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欧洲地区
传统上,这一地区所经历的新石器化过程被称为移民模式或殖民模式,这种移民模式主要有三个证据:中石器时代文化突然消失,并被与大陆特征明显相似的新的人类遗物、埋葬习俗和标志性建筑所代替;经济和物质文化转变在时间上吻合;贯穿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连续性聚落的缺乏。(34)
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最主要指标,农业的扩展被看做欧洲新石器化过程的最重要方面,也是新石器化研究的重点。柴尔德认为,农业在欧洲的扩展是人口扩张的结果。来自近东地区的农民向欧洲移民,为他们带来了崭新的技术和生活方式。然而,这一说法受到另一种观点的挑战,即长距离的文化传播不一定仅仅只能通过人口的迁徙完成,人群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样可以带来这种结果。安默曼(Ammerman)和卡沃利·斯福尔扎(Cavalli Sforza)提出了一种人口扩张所导致新石器传播的模式。(35)这个模式的缺陷在于它忽视了所有的异质性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过对于说明早期比较稳定的农业传播速度来说还是非常有用的。
自从瓦维诺夫在西亚的农业起源中心区进行了开辟性的工作以后,近东地区一直被认为是欧洲农业的故乡。(36)最早的谷物和豆类作物栽培以及动物的驯养证据来自12200BC左右的扎格罗斯山麓。而到后一个阶段,农业聚落的中心逐渐北移到东部高地和小亚细亚的低洼地区。现在发现的欧洲地区最早的农业遗存位于希腊的山脉之间的低洼地,年代大约为6400—6000BC。(37)这里的栽培植物的基因分析显示它们来自近东地区。(38)接下来,传播到东北部更远的斯特鲁马河(Strouma)流域和北部的瓦尔达尔—摩拉瓦河流域。在色雷斯河北部的低洼地带和多瑙河中下游可以看到新石器时代聚落数量迅速增加。新石器时代在欧洲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就是早期线纹陶文化,最早的线纹陶文化出现在蒂萨河平原,年代为5600—5500BC,这种文化迅速在欧洲中心地带(主要是沿着多瑙河、莱茵河和维斯瓦河)传播开来,整个传播过程主要发生在5600—4800BC这一年代范围内。(39)
新石器文化在欧洲的传播速度一直都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埃德蒙森(Edmonson)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他假设那些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例如陶器)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他推算其传播速度约为1.9公里/年。(40)安默曼(Ammerman)和卡沃利·斯福尔扎(Cavalli Sforza)则将重点放在早期农业的传播速度上,结论是早期农业在欧洲的平均传播速度约为1公里/年。不同的生态和地理因素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传播速度,例如作为线纹陶文化的传播通道,多瑙河和莱茵河河谷的传播速度要快一些,在地中海沿岸地区也有同样的情况。他们分别推算出了这些地区的不同传播速度:多瑙河—莱茵河流域约为4~6公里/年;地中海沿岸约为10公里/年(图6)。(41)
图6 农业在欧洲大陆的传播速度和路径
以上是新石器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基本过程,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一过程是如何完成的?这个问题在西方学术界同样颇多争议。Zvelebil经过总结提出了七种可能的模式:(1)群体移民。这是最传统的移民解释,即整个人群直接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导致了基因的整体换代。(2)人口扩散。即人口像波浪一样向外不断扩张。(3)精英支配。即一个或一部分社会精英渗入到某个地区将新的文化强加给当地的人群。(4)群体渗透。例如一小部分有特殊技能的人完成特定的工作,比如家畜饲养者。(5)一小部分人以最佳的居住地为目标,进行跳跃式殖民,然后占领一块被当地人包围的领土。(6)通过农民和采集狩猎者在农业地区边界流动或交换。(7)地区间的接触,包括贸易的方式和观念的交换。(42)
近来的一些研究提出了欧洲新石器化的另外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欧洲的新石器化与近东地区没有明显的联系。由于在法国和西班牙的沿地中海地区和法国与葡萄牙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发现了存在陶器的遗址,它们的年代分别早到了7350—6500BC和6400—5500BC,这些遗址更多地与位于法国东北部、比利时以及德国西北部的一些遗址联系起来,是一个与线纹陶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这些证据显示了这一地区存在着早于近东“进步浪潮”(wave of advance)的另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并且在其后融入其中。据此,欧洲的许多学者开始考虑新石器化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即从中石器到新石器的转变是一个由本土人口、技术及观念的转变带来的变化,而非全部是外来的。
尽管如此,线纹陶文化在欧洲的农业地带占有重要的地位。最近,一部分学者开始对这两个观点持中庸态度,他们认为外来因素和内在因素在欧洲的新石器化过程中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一些移民模式的坚定支持者开始逐步修改自己的观点,Zvelebil承认:“在1986年,我坚定地相信线纹陶文化是完全继承来自东南部的闯入的农民,现在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应该改变了……线纹陶文化的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我们应该重视它的文化和基因的多样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