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墙身细部构造

墙身细部构造

时间:2022-10-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保证砖墙体的耐久性和墙体与其他构件的连接,应在相应的位置进行细部构造处理。墙体的细部构造包括墙脚、门窗洞口、墙身加固措施等。墙身防潮是在墙脚铺设防潮层,以便防止土壤中的水分由于毛细作用上升使建筑物墙身受潮,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保持室内干燥、卫生。勒脚是外墙的墙脚,是墙身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

7.2.4 墙身细部构造

为了保证砖墙体的耐久性和墙体与其他构件的连接,应在相应的位置进行细部构造处理。墙体的细部构造包括墙脚、门窗洞口、墙身加固措施等。

1.墙脚构造

墙脚是指室内地面以下、基础以上的这段墙体。内、外墙都有墙脚,外墙的墙脚又称为勒脚。由于砖砌体本身存在许多微孔以及墙脚所处的位置,常有地表水和土壤中的水渗入,影响室内卫生环境。因此,必须做好墙脚防潮,增强勒脚的坚固及耐久性,排除房屋四周地面水。

吸水率较大、对干湿交替作用敏感的砖和砌块不能用于墙脚部位,如加气混凝土砌块。

(1)墙身防潮

墙身防潮是在墙脚铺设防潮层,以便防止土壤中的水分由于毛细作用上升使建筑物墙身受潮,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保持室内干燥、卫生。

墙身防潮层应在所有的内、外墙中连续设置,且按构造形式的不同分为水平防潮层和垂直防潮层两种。

防潮层的位置:当室内地面垫层为混凝土等密实材料时,防潮层设在垫层厚度中间位置,一般低于室内地坪60mm,同时还应至少高于室外地面150mm;当室内地面垫层为三合土或碎石灌浆等非刚性垫层时,防潮层的位置应与室内地坪平齐或高于室内地坪60mm;当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或内墙两侧的地面出现高差时,除了应分别设置两道水平防潮层外,还应对两道水平防潮层之间靠土一侧的垂直墙面做防潮处理,如图7-12所示。

img177

图7-12 墙身防潮层的位置示意图

墙身防潮的方法是在墙脚铺设防潮层,防止土壤和地面水渗入砖墙体。墙身水平防潮层的构造方法常用的有以下三种:第一,防水砂浆防潮层,采用1∶2水泥砂浆加3%~5%防水剂,厚度为20~25mm或用防水砂浆砌三皮砖作防潮层。第二,细石混凝土防潮层,采用60mm厚的细石混凝土带,内配三根φ6钢筋,其防潮性能好。第三,油毡防潮层,先抹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上铺一毡二油。该方法防水效果好,但因油毡隔离削弱了砖墙的整体性,不应在刚度要求高或地震区采用。如果墙脚采用不透水的材料(如条石或混凝土等),或设有钢筋混凝土地圈梁时,可以不设防潮层,如图7-13所示。墙身垂直防潮层的具体做法是在垂直墙面上先用水泥砂浆找平,再刷冷底子油一道、热沥青两道或采用防水砂浆抹灰防潮,如图7-14所示。

(2)勒脚

勒脚是外墙的墙脚,是墙身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一般情况下,其高度为室内地坪与室外地面的高差部分。有的工程将勒脚高度提高到底层室内踢脚线或窗台的高度。勒脚所处的位置使其容易受到外界的碰撞和雨、雪的侵蚀。同时,地表水和地下水所形成的地潮还会因勒脚与墙壁的毛细作用而沿墙身不断上升,如图7-15所示,既容易造成对勒脚部位的侵蚀和破坏,又容易致使底层室内墙面的底部发生抹灰粉化、脱落,装饰层表面生霉等现象,影响人体健康。在寒冷地区,冬季潮湿的墙体部分还可能产生冻融破坏的后果。因此,在构造上必须对勒脚部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img178

图7-13 墙身水平防潮层示意图

img179

图7-14 墙身垂直防潮层示意图

img180

图7-15 勒脚

勒脚的做法、高矮、色彩等应结合建筑造型,选用耐久性高的材料或防水性能好的外墙饰面。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构造方法:抹水泥砂浆、水刷石、斩假石;或外贴面砖、天然石板等。我国江南一些水乡临水的建筑物,往往直接用天然石块来砌筑基础以上直到勒脚高度部分的墙体。

