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积极响应革命斗争

积极响应革命斗争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30年前后,国民党政府实行的保甲制度像套在布朗族人民头上的枷锁。其他寨的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人民接到曼瓦寨的鸡毛火炭时,也赶来助战。事后,中央军又调动千余武装前来镇压,曼瓦寨的布朗族闻讯后,举寨逃往深山老林。
积极响应革命斗争_中国布朗族

第二节 积极响应革命斗争[2]

一、响应太平军起义

清代末叶,清廷更加腐败,吮吸民脂民膏。勤劳善良的“濮人”重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居住在今滇南的景东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一带的“濮人”,终日披星戴月,辛勤劳动,有的青壮年终年在外帮人挑担、抬轿子,还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十分悲惨。一位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布朗族老人曾说,他们吃的是用野苕、野菜、苦荞等制成的粑粑,穿的衣裳破得像“马笼头”,睡觉垫的是稻草,要架火取暖。住的是低矮破烂的茅草屋。这就是当时“濮人”苦难生活的写照。“濮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揭竿而起,奋起反抗。

清咸丰五年(1855年),在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军的影响下,首先爆发了保山回民杜文秀领导的武装起义。咸丰十一年(1861年),革命的烽火迅速席卷滇东南,在哀牢山一带首先爆发了李文学领导的彝族人民的起义,紧接着今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挖壁村哈尼族农民田四浪(又名田政)组织了一支以哈尼族、“濮人”为主的千余人武装起义。他们竖起了白布为旗帜,占领了今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和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起义队伍浩浩荡荡的顺山脊直迫交通要道——通关重镇,起义军攻打下通关后,准备南渡占领磨黑、普洱一带,北渡章陆平江,强占墨江,但遭遇连天阴雨,江水猛涨,水流湍急,无法渡江,背后又有清军勾结的地方封建势力——磨黑大盐商李锦文和墨江恶霸地主武装孙某的两路夹攻,紧紧地包围了通关的起义军驻地,并用稻草堵塞大门,放火燃烧,驻地顿时烟雾弥漫。起义军奋勇迎战,纷纷跳墙突围,怎奈寡不敌众,不幸十有八九惨遭敌人杀害。起义军首领田四浪手持雨伞从围墙跳下,逃脱危险,折回到过得营盘,据守山寨。由于起义军在营盘预先构筑工事,准备好充分的粮草,官军才无法攻下。至清同治八年(1869年),清廷调集重兵,纠合当地恶霸等反动武装四面围攻,起义军坚如磐石,坚持达半年之久,终因弹尽粮绝,无法固守,首领田四浪遂从石岩引绳而下,企图突围,不幸绳断,坠于岩脚,身负重伤,被清军捉住。绑赴刑场,田四浪面不改色,视死如归,被官军剖腹挖心。起义军由于伤亡惨重,又一次被镇压下去。这次以田四浪为首的农民军从挖壁龙潭发难到过得营盘失败,历时11年之久,其势力范围曾到达今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等地,削弱了地主恶霸的势力,平分了他们的财产,为民除了害,给封建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

二、痛击地主恶霸武装

国民党政府沿袭历代封建王朝的“衣钵”,残酷剥削布朗族人民,加上当地恶霸地主的胡作非为,激起了各族人民的极大愤慨。民国7年(1918年),墨江县(今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圭墨寨布朗族农民李德科首先发动群众,联络了镇沅、通关、磨墨一带各族农民,多次打击了恶霸地主的反动气焰,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恐惧。国民党害怕他们重新竖起义旗,以墨江县伪县长熊某为首,亲率50余名士兵,采取阴险毒辣的手段,假借“招安”为名,骗使义军上钩。由于李德科几位首领未识破官家阴谋,因而被熊某等召到景星街的小学校中当场被捕。随后,熊某等又赶往麻科寨抓了汉族的仁皮匠和他的侄孙仁义发、刀科甲。当他们被绑赴刑场时,都表现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并大声呼喊:“黄煎豆腐另翻身,二十年后是英雄”的口号,抵达刑场后,还掉过头来喝道:“是哪个汉子敢枪毙我,当面打来。”

伪县长杀了李德科等五位首领后,又带领士兵会同苏应祥的20多个团练及景星街的10多个打手,共100多人,前往圭墨寨实行清寨,大肆烧杀抢掠,将全寨百姓的财产抢劫一空,布朗族人民生命财产又一次遭受损失,人们陷入痛苦的深渊。

1930年前后,国民党政府实行的保甲制度像套在布朗族人民头上的枷锁。1940年,国民党军队进驻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缅国境线一带,任意征税,拉夫派款。一次,驻巴达区曼瓦寨的国民党军在该寨赕佛期间,强拉布朗族民夫,群众不满,他们便开枪威胁,群情激愤,包括僧侣在内有的拿起火枪,有的拿锄头、木棍,分成几股,顺山脊向国民党军进击,打退敌人,夺得机枪一挺,将中央军驱逐到章朗寨边。其他寨的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人民接到曼瓦寨的鸡毛火炭时,也赶来助战。事后,中央军又调动千余武装前来镇压,曼瓦寨的布朗族闻讯后,举寨逃往深山老林。

【注释】

[1]杨毓骧:《布朗族》,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75~77页。

[2]杨毓骧:《布朗族》,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73~7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