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约定互动论

约定互动论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约定互动论的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与其他理论不同,首先,它反抗公认的社会理论,尤其是结构功能主义,批评它日益脱离日常的生活经验,直接指向了社会生活的世界;其次,该理论对社会学理论所关心的社会秩序问题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质疑,它反对把社会秩序的现实视为结构性规范性的“外在的”东西。约定互动论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个体都依照其社会化所习得的规范与价值,作为参考架构。
约定互动论_社会学教程新编

三、约定互动论

约定互动论也称常人方法学或俗民方法论,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Garfinkel Harold,1917—),常人方法学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个词是由加芬克尔在1954年发明的,常人方法学分析的是普通人处理日常生活社会互动的基本方法。

(一)约定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该理论认为与其他理论不同,首先,它反抗公认的社会理论,尤其是结构功能主义,批评它日益脱离日常的生活经验,直接指向了社会生活的世界;其次,该理论对社会学理论所关心的社会秩序问题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质疑,它反对把社会秩序的现实视为结构性规范性的“外在的”东西。约定互动论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个体都依照其社会化所习得的规范与价值,作为参考架构。也就是说,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参与社会事实的建构,社会秩序是在人们的互动过程中被建构起来,不完全是一种客观的先在,而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它非常强调个人间的微观互动过程,强调对行为者主观意图的理解。

(二)约定互动论的主要概念

1.权宜性

约定互动论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具有权宜性,即行动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场景条件,并依赖自身的努力完成的。规范只是行动者理解与说明实践行动的参照,场景本身是行动的一部分,它与行动一样是在建构过程之中的,场景的意义和行动的意义是辩证存在的。

2.索引

索引性表达概念强调日常经验、表达的意义是受特定的背景内容限制的,这一事实引导研究者去注意行动者如何在某种背景联系中去组织其经验、赋予互动以意义及建立一种共有的社会结构感的问题,正因为索引性表达的内容远远多于它实际讲述的内容,其表达的方式必定是省略的、暗示的、隐喻的,行动者就必须不断地解释、引申所交流的内容。互动的各方所收发的暗示、姿态、言辞和其他信息,在特定情境下,有其特定的意义。只有具备了关于索引的知识——互动各方的过往、他们声明的目标、他们的互动经验时,才可能准确地解释互动各方的符号交往。当我们说一种表达有索引性时,就是说这一表达的意义与特定的背景相联系。

3.反身性

加芬克尔认为,“反身性”是社会过程最基本的性质,当我们解释定义某一情景,我们同时就在创造该情境,使它显得确实、合理和有意义;行动者给予其行为的说明就成为那种行为的一部分,因此反身性可理解为“社会成员就同时创造了一种情景及其对该情境的理解。”[8]人们在理解、描述社会互动的结构过程中形成社会互动的结构,这种现象就是反身性现象。在常人方法学看来,对人们行动的理解应该是对其实践系统的理解,而行动、说明(即行动可被观察、被报道)和场景构成了复杂的实践系统,行动与环境是不断地处于相互建构过程之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