(3)外墙周围的排水处理

为保护墙基不受雨水的侵蚀,常常在外墙四周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以便将屋面雨水排至远处,这一坡面称为散水或护坡。还可以在外墙四周做明沟,将通过水落管流下的屋面雨水等有组织地导向地下集水井(又称为集水口),然后流入排水系统。一般雨水较多的地区多做明沟,干燥的地区多做散水。散水所用材料与明沟相同,散水坡度约5%,宽一般为600~1000mm。散水的做法通常是在基层土壤上现浇混凝土或用砖、石铺砌,水泥砂浆抹面,如图7-16所示。明沟通常采用素混凝土浇筑,也可以用砖、石砌筑,并用水泥砂浆抹面,如图7-17所示。其中散水和明沟都是在外墙面的装修完成后再做的。散水、明沟与建筑物主体之间应留有缝隙,用油膏嵌缝。因为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沉降,散水、明沟与建筑物主体之间如果用普通粉刷,砂浆很容易被拉裂,雨水就会顺缝而下。

img181

图7-16 混凝土散水构造示意图

img182

图7-17 明沟构造示意图

2.门窗洞口构造

门窗过梁为了支承洞口上部砌体所传递来的各种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递给窗间墙,常在门、窗洞孔上设置横梁,该梁称为过梁。一般地,由于砌筑块材之间错缝搭接,过梁上墙体的重量并不全部压在过梁上,仅有部分墙体重量传递给过梁,即图7-18中三角形部分的荷载。只有当过梁的有效范围内出现集中荷载时,才另行考虑。

img183

图7-18 墙体洞口上方荷载的传递情况示意图

过梁的形式较多,但常见的有砖拱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等。

(1)砖拱过梁

砖拱(平拱、弧拱和半圆拱)是我国传统式做法,通常将立砖和侧砖相间砌筑而成的,砖拱利用灰缝上大下小,使砖向两边倾斜,相互挤压形成拱的作用来承担荷载,如图7-19所示。砖拱过梁不宜用于上部有集中荷载,或有较大振动荷载,或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和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中。

img184

图7-19 砖拱过梁示意图

(2)钢筋砖过梁

钢筋砖过梁是配置了钢筋的平砌砖过梁,砌筑形式与墙体一样,一般用一顺一丁或梅花丁。通常将间距小于120mm的φ6钢筋埋在梁底部30mm厚1∶2.5的水泥砂浆层内,钢筋伸入洞口两侧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240mm,并设90°直弯钩,埋在墙体的竖缝内。在洞口上部不小于img185洞口跨度的高度范围内(且不应小于5皮砖),用不低于M5.0的水泥砂浆砌筑,如图7-20所示。钢筋砖过梁净跨宜小于或等于1.5m,不应超过2m。钢筋砖过梁适用于跨度不大,上部无集中荷载的洞口上。

img186

图7-20 钢筋砖过梁示意图

(3)钢筋混凝土过梁

当门窗洞口较大或洞口上部有集中荷载时,常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一般过梁宽度同墙厚,高度及配筋应由计算确定,梁高与砖的皮数相适应。过梁在洞口两侧伸入墙内的长度应不小于240mm。对于外墙中的门窗过梁,在过梁底部抹灰时应注意做好滴水处理。过梁的断面形式有矩形和L形,矩形多用于内墙和混水墙,L形多用于外墙和清水墙。在寒冷地区,为防止钢筋混凝土过梁产生冷桥问题,也可以将外墙洞口的过梁断面做成L形或组合式过梁。其形式如图7-21所示。

img187

图7-21 钢筋混凝土过梁示意图

当室外雨水沿窗扇下淌时,为避免雨水聚积窗下并侵入墙身且沿窗下槛向室内渗透,可以于窗下靠室外一侧设置泻水构件——窗台。窗台必须向外形成一定坡度,以利于排水。

窗台有悬挑窗台和不悬挑窗台两种。悬挑窗台可以用改变墙体砌体的砌筑方式的方法,使其局部倾斜并突出墙面。例如砖砌体采用顶砌一皮砖的方法,悬挑60mm,外部用水泥砂浆抹灰,并于外沿下部做出滴水线设置窗台。做滴水的目的在于引导上部雨水沿着所设置的槽口聚集而下落,以防止雨水影响窗下墙体,如图7-22所示。

img188

图7-22 砖墙窗台构造示意图

从实践中发现,悬挑窗台不论是否作了滴水处理,对不少采用抹灰的墙面,往往绝大多数窗台下部墙面都出现脏水流淌的痕迹,影响立面美观。为此,许多建筑物取消了悬挑窗台,代之以不悬挑的仅在上表面抹水泥砂浆斜面的窗台。由于窗台不悬挑,一旦窗上水下淌时,便沿墙面流下,而流到窗下墙上的脏迹,大多借窗上不断流下的雨水冲洗干净,反而不易留下污渍。

