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德国民族文学的杰出代表_歌德_拿破仑与欧洲

德国民族文学的杰出代表_歌德_拿破仑与欧洲

时间:2022-05-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德国民族文学的杰出代表_歌德_拿破仑与欧洲德国民族文学的杰出代表——歌德翻开德国文学史的第一页,歌德的肖像立于最醒目的位置,他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继承了号称德国“思想者的文学”的传统,开创了德语文学的新纪元,他极为推崇拿破仑,为他的丰功伟绩而喝彩。

德国民族文学的杰出代表_歌德_拿破仑与欧洲

德国民族文学的杰出代表——歌德

翻开德国文学史的第一页,歌德的肖像立于最醒目的位置,他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继承了号称德国“思想者的文学”的传统,开创了德语文学的新纪元,他极为推崇拿破仑,为他的丰功伟绩而喝彩。

时间

●1748年~1832年(www.guayunfan.com)人物

●歌德

强烈的文学兴趣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8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现在的黑森州)一个温馨而富裕的家庭。1765年,他在父亲的要求下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专业,但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反而越来越喜欢学习文学、绘画、自然科学,在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他开始学习写诗歌、写剧本。1768年,歌德因病一直在家。后来他转到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学习,由于斯特拉斯堡处于德法边境地区,那时的歌德较多地接触到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并深受影响。同时,斯特拉斯堡也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歌德又受到了卢梭的影响,接受了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和许多激进的青年作家。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歌德写出了一批感情真挚、旋律优美的抒情诗,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1771年,歌德获得了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结束了自己的求学生涯。回到故乡后,做了一名律师。然而,由于对文学艺术的狂热追求,他仍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写出了一批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优秀作品。

“狂飙突进”的激情呐喊

“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它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是文论家、理论家赫尔德,参与者大都是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作家,其中最出名的是青年歌德和席勒。

狂飙突进作家在意识上受了法国启蒙思潮的影响,特别受到卢梭“返回自然”口号的影响。他们向往法国的自由共和制度,崇拜拿破仑,歌德在《论拿破仑》中这样写道:“胸怀智勇者,无所畏恐,轻捷地步向通往王座之路,明知险阻重重偏向上攀登;皇冠千斤重,他不予掂量,坚定又镇静,兴冲冲向头部压去,怡然自得,视之如桂冠。”在这里,歌德显然是在感叹拿破仑创立法兰西帝国事业的艰辛,显然是在歌颂拿破仑所具有的超乎常人的才能和勇气,不过,歌德在这里讴歌拿破仑还是另有所指的,真正目的还在于表达他对当时分裂割据的德意志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暗示了德意志统一道路的艰辛,更重要的是他非常希望德意志也能够出现像拿破仑一样的人才,来完成德意志国家的真正统一。

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导下,歌德企图依靠民族文学来加强德意志的民族凝聚力,他向往法国的民主自由制度,就是想把这股新鲜血液注入德意志民族体内,他极力讴歌拿破仑就是想利用法国大革命的民主自由之风,来为德意志民族进行思想上的洗礼,从而为德意志的统一奠定思想基础。

因此,在歌德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当时封建专制、闭塞落后的德国不满,表达了要冲破一切束缚,反对封建秩序限制下的一切“不自然”状态的愿望,他一再强调文学的民族性,一再要求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本意就是要发扬整个德意志的民族性和民族风格,他所强烈要求的个性解放,就是希望普鲁士王国能够张扬个性,更多地承担起普鲁士在争取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所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这是歌德的心愿,更是当时德意志历史发展的趋向。歌德正是感受到了这一时代诉求,响应了反封建的号角,他拿起手中的如椽巨笔,把自己对当时普鲁士社会的一切不满和对未来的希望用文学创造的形式发泄出来。

觉醒与烦恼

歌德青年时期发表的一部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这部作品取材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历史,葛兹是德国农民战争时期的一个骑士,他反对大封建主和大主教,拥护皇帝,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直到临死时还高呼“自由!自由!”葛兹其实就是反封建争自由的英雄,这种思想倾向恰恰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核心精神。还有歌德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它借古代希腊神话表现了反封建精神,借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唱出了勇于追求、敢于反抗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借助法国的自由、民主之风,来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狂飙突进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便是歌德的散文化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作品一经出版就震动了德国,甚至整个欧洲,一时形成了“维特热”。以至于后来拿破仑在和歌德会谈时,也讨论了这部重要的著作。

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思维敏捷、才华出众、渴望自由,可是他周围的环境却是一个腐朽、庸俗、鄙陋的社会。维特与现实格格不入,孤独而忧愁,最后以自杀了此一生。当然,这部书传播如此之快,反应如此之强烈,原因绝不仅仅在于作品中缠绵而无奈的爱情故事,而更重要的是,它透露了市民知识分子崭新的觉醒意识在同传统的封建意识的斗争中所产生的精神苦闷,也就是“烦恼”,这是它引起人们广泛共鸣的真正原因。维特的自杀是他对那个令人窒息的社会所进行的孤独而消极的反抗,也是他憎恨社会又找不到出路的必然结果。歌德通过维特这个叛逆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对当时德国的丑恶现实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无奈与苦恼。

文学巨匠

从激进的狂飙突进到魏玛主持实际政务,无论成功与失败,歌德为了理想上下求索的征程还将继续。两年的意大利之行使歌德接受了温克尔曼的美学见解,温克尔曼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并把古希腊罗马文化归结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歌德从此开始努力在自己的创作内容和形式中实现这一目标。他摆脱狂飙突进的稚气,追求宁静、和谐,并把它看作是最高境界的美。这种风格的转变是歌德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成熟的标志,即从奔放热情的反抗走向感情的自我克制。歌德从此变得越来越冷静。

在古希腊艺术的感召下,在理性的思索下,歌德恢复了创作的热情,逐渐开始了他的文学巨匠之路。歌德晚年时期创作了无数堪称经典、影响世界的文学作品。有描写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斗争的《埃格蒙特》;有演绎敌意如何转化为友谊,蛮性如何转化为人道,希腊精神如何感化野蛮精神的剧作《陶里岛上的依菲几妮》;有叙述法国大革命后田园牧歌式爱情的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等,还有地位仅次于《浮士德》的《威廉·迈斯特》、非常耐人寻味的《亲和力》、诗剧《塔索》等。

歌德文学创作的顶峰是他的诗剧《浮士德》。《浮士德》可以说是歌德的总结性的作品,在近60年的创作时间里,世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歌德的思想也不断发展,这些都反映在诗剧之中。全剧分为上下两部,第一部共25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为5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真理的一生。浮士德自强不息,一生坚持追求真理,共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他从阴暗的书斋走出,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生活,他的一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歌德创作的《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它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展示着德语文学的永恒魅力。

歌德在经过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难历程之后,不但成就了自己在世界文学史上不可企及的地位,还将德语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走在世界文学的前列。他不愧为德国民族文学的杰出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