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转型中的夫妻权力问题

社会转型中的夫妻权力问题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考虑少数超越这些制度安排的个体,总的来说,在传统社会,夫妻间的权力安排问题基本无需探究,因为家庭秩序受到封建家庭观念的严格束缚而“秩序井然”,并无太多模糊空间。近代以来对家庭权力的研究逐渐成为家庭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等领域的重要议题,这正是世界范围的社会转型造成的。
社会转型中的夫妻权力问题_家庭社会学

五、社会转型中的夫妻权力问题[17]

中国自古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安排,西方有“父权制”的说法。不考虑少数超越这些制度安排的个体,总的来说,在传统社会,夫妻间的权力安排问题基本无需探究,因为家庭秩序受到封建家庭观念的严格束缚而“秩序井然”,并无太多模糊空间。

近代以来对家庭权力的研究逐渐成为家庭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等领域的重要议题,这正是世界范围的社会转型造成的。这里存在一个失范的背景:传统的家庭秩序遭到瓦解,新的秩序尚未确立,夫妻关系、权力模式建构成为一个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努力的事,是一件需要去“做”、去“完成”的工作。夫妻双方,乃至其他家庭成员,需要“逐鹿中原”以确定“霸权”,这样一个无比丰富的过程值得学界深入探讨。

1.失范与夫妻权力问题

对于夫妻权力关系,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到底谁控制了局面?控制局面的人是否具有群体特征(比如说性别)?为什么会由这一群体而非另一群体控制家庭局面?

因为家庭权力模式的转变总体上是一个男性份额减少、女性份额增加的过程,依据不同的衡量标准,男女两性往往有不同的感受:男性可能认为女性的地位已经太高,家庭已经失控,女性已经不像女性;女性则觉得女人家庭地位高是假象,男女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还需进一步提高女性的地位。

这些争论需要经验材料予以澄清。学术界基本都用家庭决策来衡量夫妻间的权力对比,而具体到选择哪些决策事项,有不同的看法,而不同的选择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更进一步,具有女权主义视角的学者提出,研究者需要警惕笼统谈论家庭决策或者只计算能参与决策的数量所容易导致的问题:决定购房买车和决定买米买菜对家庭权力的影响能一样吗?为解决这个问题,学者们提出要将决策进一步区分为重大决策和日常决策,认为它们对家庭权力分配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此框架中,中外学者对家庭中夫妻权力对比进行了大量研究,基本上得出的结论比较类似:尽管家庭中的权力分配趋向平等,但平等的程度和发展进程不像人们所想象的,事实上,女性在总体上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究其原因,资源理论归为资源的可得性;女权主义者则用父(男)权制来解释家庭中的权力现象,认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父权制规范才是影响家庭中权力分配的根本原因。如果采取后来很多学者所持的泛化资源观,把父权制看做一种规范资源,实际上两种理论解释具有同质性,争论的焦点转化为哪一种资源在决定家庭权力分配时占优先地位。

2.关注夫妻权力模式构建过程

实际上,只考察最终权力结果的做法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导致一种认识:一方“拥有了”权力,另一方被控制并“丧失了”权力。似乎权力是一种物品,只能由一方拥有,关系双方因争夺权力隐隐具有“你死我活”的意味。

实际上,个体在其成长的生平情境中,会型塑出一系列生活的“基础知识”,这既包括深深寄寓于身体的以习惯为表现形式的“身体知识”,也包含针对日常生活典型情境的、表现为自然态度的知识,以及程度不同的理性行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体会根据生活的“基础知识库”自发行事。

在婚姻生活中,在夫妻互动中,夫妻双方都按各自原有的自然态度行事。在不同情境下成长起来的夫妻双方,他们的生活的“基础知识”必然有不同的地方,因此会有诸多的日常冲突。在一系列的事件和互动过程中,夫妻双方会针对家庭日常生活型塑出新的生活的“基础知识”,并形成关系的一种动态平衡。手头知识是指导个体行为的参考框架,关系“定式”则是处理夫妻关系及其互动的参考框架,它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绝非僵化不变;它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并非可以处处照搬。

在这种关系“定式”的型塑过程中,以及在维护或突破这种关系“定式”的种种努力中,夫妻双方(有意无意地)进行着一系列权力的微小实践,运用各种权力策略和技术,型塑夫妻关系形态。因为夫妻关系涉及“主体间性”问题,涉及不同个体之间的理解和对情境的(共同)定义,因而夫妻互动中的权力主要体现在操纵情境定义的诸种手段。

