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金罗盘”

中国“金罗盘”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贵州排列全国前十。2016年11月份,“贵州榜样·最美人物”即是这样一位“探金人”。她是祁连素——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2014年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获得者。1958年,105队在修文小山坝探明近2000万吨大型铝土矿,为贵州争取到国家“一五”建设重点项目,贵州铝工业因此诞生并闻名全国。这420吨产金量均来自黔西南,也成就了中国著名的“金州”!
中国“金罗盘”_贵州榜样

◎程 星

在全球金矿资源版图上,中国名列第二,仅次于南非。而贵州排列全国前十。

深藏在地下的金矿,是地质工作者们在沟壑山谷间柴刀开路、双脚作桥,勘探出的“宝藏”。

2016年11月份,“贵州榜样·最美人物”即是这样一位“探金人”。

她是祁连素——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2014年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获得者。

“天上的星点燃了明灯,林中的鸟报告了黎明”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那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

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一别校园25年,祁连素还会常常想起这首振奋人心的《勘探队员之歌》。在贵州省地质学校,她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会这首歌。满怀豪情献身地质的情怀自此伴随祁连素,跋山涉水,一路走来。

父母都在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祁连素对地质工作并不陌生,“地质勘查、资料编录都要在野外作业”。1991年,走出校园的祁连素进入105队,背上罗盘、放大镜和地质锤随队走进大山。那一年,她20岁。

当时,地质找矿正处于低谷,任务少,项目缺,待遇低,有时甚至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

1996年,105队开始贞丰县岩上金矿风险勘查。

这是105队与加拿大丹斯通公司签订合同,成立的首个中外合作项目。它不仅为105队走出经济低谷“雪中送炭”,也为后来黔西南金矿勘查提供了借鉴。

春节后第一天,项目组队员们就上了山。阴雨绵绵,山路上的黄泥裹满双脚,每走一步都困难。而更艰苦的是,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正处在风口,一到夜里四壁都透着寒风。祁连素裹在被子里听着风声呼啸,睡不着。她第一次感受到冬天的难熬。

这个项目持续了半年时间,春天一过,临时搭建的房屋又开始“受难”。活动板房用牛毛毡盖的屋顶,一遇大风就会被掀翻。有一次,突然下起冰雹雨来,祁连素和几个女同事的房子被掀去屋顶。鸽子蛋大小的冰雹噼噼啪啪砸到头顶上,祁连素和同事们只好紧抱着编录资料,躲到桌子底下。要知道,资料一旦进水,几个月的努力就白费了。

等雨停了,大家才顾得上去拖出浸泡在水里的行李。那一天,半山矮树丛上晾满了湿漉漉的衣服和棉被。又过了整整三天,队里才知道消息,派人上山修房子。

后来,祁连素才从同事那里得知:下冰雹的时候,如果实在没有地方躲避,他们就将头塞在石旮旯里,让冰雹打在背上。

接着是贞丰县贞丰背斜金矿普查、兴仁县太平洞金矿详查 ……祁连素跟着团队野外作业,学理论、钻技术、看构造、走矿点。

在深山里,遇到马蜂、蜈蚣甚至毒蛇都是常事。“有时候,旁边就是悬崖峭壁;有时候,脚下就是深不见底的溶洞……”,祁连素开始习惯顺手拿着一根探路的棍子,“要是不小心踩下去,生命就没有了”。她发现,和这些相比,山顶上呼啸的夜风和冰雹雨,便什么也不算了。

“山魂”代代相传

六十年来,

他们,风餐露宿,

他们,风雨兼程。

他们找矿报国,丹心可鉴,

他们平凡而又伟大。

在105队六十年发展纪实片《山魂》里,写着这样的诗句。制作于2015年的《山魂》,记录了沧桑一甲子中,105队转战黔中大地,立下的赫赫功勋。

1958年,105队在修文小山坝探明近2000万吨大型铝土矿,为贵州争取到国家“一五”建设重点项目,贵州铝工业因此诞生并闻名全国。

1964年,105队在开阳探明丰富的磷矿资源,结束了中国“贫磷”的历史

105队还曾在黔北盐卤勘探工作中改写了贵州不产盐的历史,曾参加开阳县白马洞汞、铀矿勘查工作,为中国提供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铀矿资源作出重要贡献。

《105地质大队队史》记录着105人提交金资源量420吨,占贵州三分之二。这420吨产金量均来自黔西南,也成就了中国著名的“金州”!