3.墙身加固措施

(1)门垛和壁柱

在墙体上开设门洞一般应设门垛,特别是在墙体转折处或丁字墙处,用于保证墙身稳定和门框安装。门垛宽度同墙厚、长度与块材尺寸规格相对应。如砖墙的门垛长度一般为120mm或240mm。门垛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室内使用。

当墙体受到集中荷载或墙体过长时(如240mm、长超过6m)应增设壁柱,使之和墙体共同承担荷载并稳定墙身。壁柱的尺寸应符合块材规格。如砖墙壁柱通常突出墙面120mm或240mm、宽370mm或490mm。

(2)圈梁

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内纵墙及部分横墙设置的连续且封闭的梁。圈梁的作用是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及墙体的稳定性,减少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墙体开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当圈梁被门窗洞口(如楼梯间、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设置附加圈梁,进行搭接补强。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两梁高差的两倍,亦不小于1000mm,如图7-23所示。

img189

图7-23 附加圈梁示意图

圈梁的数量和位置与建筑物的高度、层数、地基状况和地震烈度有关。在地震设防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的砖房,横墙承重时按表7-1中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且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7-1中的要求适当加密。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墙体周边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

混合结构建筑物墙体中的圈梁不同于骨架体系的梁那样先于填充墙完成,作为受弯构件承担楼面传递来的荷载。圈梁是在墙体砌筑到适当高度时才连同构造柱一起整浇的。大部分圈梁都直接“卧”在墙体上,是墙体的一部分,与墙体共同承重。因此圈梁只需构造配筋,当圈梁兼过梁时或圈梁局部下有走道等时,才需进行结构方面的计算和补强。

表7-1 圈梁设置要求及配筋

img190

圈梁有钢筋砖圈梁(见图7-24(c))和钢筋混凝土圈梁两种。钢筋混凝土圈梁整体刚度好,应用广泛,钢筋混凝土圈梁宜设置在与楼板或屋面板同一标高处(称为板平圈梁);或紧贴板底(称为板底圈梁)(见图7-24(a)、(b))。

img191

图7-24 圈梁的构造示意图

(3)构造柱

抗震设防地区,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在使用块材墙承重的墙体中,还需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使之与各层圈梁连接,形成空间骨架,加强墙体抗弯、抗剪能力,使墙体在破坏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减缓墙体的酥碎现象产生。设置构造柱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

多层砖房构造柱的设置部位是:外墙转角、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较长墙段的中部及楼梯、电梯四角等。由于房屋的层数和地震烈度不同,构造柱的设置要求也有所不同。砖墙构造柱设置要求如表7-2所示。

表7-2 砖墙构造柱设置要求

img192

构造柱必须与圈梁紧密连接,使之形成空间骨架。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180mm,当采用粘土多孔砖时,最小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240mm。最小配筋量是:纵向钢筋4φ12,箍筋φ6@200~250。构造柱下端应锚固在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基础梁内,无基础梁时应伸入底层地坪下500mm处,上端应锚固在顶层圈梁或女儿墙压顶内,以增强其稳定性。为加强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构造柱处的墙体宜砌成“马牙槎”,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少于1000mm。施工时,先放置构造柱钢筋骨架,后砌墙,并随着墙体的升高而逐段现浇混凝土构造柱身,以保证墙柱形成整体,如图7-25所示。

img193

图7-25 砖砌体中的构造柱示意图(单位:mm)

(4)空心砌块墙墙芯柱

当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时,应在房屋四大角,外墙转角、楼梯间四角设置芯柱。芯柱用C15细石混凝土填入砌块孔中,并在空中插入通长钢筋,如图7-26所示。

img194

图7-26 空心砌块利用孔洞配筋成为芯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