巴尔萨科一丝不苟地虚拟了勒·柯布西耶的整个设计,但这段影像缺乏人的行为和事件的引导,始终显得冷漠和拒人千里。相比之下,另一个建筑纪录片大师纽曼在根据洛耶(Loyer,Franimg95ois)著作改编制作的《巴黎,一个城市的故事》中所运用的影像策略就要高明一些:该片通过叙事引导大家来到19世纪奥斯曼时期(Haussmann)的巴黎(通过数字技术复原的城市),以一种社会学的眼光来看待那段历史下巴黎城市和建筑问题:建筑设计如何为那一时期提供不同阶层的标识,公众与私人空间的相异性对应了怎样的人际关系,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在引导人们如何使用空间上所起到的作用等等。它的制作方式基于这样一个常识:即没有人愿意关注和认同一个被提纯的排除了人的行为、情绪和社会关系的城市物理空间。

将这种影像策略仅仅视为迎合观者趣味的实用主义加以排斥是带有太强的道德判断的做法,这有可能会阻碍我们观察建筑自带的并且还在不断增强的影像逻辑。这种影像逻辑因为追求“显得真实”胜于追求“真实”本身,非常有可能遭遇专业人士理论上的排斥和实践上的被利用。但我更愿意选择审慎和尊重的态度,因为不管被排斥还是被利用,它已然渗透在现当代人的观看习惯中,它似乎不可避免地导致拟仿,而我们除了在接受中尽量分辨它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