祁连素(右)与同事们在悬崖峭壁间勘探“宝藏”。(受访者/供图)

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105队会议室里,墙壁上挂满国家级、省级奖项和荣誉。

峥嵘岁月,无限荣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105人向着大山深处走去。祁连素便是其中之一。

刚毕业不久的她,总随身带着一本《找矿勘探地质学》。野外作业有不懂的地方,立即翻阅查证,请教前辈。

同事们对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姑娘印象深刻。有一次,在灰家堡风险勘查项目上,现场分工,一人编录一个钻探孔的资料。“把最远的那个分给我吧!”瘦小的祁连素举着手,大声报名。

拿到任务,祁连素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山路,才到达最远的钻探孔。“每天来回要花三个小时”,可祁连素一点也不觉得苦。谈起年少的自己,她说:“我就是想看看那么远的地方,地质构造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经过实战磨砺,祁连素的业务水平渐渐崭露头角。在105队队长李柱云的记忆中,“多次勘查工作,这个年轻人对原有地质资料都提出了新的认识。”这个时候,祁连素已经把地质找矿当作精神支柱,干劲十足,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几个月不回家是常事。

哪怕是后来结婚生子,这种劲头也没有消减半分。

2006年,地勘项目部需要技术人员,祁连素离开刚3岁的女儿回到野外一线工作。出发的车队要走了,祁连素站在幼儿园寝室窗外,透过玻璃看着年幼的女儿。“她的小脸红扑扑的,梦里口水都流到枕头上了”,看到酣睡的孩子,想到她醒来会很久见不到妈妈,祁连素站在窗前,哭了。

她流着泪,又踏上了去野外的路途。

心胸像山一样宽广

2012年1月,祁连素接到一个重要任务——主持普安县泥堡金矿勘探工作。那是她第一次主持大型勘探项目。

在此之前,有多家单位勘查泥堡金矿,累计金资源量22吨。

祁连素要带领团队从区域地质特征、矿区构造等,初步分析出是否还蕴藏着金矿资源。40多台钻机作业,都要找准位置进行地下勘探,如果位置错了,会损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白天上山勘查,查看工地地勘进度,晚上汇总资料。“有时候,人躺下休息,脑子还在回放刚刚汇总的材料”,如果感觉到有地方不妥,祁连素马上翻身起床,打开电脑一一核实。

同在项目上的李俊海记得,遇到问题,祁连素就会找他一起探讨,“最多的时候,每天要碰面20多次”。

很快,祁连素发现原来的找矿重点区域内又打出了氧化矿。“为什么不是原生矿而是氧化矿?力学上解释不了”,祁连素推测,“应该是滑坡体造成”。

“矿体特征复杂,分布没有规律”,矿体的连接对比让祁连素感到困惑。她向省地矿局老专家郭振春请教,对方一句:寻找它的“中心思想”,让她豁然开朗。

她将原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根据建立的区域成矿模式开展预测。“核心可能还未出现。我们需要调整找矿方向,以寻找断裂型矿体为主攻方向。”

原计划半年提交报告,祁连素只用了两个月。在她的主持下,新发现的断裂型矿体让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泥堡金矿新增金资源量48吨,整个矿床规模达到特大型,一跃成为贵州第三大金矿床,估算经济价值达100亿余元。

因成绩突出,2014年祁连素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金罗盘”奖,这是中国对野外一线地质工作者的最高奖励。这个奖项的100名获得者均来自全国地质勘探野外一线,他们在艰苦的野外工作条件下,创造了高水平野外地质成果,在理论探索和找矿实践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不只是用罗盘找准方向,用地质锤打开岩石,用放大镜看清岩石内所蕴含的矿物,地质学还包含了数学、化学、物理甚至生物学和历史。”在祁连素看来,地质工作不只是技能,更多是科学思维。她说,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

“上天容易,入地难”,地球有46亿年历史,而人类文明只有几千年,地质学仅有200多年的发展。地质工作者正是要靠这200多年来积累的理论知识,去做判断;在几万平方米甚至几公里范围去寻找地下“宝藏”。

祁连素热爱这极具挑战的探索。她说,面对大山,心胸也会变得像山一样宽广。

(2016年11月25日 当代先锋网 )

媒体报道MEI TI BAO DAO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