具体说来,个体可能通过“场景界定”进行有选择的关注和忽视,通过建立范畴类型确立行为规范以及通过质疑对方资格能力确立优先资格等权力技术,在互动中型塑出有利于自己的关系“定式”。

3.社会文化与夫妻关系定式

从互动、型塑、权力运作乃至博弈的角度来考察夫妻权力问题,容易进入另一个误区,似乎夫妻权力关系就是两个人钩心斗角的过程,是完全微观、个体乃至琐碎不堪的事情,最终结果如何全看个人的权力技术。实际上,夫妻权力关系值得研究的前提就是社会转型,家庭中具体男女两性的权力关系并非完全无章可循,也并非纯属私事,完全是个人博弈的结果。

作为夫妻关系定式型塑之基础的个体生平情境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历史和社会维度,互动的夫妻双方在其成长过程中构建的生活的“基础知识库”既有个性,也会有文化共同影响而导致的群体性特征。性别社会化作为个体成长的一个重要内容,会型塑出性别分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这其实就是所谓父权制性别规范影响夫妻权力格局的具体过程:它不是一种教条和外在的影响,而是深入个体的自然态度中不知不觉地产生影响,唯有如此,其影响才往往是隐晦深刻而难以改变的,才需要学者通过研究对之问题化,进而获得改变的可能性。

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各种制度和观念都在发生裂变,呈现多元共存态势,家庭中关于性别的制度安排与观念亦不例外,“男主外,女主内”等“父权制”制度安排和观念在形式上遭到瓦解,“男女平等”、“独立自主”等启蒙口号成为日常话语的一部分,但是后者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完全取代前者。

从人的解放或者女性解放的角度看,启蒙过程尚未彻底实现,因此在家庭领域中各种思想混杂出现,往往被具体的个体功利性地利用,使得家庭中的性别关系呈现复杂不明之势。有一些男性在经济上要求“男女平等”以减轻自己的责任压力,但在思想上并不能真正将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尊重。也有的女性以“男女平等”口号要求格外的尊重,但并未做好与男性承担同样家庭责任的准备;一旦自己真的和丈夫平等,甚至在地位、收入上高于丈夫,其心理落差就会很大,愤愤不平,觉得丈夫无能。也就是说,不仅男性并未真正做好尊重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思想准备,女性也大多没有真正做好与男性平等的思想准备。

【注释】

[1]资料来源:http://www.hudong.com/wiki/%E5%AE%B6%E5%BA%AD%E5%85%B3%E7% B3%BB。

[2]史仲文、何长华,《家庭关系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3]参考资料来源:http://wenku.baidu.com/view/f2d6bfc20c22590102029dd2.html。

[4]申剑,《当代家庭关系》,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

[5]资料来源:http://gongjushu.cnki.net/refbook/detail.aspx?QUERYID=26&CURREC=6&RECID=R2006090560000950。

[6]资料来源:http://gongjushu.cnki.net/refbook/detail.aspx?QUERYID=26&CURREC=6&RECID=R2006090560000950。

[7]资料来源:http://www.hudong.com/wiki/%E5%A6%AF%E5%A8%8C。

[8]资料来源:http://gongjushu.cnki.net/refbook/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R2006090540002772。

[9]资料来源:http://gongjushu.cnki.net/refbook/detail.aspx?QUERYID=7&CURREC=2&RECID=R2009060670001113。

[10]资料来源:http://gongjushu.cnki.net/refbook/detail.aspx?recid=R2007080090001105&db=CRFD&DicdId=R200708009。

[11]资料来源:http://gongjushu.cnki.net/refbook/detail.aspx?recid=R2007080090001104&db=CRFD。

[12]资料来源:http://gongjushu.cnki.net/refbook/detail.aspx?QUERYID=13&CURREC=1&RECID=R2007080090001040。

[13]资料来源:http://gongjushu.cnki.net/refbook/detail.aspx?QUERYID=27&CURREC=8&RECID=R2007080090001040。

[14]潘允康、林南,《中国的纵向家庭关系及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6期。

[15]郑丹丹著,《城市家庭活动中的夫妻关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资料来源: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8/48-45.htm。

[17]资料来源:http://news.163.com/10/0326/09/62MLECBK000146BD.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